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突擊隊隊員
揭秘中國反恐精英雪豹突擊隊
本刊記者/席志剛
本文首發于總第812期《中國新聞周刊》
若從2002年組建算起,雪豹突擊隊成立至今已經有15年了。距離其被命名為“雪豹突擊隊”的2007年,也有十年了。
雪豹突擊隊是中國的反恐精銳。他們訓練有素,聲名顯赫。
近日,《中國新聞周刊》走進這支神秘部隊,深度揭秘其鮮為人知的特質。
最精銳的反恐力量
雪豹突擊隊組建于2002年12月,2007年8月29日正式命名,隸屬于武警北京總隊,是一支“國字號”的反恐精銳部隊。
雪豹突擊隊是一支特種部隊。特種部隊是指為實現特定的政治、經濟、軍事目的,在軍隊編成內專門組建的遂行特殊任務的部隊,具有編制靈活、人員精干、裝備精良、機動快速、訓練有素、戰斗力強等特點。
特種部隊在國際上主要有軍、警兩種體制,以軍隊體制為主,比如美國海軍的海豹突擊隊、英國第22特別空勤團“SAS”部隊、德國的“KSK”部隊等;少部分是警務體制,比如俄羅斯阿爾法別動隊、法國憲兵干預隊等。
中國的特種部隊分為陸軍特種部隊、海軍陸戰隊、空軍空降兵、武警特警四大類,軍警體制兼備。
與國際上大多數特種部隊慣以猛禽或猛獸命名一樣,中國的特種部隊也大多沿用此法,雪豹突擊隊就是一支以“雪豹”命名的武警序列特種部隊。
雪豹突擊隊的前身,是武警北京總隊特勤支隊特勤大隊。2001年,美國發生9·11恐怖襲擊;2002年,俄羅斯發生莫斯科劇院劫持人質事件,恐怖主義在全球范圍內蔓延。在此背景下,中國決定組建一支應對處置恐怖主義的反恐部隊。
時任武警北京總隊十三支隊支隊長、現任總隊副司令員的徐平,受命以支隊為班底,迅速組建了特勤大隊。成立之時,這一部隊即定位為反恐特種作戰。
在《“雪豹突擊隊”命名報告》中,有一段針對該名字來源的描述:“雪豹,一種大型貓科動物,感官敏銳,性情機警,行動敏捷,善攀爬、跳躍。捕食方式以伏擊式獵殺為主,輔以短距離快速追殺,兇猛且精準。以‘雪豹’命名特戰大隊,寓意隊員應具備在特殊作戰環境下,不畏艱險,一招制敵的作戰能力和戰斗精神?!?/p>
雪豹“神秘、神勇、神速”的基因被注入到雪豹突擊隊,其基本要求是“亦靜亦動,靜若處子,動如脫兔”。這些都在實踐中轉化為特種作戰條令,即快速機動、快速突擊。
2007年8月29日,武警部隊舉行雪豹突擊隊命名儀式,并為其頒授隊旗、隊徽。這支國字號反恐特種部隊的成立,進一步充實了武警反恐的力量。
擅長快速機動
雪豹突擊隊首次公開亮相是在國外。
其命名后的第一項任務,是赴莫斯科參加中俄“合作—2007”聯合反恐演習。30名雪豹突擊隊隊員及參演裝備,通過空中輸送到達演習地點,航程近萬公里。
聯合導演部在實兵演練設置的科目是,中俄聯合行動,伏擊“恐怖分子”劫持人質的大客車,消滅“恐怖分子”,解救“人質”。
剛剛調任雪豹突擊隊勤務中隊中隊長的陳玉浩,當時是設伏隊員之一。他清晰地記得,戰斗打響后,兩名雪豹特戰隊員從尾隨的卡車上,飛身跳上被劫持車的車頂,破窗投擲了爆震彈。設伏隊員突入車內,展開攻擊。一陣激烈的槍戰后,雪豹隊員在俄方的配合下,擊斃了6名“恐怖分子”,生擒4名,將4名“人質”安全解救。
