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全畫幅單反新品5D Mark IV的感光度才達到102400,而在華為P20 Pro上面也實現了同樣的感光度。”2018年4月,當余承東在華為P20系列發布會上第一次提及智能手機與專業相機的參數對比,臺下一片嘩然。
時隔一年后的華為P30系列發布會上,佳能5D Mark IV再次淪為“背景板”。華為P30 Pro達到409600的感光度數值,將專業相機遠遠甩在了身后,可以說從那時開始,關于智能手機能否替代相機的爭論就開始了。
進入2024年,當1英寸面積傳感器、可變光圈、雙原生ISO等更高規格的影像參數紛紛出現在智能手機上,專業相機被取代了嗎?答案是,并沒有。
而且,根據CIPA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2024年5月份全球數字相機出貨量較去年同期還實現了5.1%的增長,出貨量達到74.3萬臺,同時也是今年5個月來第四度實現增長。
誰也沒有想到,專業相機在智能手機的影像攻勢疊加下,市場卻迎來了升溫。
對于很多年輕用戶而言,購買相機、研究攝影屬于相機廠商的黃金年代在21世紀初,彼時相機可以說是記錄圖像甚至視頻內容的唯一手段。
尤其是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各類影像內容的需求爆發,讓整個相機產業受益匪淺。在蘋果發布初代iPhone的2007年,相機市場還處于蓬勃向上的階段,同時期發布的旗艦產品如尼康D3、佳能 EOS-1Ds Mark III自不必說。
彼時,甚至像入門級別的佳能EOS 400D、尼康D300,都能做到從像素數量到對焦能力、暗光畫質上的全面碾壓。因為相機的不可替代性,以尼康、佳能、索尼、奧林巴斯等為代表的日系相機廠商,可以說一直處于“躺著賺錢”的狀態。
很難想象,在2007年,相機廠商會發布多達10款不同型號的相機新品
對于很多90/00后而言,很難相信當時相機廠商一年就會發布10款左右不同型號的相機產品,其產品密度和系列數量其實并不比當今的智能手機要少。
所以,在初代iPhone發布以后,人們雖然看到了智能手機具備一定的拍攝能力,但對其能夠實現對相機的替代并不看好。
2012年~2023年全球相機出貨量趨勢變化(圖片來源:鈦媒體APP)
2007年后,相機市場依然在持續擴張,到2012年,其全球年出貨量已經突破1.17億臺,但相機也沒能逃過“盛極必衰”的命運。從2012年末開始,相機市場經歷了平均每年減少18%出貨量的快速下跌,直到2020年止跌,至今也都只是維持在年出貨量800萬臺左右的水平。
2013年究竟發生了什么?很簡單,智能手機發展的初期階段,廠商都將重心集中在了系統、屏幕、電池以及設計細節、交互等方面的優化。直到2012年前后,隨著手機上的CMOS硬件進化與廠商對影像能力的重視,手機的拍照、視頻創作潛力才被開發出來。
iPhone 5s
其中一個有力的證據便是,從2012年發布的iPhone 5到2013年問世的iPhone 5s。當時,蘋果不僅在拍攝方面引入了雙色溫LED補光燈,同時M7協處理器的加入,也讓800萬像素的攝像頭在照片對焦、拍攝、算法處理以及視頻錄制能力上有了進一步升級。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iPhone 5s上就已經支持每秒10張的連拍功能和120fps的慢動作視頻,僅從參數層面,已經超越了很多中低端相機產品。而且,隨著各類在線社交平臺的興起,在能夠滿足基礎拍攝需求的同時,手機聯網與內置應用的特性使其在分享層面具備壓倒性的優勢。
之后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2013年的很多中高端相機產品比如尼康D800、佳能EOS 70D、索尼A7R,放到今天依然有人使用,并且其靜態拍攝能力依然不俗,但2013年的手機與今天的手機產品相比,影像能力早已不在一個體驗維度。
這一方面說明了相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后,在靜態圖像層面能夠進步的空間已經不大,無論是像素數量、照片寬容度、色彩表現、玩法等等,可挖掘的空間已經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則說明,智能手機憑借強大的SoC算力和半導體方案的不斷進步,影像能力幾乎以3年為一個臺階向上躍進。
而手機對相機的替代,首先發生在卡片相機和便攜DC上,這兩類產品在發明之初就是為了能夠最大化地提升拍攝的便利性而非注重畫質表現,因此與MP3、MP4一樣,這類無法創造“長板”的妥協式產品,很快就被手機所替代。
卡片相機
近兩年,相機又是如何“止跌”的呢?
