大家好,我是觀察者網《科工力量》欄目主播,冬曉。美國對華技術封鎖越來越嚴苛。再過幾天,華為就要被迫徹底斷絕與臺積電的業務往來,沒有臺積電的代工,麒麟高端芯片可能從此絕版。去年5月,華為被納入制裁清單后,中國芯片制造的短板讓所有人警醒,大家都呼吁國產光刻機,可有誰意識到,在這份清單中,華為還被終止與美國的EDA軟件廠商的合作。
EDA軟件是什么?這是一種工業軟件,安裝在電腦上,用來設計芯片的。幾十年前,制造工藝沒有今天發達,芯片里面集成的晶體管數量不多,可以在紙質的圖紙上畫出來。后來,隨著工藝的進步,指甲蓋大小的芯片里集成了幾十億個晶體管,不可能用圖紙詳細繪制,技術人員開始把圖紙挪到電腦上,在軟件上設計芯片,可以縮小放大,看清楚芯片內部結構,還可以模擬現實場景,檢查設計是否有錯誤。華為與美國廠商終止合作后,無法再獲取軟件更新服務,只能使用老版的EDA軟件設計芯片。
除了EDA,工業軟件還包括CAD、CAE等。
CAD是用來畫圖的,把你想要的零部件,在電腦上畫出來。CAE則是用來仿真的,在軟件里,輸入參數,直接對設計好的零部件進行受力分析,看看它承受多大的力,什么樣的情況下才會破裂。如果虛擬環境中通過測試,就可以在工廠里生產了。沒有這些工業軟件,按照傳統的方式,需要在實驗室里反復做試驗,才能得到結果,既耗錢又耗時間。
中國雖然有很多互聯網公司,能夠設計出微信、抖音這樣世界級App,但在工業軟件領域,非常落后。比如說,設計芯片的EDA軟件,、、三家美國背景的巨頭占據了中國95%的市場,剩下的5%,國內廠商還要與國外其他公司競爭。
為什么工業軟件這么難?
它和一般的IT軟件不一樣,像我們平時使用的淘寶、QQ等,只需實現數據交換、通訊等功能,不需要程序員了解其他學科的知識。開發者不僅懂代碼,還要了解工業制造。行業內工程師將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總結成算法,融合到軟件里,日積月累,更新換代。而這樣的平臺,往往只有大的制造企業才能掌握,哪怕蘋果、亞馬遜產品酷炫、市值過萬億,也難在工業軟件上有所作為。單從代碼行數來看,世界上最大的軟件公司,不是微軟,也不是谷歌,而是全球最大的軍火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在工業軟件領域,美國擁有絕對的霸主地位,這樣實力也是美國國防部扶持起來的。
上世紀50年代,美國為了防備蘇聯人的遠程轟炸機,決定建造SAGE防空系統,通過各地的雷達站,檢測敵人飛機動向,再將數據回傳到空軍總部。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負責方案設計,IBM公司負責軟件開發。那時候,既沒有C語言,也沒有C++,SAGE系統只能用最基礎的匯編語言編寫,雖然代碼只有50多萬行圖片工廠是什么軟件,但它是那個年代最大的應用軟件。整個項目經費達到120億美元,放在今天至少1000億,只有政府牽頭,才能推進,普通企業沒有這樣的財政基礎。
SAGE系統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在電腦上繪圖。這是麻省理工學院開發的技術,IBM在項目合作中學習到了該技術,并在1964年推出了第一代繪圖產品,這是CAD軟件的原型。
80年代的時候,CAD的價格非常高,一般的企業根本用不起,只有洛克希德?馬丁、通用電氣、波音幾家軍火商才有錢購買,因為他們有國防部的資金支持,軍工企業為CAD軟件最初的發展,輸了一波血。
之后,隨著制造業向高端邁進,以往在圖紙上的工作,被軟件替代,不管是汽車制造商,還是家電公司,都需要工業軟件的支持。這些被國防軍工孵化、養大的軟件廠商們,開始走上市場化道路,向各類硬件制造商提供服務,擺脫了對政府的依賴。