在這次行動中,突擊隊員分工明確,各自負責自己的區域,時間的把握也很精準。“稍有遲疑,都會使戰友和人質陷入險境?!逼拼巴蝗霑r,陳玉浩的腿被玻璃劃傷,他渾然不覺,直至戰斗結束才發現。
這次演習,雪豹隊員施展了高空偵察和突入攻擊的硬功夫。俄內務部內衛部隊總司令尼古拉·羅戈日金大將說,中國部隊“訓練有素,裝備精良”。
此時,這支反恐部隊剛組建5年。它刷新了中國特種作戰部隊在國際上“一根繩一把刀”的印象。后者是中國戰爭年代的特務連、偵察排的形象。
雪豹突擊隊“破窗突入”的戰術,引起了俄方隊員的極大興趣,紛紛向中方隊員討教。雪豹隊員對俄方的硬朗作戰風格及戰術水平也印象深刻。在突襲中,俄方隊員總是邊射擊邊瞄準,確保先敵開火。
通過此次行動,雪豹突擊隊演練了“聯合封控、立體突破、機動殲敵、多路圍剿”,系統檢驗了中國反恐特戰隊員在長距離機動條件下,面對陌生環境的快速偵查、高效協同、有力打擊的作戰能力,也測試了小組集成、車輛保障、技術實施的反恐裝備水平。
此后,雪豹突擊隊緊盯反恐最新動態,參加各種國際特種兵比武競賽,和美國海豹突擊隊、德國第九邊防大隊、奧地利響尾蛇等32個國家的老牌反恐勁旅同臺競技,與俄羅斯、法國、以色列等10多個國家的部隊進行了聯演聯訓。
在國際賽事中,雪豹突擊隊在2013和2014年獲得約旦“勇士競賽”國際特種兵比武競賽總冠軍;2016年奪得“鋒刃”國際狙擊手射擊大賽總冠軍;2017年獲得匈牙利第十五屆軍隊組、警察組狙擊手大賽雙項團體亞軍。
“賽場、訓練場再怎么模擬仿真,都不是真正的戰場。”雪豹突擊隊副大隊長程迅說,歐美的反恐特戰部隊經過實戰檢驗,雪豹突擊隊要通過這些比賽,學習他們反恐作戰的理念、模式、戰法,提升自己。
目前,在借鑒外軍經驗的基礎上,雪豹突擊隊已完成作戰單元要素編成改革,成立研發中心革新裝備器材,普及快速射擊訓練,并開展心理攻防和戰場自救互救培訓等。
在部隊建設方面,雪豹突擊隊提出了特戰特謀、特戰特建、特戰特訓、特戰特管、特戰特用的“五特”建隊理念,以及打仗能勝、比武能贏、安全能保的“三能”要求。
“雪豹突擊隊最擅長快速機動,打急、難、險之仗?!背萄刚f,雪豹出擊,意味著中國出動最精銳的反恐力量來解決問題了。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火力打擊,另一種是震懾。
極限標準
“雪豹突擊隊”隊員的選拔要求十分嚴格。身高必須1.75米以上,如具備特殊技能,可降至1.72米;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必須在武警部隊服役一年以上。
候選人滿足基本條件后,才有資格進入覆蓋全國的“海選”。在“海選”中脫穎而出的人被編成一個預備隊,集中參加為期一年的集訓。訓練中通過各項考核層層淘汰,勝出者組成“作戰隊”。作戰隊還需要經過三個月的試用期,才能成為雪豹突擊隊正式隊員。
雪豹突擊隊采用嚴進嚴出的全程淘汰機制,成為預備隊員以后的淘汰率高達50%以上。進隊并不意味著保險,人人建檔立冊,動態跟蹤管理,實行嚴格的末位淘汰。2016年,就有66人因考核不達標被淘汰分流。
雪豹突擊隊員一天的安排精確到分,一年365天,他們天天處于戰備狀態,沒有休息日。
讓雪豹隊員們記憶最深刻的,是“魔鬼周”訓練。期間,隊員每人標準負重35公斤,徒步行軍241公里;每天休息時間4個小時,每天伙食是4兩米、3袋榨菜,同時還要完成各種“生不如死”的訓練科目。