首先在技術層面,相機廠商將目光轉向了“視頻”,作為核心的成像元器件,CMOS的迭代方向也從追求靜態圖像拍攝時在意的“寬容度”逐步變成能夠更好為視頻和高速連拍服務的“讀取速度”,包括堆棧式傳感器的應用,也是為了能夠解決這一問題。
因此可以看到,如今大多數廠商都在縮小入門級甚至中端產品的研發投入,直接將精力投入高端市場。換句話說,玩相機的人少了,但是留在圈內的高凈值用戶變多了,攝影器材的定位也從“玩具”向“工具”進化。
“在我們看來,未來玩攝影、玩器材的主要人群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傳統的發燒友、攝影愛好者、一類是以拍影視內容、短劇項目為主的攝影工作室,還有一類是目前新興起來的主播、電商團隊,而后兩類人群對產品價格方面并不敏感,在他們看來攝影器材是能夠不斷創造價值的生產力工具,包括索尼、佳能也都已經成立了為這些群體服務的部門。”一位業內人士告訴鈦媒體APP。
除了工具屬性,以富士為代表的一部分廠商注意到年輕人喜歡的社交和潮玩屬性,尤其是在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著力于將相機、圖像色彩風格打造成一種圈層認同、個性表達,并以此作為附加值來“賣高價”。此前,出現過的“X100VI百萬人搶購堪比電子茅臺”事件,以及CCD古董“炒價”都或多或少地透露出市場的不理性因素。
把“控貨加價”玩到飛起的富士,其影像業務在2023年收獲了一次成像系統和數碼相機年營收4697億日元、整體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4.5%、營業利潤同比增長39.9%的成績。也難怪富士膠片控股株式會社代表取締役社長兼CEO后藤禎一表示:“我們在2023財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銷售收入、營業利潤和凈利潤都創下歷史新高。”
受益于市場高端化和人群精準細分紅利的也不止富士一家,根據尼康公布的截至2024年3月的財報數據,影像產品業務部門實現營收2797.37億日元,同比增長 23.2%,營業利潤465.42 億日元,同比增長10.3%,報告指出,增長主要是由于產品平均銷售價格上升帶來的。
所以說,在當前去聊“手機替代相機”這件事,似乎已經有了準確的答案,手機的確是很好的拍攝工具,輕巧、方便、易上手,但它短期內肯定無法取代相機。因為,后者的工具屬性對畫質表現、持久拍攝得穩定程度、具備豐富擴展性的硬件生態等都有著強制性的需求。
只能說,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相機不再是必需品,但對于攝影愛好者或者相關從業者來說,它又是無可替代的“小眾工具”。(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 作者/鄧劍云 編輯/鐘毅)
很多人詢問入門級相機怎么選,這里索尼ZV-E10、佳能R50 、尼康Z30挑出來做一個橫向對比,這三款都是各家的入門級產品,大家可以直接看下表的對比:
這樣橫向對比,佳能R50對焦性能更好,視頻方面有6K超采樣的4K30p,支持4:2:2 10bit HDR。屏幕也比另外兩款好,總體性能要比另外兩款好一些。
但是佳能R50鏡頭選擇是三款機子中最差的,佳能當前沒有開放鏡頭卡扣,所以沒副廠鏡頭可用。能用的只有那可憐的幾只鏡頭:10-18mm、18-45mm、18-150mm,55-210mm,這幾只鏡頭素質不咋地,溢價還很嚴重。
尼康Z30雖然定位是Vlog視頻機型,但在拍照上沒有多少減配。機身增加了立體聲麥克風,少了電子取景器和閃光燈。沒有電子取景器最大的麻煩是在戶外拍照時有些影響。
Z30給人的感覺就是普通,而且是普普通通那種,不算太高但勉強夠用的2000萬像素、連log都不支持的視頻性能。雖然是一臺主打Vlog視頻的機子,但是連自動美顏,一鍵虛化背景這些功能都沒有。
和佳能比鏡頭選擇要豐富一些,除了自身的14-18mm、12-28mm、50-250mm、16-50mm,還有一些副廠鏡頭可以選擇。
索尼ZV-E10和尼康Z30一樣,都主打視頻,都是一臺Vlog視頻機子,且都沒有取景器。
視頻方面6K 超采樣的4K 25P無裁切,帶SLOG曲線視頻。對焦雖然不如佳能R50,但實時追蹤可以應用在視頻,也還不錯。
但是也有一些問題,屏幕92萬像素,怕是現在無反相機界最差的了。一臺視頻機,屏幕翻轉過來就不能調整參數了,只能觸摸對焦,都不知道怎么想的。
值得欣慰的是它是這三個里面鏡頭群最豐富的,原廠一大堆鏡頭,副廠也一大堆鏡頭,無論拍照還是拍視頻選擇面非常廣。
這種入門級產品就是這樣,缺點多且明顯;但是你要心想反正預算不夠,也只能買這個了,那么這些問題就不大了。
就像你相親一樣,相到這個長相不行,相到那個脾氣不行,再相一個工作不行。但是反思一下自己,沒錢、沒車、沒房,工作還不穩定,就只奢求對方能看起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