近幾年,國產工業軟件也在不斷發力,但是核心模塊仍然受制于人,基本上是在別人的地基上,搭建自己的產品。常見的工業軟件產品中,很少由一家公司編寫所有的代碼。這就像生產汽車一樣,沒有哪家公司所有的零件都自己生產,肯定要向外采購。但是要注意的是,核心的部件,肯定要自己造。比如說,波音公司研制787型飛機時,使用了8000多種軟件,只有不到1000種是市場上的商業軟件,其他的都是波音自己研發的,并且不對外銷售。
國內很多企業和研究機構,使用國外的工業軟件,存在安全隱患。今年6月,哈工大,哈工程被禁止使用,這是一款常用的商業數學軟件,由美國公司開發,在學術研究領域處于壟斷地位,全球有6000多所大學,1萬家企業在使用。哈工大,哈工程因為參與軍方項目,被禁止使用該軟件。這多少會影響到老師和學生,因為論文中的很多數據圖片,都需要用繪制。
更加需要警惕的是,國內很多重大工程項目,都有采用國外的軟件,像西氣東輸工程、南水北調工程,采購的都是國外的產品系統。國產的“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已經是世界一流,但業內人士透露:“如果德國西門子現在對中國民用核工業領域禁用NX軟件,將是一場災難,整個產業將受到巨大影響,甚至無法正常運轉”。同樣在航空航天領域,中國的殲10、殲16、殲20 、運20、飛豹戰斗轟炸機、長征五號火箭,都需要依賴法國達索公司開發的軟件。可是在2011 年,達索公司的軟件被曝存在計算機后門,這可能意味著客戶設計的產品參數信息會被泄露。
實際上,國產工業軟件起步并不晚,1976年,國內企業從IBM引進了當時最先進的MRPII軟件,并帶回說明書,里面詳細的記載了該軟件的基本原理和算法,這是中國工業軟件的起步。一批國內的研究機構和企業,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研發國產工業軟件。90年代的時候,中國公司的產品一度占據國內市場25%的份額。當時,國產工業軟件與國外產品相比并不差,國外產品引進有漢化和適應中國國情的問題,有些方面國產工業軟件的優勢還比較明顯。
可是好景不長,國內企業各自為戰,惡性競爭,相互壓價,這和今天互聯網公司為了爭取客戶,不要命的燒錢是一樣的。國產CAD軟件價格從一萬多元,掉到了不足五千,有人干脆以500元一套的白菜價拋售。偏偏這時候,國外企業也強勢入侵,這些外國公司營銷手段豐富,國內企業根本不是對手。
他們最厲害的有兩點:
一是,向大學和科研機構免費捐贈軟件,培養學生和教授的使用習慣,就像今天習慣使用蘋果手機的人,不會去買安卓手機一樣。美國公司精通此道,去年5月,在哈工大的校園里,公司還搞了一場大學推廣活動,把大學生召集起來,現場免費講解軟件怎么使用,還發放小禮品,誠意十足。
二是,除了花心思推銷,外國公司還放任盜版軟件占領中國市場,防止國產軟件做大,這和當年微軟的套路是一樣的,盜版的操作系統,在國內泛濫,可微軟睜一眼閉一眼,這樣做是為了擠壓國產操作系統的生存空間,大家都用盜版的系統,沒人用國產的。
在外國公司的圍剿下,國產工業軟件發展艱難,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我們自己。
90年代末,面對國外產品強勢入侵,國內CAD企業,曾經搞過聯盟,一致對外,可最終因為各家產品相似,利益交叉,聯盟根本沒有約束力,無法擰成一股繩。外國公司的中國代理商還批評這樣的做法是“閉關守舊”。中國公司為了生存,紛紛放棄自主研發,選擇給外國公司做代理圖片工廠是什么軟件,或者在國外的軟件平臺上,做二次開發,用別人的模塊,搭建產品。
而且,國內的采購人員,對國產CAD軟件存在天然的鄙視,先入為主的認為國外的東西好。如果公司買了國產軟件,設計人員碰到困難,就會把責任推到采購人員身上,指責軟件質量差,如果買的是國外的產品,就沒人敢抱怨軟件不行。奇怪的是,海外用戶鄙視程度最低,會嘗試使用中國的CAD軟件。
國內一直存在重視硬件、輕視軟件的風氣,中國加入WTO后,引進了很多高端設備,但這樣的采購,往往伴隨著捆綁服務,硬件、軟件必須一起買,這也導致國產工業軟件的路越走越窄。2013年,有關部門直接就終止了對自主研發的支持。