這些訓練,要求人要達到生理極限,裝備使用要達到設計極限,人裝合一要達到默契極限。組織者會根據沙漠、水上、叢林、海上、空中、高原、城市街道等實戰環境模擬,不定期將部隊拉出去展開“魔鬼周”訓練。
通過“魔鬼周”極限訓練、對外交流、集訓培訓等,隊員們將最終達到上能上天、下能入海,見車能開、見槍能使,具備在全天候、全地形條件下完成任務的能力。
雪豹突擊隊勤務中隊中隊長陳玉浩的成長,在雪豹突擊隊員中頗有代表性。
陳玉浩2004年入伍。此前,他是一個調皮搗蛋的高中生,經常打架。入伍之前,他與人打了一架,對方不依不饒。此時,秋季征兵開始。父母想把他放到部隊里去受管教,他本人也想入伍。
體檢合格后,他先是被分配到武警部隊的合唱排,沒能拿到槍讓他很沮喪,準備吹兩年薩克斯就回家,直到班長告訴他,“雪豹突擊隊”會在全支隊挑人。
他參加了海選,在一萬多名士兵中挑選出了200多名預備隊員,他是其中的一員。
但接下來他經受了很大的考驗。先是一個簡單的腿臂肢體協調動作他做不了,像個小丑被圍觀,接著腿得了骨膜炎,走路一瘸一拐,被稱為“拐哥”。
預備隊員集訓階段主要是淘汰人。8個月的訓練期,至少淘汰了3批人。許多人走了,陳玉浩一直處在被淘汰的邊緣。
此時,集訓隊長所說的一句話,讓他茅塞頓開。集訓隊長說:“在這里你所做的,終究會被看到,努力會被認可。”此后,陳玉浩開始自覺加練。
到最后一個月,陳玉浩如有神助,開始全面爆發,各項訓練成績大幅提高,特別是中長跑和耐力超出常人。
最終,他闖過了50%以上淘汰率這一關,成為最終留下來的100名隊員之一,開啟了自己雪豹突擊隊員的生涯。
2個月后,各中隊要組建尖刀班,意在使優秀的更優秀。他動起了心思。觀察了很久后,他發現5公里跑是自己露臉的機會。在一次跑步訓練中,尖刀班的戰士跑在他前面,他對身邊的副隊長說,“現在跑得快,最后不一定快”,副隊長說他“吹牛”。結果,他第一個跑到了終點,令副隊長刮目相看。
隨后的幾次訓練,別人輕裝跑,他則穿著20斤重的防彈衣跑,還比別人快。后來,他如愿進了尖刀班。
2006年,他受命在一次活動中進行射擊課目演示。這種活動,一般要兵齡3年以上的老兵才有資格參加。這一年,他成為班長。
2007年參加中俄聯合反恐演習,對陳玉浩而言是一次轉折。此時,他剛入伍三年,從預備隊員轉為正式隊員一年,按說出國任務還輪不到他。但在這個問題上,雪豹突擊隊采用了比較靈活的原則,堅持量才為用。
此后,陳玉浩又赴國外參賽聯訓。由于成績突出,任務完成出色,他先后榮獲個人三等功和個人一等功,并被提干。
“老兵”難題
《中國新聞周刊》在采訪中了解到,雪豹突擊隊也面臨人才方面的一個難題:培養一位優秀的雪豹隊員不易,但有些“老隊員”在年紀輕輕時就面臨退役。
雪豹突擊隊組建15年來,培養出了很多特戰精英:王行,偵察中隊中隊長,湖北黃岡人,17年軍齡;鄭健加,特戰一隊副隊長,浙江金華人,15年軍齡;董亞軍,雪豹突擊隊軍械助理,山西臨汾人,16年軍齡。他們都是雪豹突擊隊的資深元老。
已經成長為反恐特戰精英的老兵們大多已提干,成為骨干,但他們也相繼步入各自軍職軍銜的最高服役年限。
在與外軍特種作戰部隊聯演聯訓和比賽中,突擊隊隊員發現,許多外軍特種作戰隊員的平均年齡比雪豹突擊隊的平均年齡要大,有的甚至超過50歲,但他們仍然有很好的狀態。
西班牙48歲的狙擊手雷德在潛伏科目中用草、灌木、泥土對槍支和身體進行偽裝,看得人嘆為觀止;以色列反恐部隊的兩名選手,利用周邊植物現場制作偽裝服,足以以假亂真;西班牙的選手直接用水混合泥土涂滿臉上,敬業精神滿滿;柬埔寨的選手則利用易拉罐偽裝成瞄準鏡,制作假目標,就地取材的能力驚人。
這些外軍老兵,給雪豹突擊隊員們上了一課,讓他們大開眼界,也讓他們學會對待細節的態度。雪豹突擊隊員董亞軍注意到一位外軍中校在射擊完畢后,仔細保養好武器裝備才去吃飯?!斑@才是人裝合一的默契?!彼f。
鄭健加說,老兵對戰場環境的適應能力和生存經驗,值得學習。“一切從實戰出發的思維方式和緊貼實戰的戰術原則,是打勝仗的關鍵?!?
雪豹突擊隊參謀長徐波說,一些老隊員在尚年輕的時候離開確實很可惜。“我們也在研究隊員培養周期和人才保留的問題,解決制約部隊發展的人才矛盾?!?
(本文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s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時光網特稿 藏族導演萬瑪才旦遺作《雪豹》,今日登錄中國內地院線。
影片在去年奪得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講述了一個人與動物如何相處的故事。牧民金巴(金巴 飾)的羊圈夜晚被一只雪豹入侵,9只羯羊被雪豹咬死,雪豹被困在羊圈無法逃脫。金巴揚言,鄉政府如果不賠償損失,他就要收拾雪豹。
《雪豹》在青海高原實地拍攝,導演從現實事件中汲取創作靈感。影片在壯闊的雪域風光映襯之下,一場關于雪豹放與不放的爭端顯得火藥味十足。萬瑪才旦導演用鏡頭書寫牧民遭遇的生存風波,故事和人物注入他對故鄉的無限熱愛之情。
雪豹
時光評分0.0
109分鐘 - 劇情 2024年4月3日中國上映
影片上映前,時光網記者與《雪豹》主演金巴、執行導演久美成列(也是萬瑪才旦導演的兒子)進行了專訪。他們分享了與模擬“雪豹”對戲的體驗——特效團隊做了個雪豹的頭,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套上,與演員對戲;在苦等下雪10天還不來時,萬馬導演帶著劇組成員開車去70公里之外的地方,專門運來積雪,以制造更逼真的效果;以及拍攝時由于體力消耗過大,即使是青海本地的藏族演員,也會有強烈的高原反應。
Mtime:最開始是如何接觸到《雪豹》這個項目的,為什么會喜歡參與這樣一個關于雪豹的故事?
久美成列:父親準備開拍這個片子之前才跟我說,想讓我去劇組里當執行導演。在那之前,我看過一些劇本,父親在創作《雪豹》劇本的時候,我大概了解過一些。當時說讓我當執行導演,我其實有一點猶豫,因為自己沒有當過,就問他我行嗎?他說沒問題。
金巴:當時我在另外一個劇組,我們之間的合作方式都是這樣。拍完一部戲,我們也長時間不聯系,一旦聯系就是有事。剛好那時候他跟我說我的檔期,我說我可以,然后給我發劇本,就這樣。
Mtime:您覺得劇本中有什么是特別吸引您,想要加入這個項目?
金巴:本身我對于萬瑪的文字是特別信任的,包括藏文和中文都是一樣。所以每一次都是,我讀他的劇本,他處理得特別細,特別吸引我,《雪豹》這個劇本也不例外。
Mtime:此前有沒有對雪豹做深度的研究?