從美國成功的經驗,中國失敗的教訓看,要想擺脫對外國工業軟件的依賴,國家政策的支持肯定少不了。但是,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知識產權的轉換機制。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從一窮二白成長為全球第一制造大國,這期間,積累了大量工藝流程經驗、關鍵技術參數,這些東西散落在各個企業,停留在技術人員的大腦中,隨著企業的變遷、人員的流動而不斷耗散和流失,沒能總結成算法代碼保留下來。
國內很多好的產品,因為產權問題,只能在家里趴窩,沒有真正地在市場上用起來,工程師幾十年地心血就這樣浪費了。航空623所主導的HAJIF有限元分析軟件,早在1985年,就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但該軟件缺乏商業化環境,用戶少得可伶,勉強維持生存。
反觀美國,知識產權無縫切換。這是一個簡單而又嚴謹的流程,軍方最早完成工業軟件模塊的開發,交給像波音這樣的軍火公司完善,將幾十年的工程經驗,總結成代碼,添加到軟件里。之后,垂直領域的仿真軟件公司,從波音手中收購,將軟件平臺升級為版本,在市場上推銷。從軍方到制造業巨頭,再到獨立軟件公司,產權轉換輕松自如。
德國西門子,在工業軟件研發方面,與美國相比,算是后來者,尤其是在EDA軟件領域。但如今,卻可以和美國公司平起平坐,為什么?西門子的辦法是買買買,直接出價45億美元,收購了半導體軟件設計公司 ,該公司前面已經提到過,是全球三大EDA軟件廠商之一,也是一家美國企業。
中國企業是否可以學習西門子的套路,通過并購提升工業軟件研發能力?答案是不能,西門子之所以能夠全資收購美國公司,是因為美德同處于一個陣營,技術水平不相上下。而且,西門子的股東非常分散,55%股本來自海外,早就和美國、歐洲其他國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格局。
中國企業雖然有足夠的資金并購外國企業,但是,已經有無數的事實告訴我們,國外的高技術企業,對我們是大門緊閉。2015年,紫光集團本來打算出資37億美元,收購美國公司西部數據,該公司在機械硬盤、固態硬盤市場擁有較大的份額。可是,收購計劃宣布沒過多久,美國政府就介入調查,收購計劃被迫中止。所以,要想突破高端產業,中國公司走收購的路線,很難。
技術的競爭,本質上是錢的競爭,人才的競爭。2000年到2015年間,國家對三維CAD、CAE等核心工業軟件研發的投入不足2億人民幣。而全球最大的CAE仿真軟件公司Ansys,2016年在研發的投入3.5億美元,大約20億人民幣。也就是說,在工業軟件投資上,國外一家公司一年的研發投入,相當于國內三個五年計劃投資總數的10倍。
我國約有1500人的EDA軟件開發工程師,但在本土EDA公司和研究單位工作的工程師只有300人左右,其他大部分都是在三大巨頭工作,而且放大到全球,僅一家公司就有5000多個EDA研發人員,差距明顯。
開發國產工業軟件,還得兩條腿走路,在堅持自主創新的基礎上,也不否定與國外合作,但前提是我們需要掌握技術。美國的技術打壓,從某些方面來說,可能還是利好消息。華為過去在采購國產軟、硬件產品時,往往會安排一個專家組,只要專家組當中有一人意見保留,生意就很大可能談不成。美國商務部將華為納入“實體清單”以后,華為就開始主動培育本土供應鏈,并且與本土工業軟件企業深度融合。
好了,如果你喜歡我的節目,請給我個一鍵三連,或者是輕輕點個贊。我們的微博、微信、B站賬號都叫“科工力量”,歡迎大家關注,那里會有更多的科技工業資訊和觀點分享,我們下期再見。
好了,西瓜視頻的朋友們,如果你喜歡我的節目,請輕輕點個贊,再點個關注,我們賬號叫《科工力量》,這里會有更多的科技工業資訊和觀點分享,我們下期見。
來源|科工力量
點贊↓在看↓
越贊越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