金巴:小時候聽到過一些,雪豹、熊什么的一些動物的故事,很碎片。后來我發現要拍一個雪豹的故事,那時候我正在另外一個劇組里,我每天都有安排,沒時間。后來進組后,他們也準備了一些素材,我們就看了一下。
久美成列:我是執行導演嘛,雪豹的研究不在我的職責范圍內。但是我的父親在寫這個劇本的時候,就找了很多BBC或者國內拍攝雪豹的一些紀錄片,去研究他們的習性。你看片子里面有雪豹求偶的那一段,也是從里面獲取了一些情感,捕捉了雪豹作為動物,和人共通的一些情感。后期制作的時候,他請了一個來自藏區的、專門研究雪豹的喇嘛和他一起,再和CG團隊一起,調整雪豹的細節,然后才把雪豹最后呈現出現在這個樣子。
Mtime:拍攝的時候是不是要對著空氣表演?
久美成列:其實不是,在片場的時候是有一個替身演員的,特效團隊做了一個雪豹的頭。她帶著那個頭去模擬雪豹的一些動作,但不是像《猩球崛起》那一類的特效制作,其實沒有表情捕捉的,那些表情都是特效團隊后面自己做出來的。對于金巴他們所有演員,他們可以很自然地找到人和動物溝通的那種情感瞬間。
金巴:剛開始時不太習慣,后來就是有專門扮演雪豹的演員,她拿了他們做出來的那個頭,挺像的,然后就找感覺吧。
Mtime:這個片子大概拍了多久?在哪拍的?
金巴:在青海果落瑪多縣,大概拍了50多天。
Mtime:片中有因為下雪沒等來,人工從70公里以外把雪運過來的場景,據說是全員上陣幫忙運雪?
金巴:從我和萬瑪的第一部電影《塔洛》開始,我們是這樣。我們不像其他劇組,我們就是朋友和家人的那種,一起干活,一起創作。我們有這么一個氛圍在里頭,那天雪就拉過來了,然后我們一起卸下來,去鋪在山上。我們一起干活的,我是帶頭去,我每次都是這樣,包括《撞死了一只羊》也是。我們既是演員,其它工作我們都會干,哪里需要了我們就去幫忙。
Mtime:這個雪大概運了多久?
久美成列:大概就是一整天的時間吧,開車過去單程是一個多小時,然后拉,在那邊裝雪可能要兩三個小時,總共可能從早上七八點,一直到下午一兩點才回來。
《塔洛》
Mtime:整個拍攝中,您覺得最難的是什么?
久美成列:其實在我的記憶里面,似乎沒有過很困難的時刻。最困難的就是等雪吧,但是等雪好像在整個拍攝的過程當中,又變成了一個非常詩意的存在。就那十天的時間,大家什么都沒有干,然后就在等雪,雪不來,第二天起來一看,是大晴天,就把椅子搬出來,然后喝咖啡,曬太陽,看書。有的人還在那個營地中間教瑜伽,等了十天的時間也沒等來,然后就去搬雪了。
Mtime:為什么等了十天,不等了?
久美成列:因為再等的話就沒錢了呀,再等的話大家都堅持不下去了。包括我父親,攝影指導老馬,他們其實對于特效制作很多的東西,包括雪,包括一些細節的東西,是非常排斥的。因為制作的跟真實存在的東西,質感是天壤地別的,所以就堅持要運雪??赡苣銈兛床怀鰜?,但是你們感受到的那個真實的程度,就是因為我們撒了真的雪。
Mtime:您這一次是首次做執行導演,您覺得和自己導演的經歷相比,有什么特別大的不一樣?
久美成列:其實在劇組里面,除了導演之外,其他工種更多的都是,為了服務于導演創作的想法??赡芎蛿z影指導、美術指導更不一樣的是,我們執行導演要做的就是,百分百的,或者99%的去完成導演執行下來的任務。然后讓他在整個創作過程中沒有太多的顧慮和擔憂,只需要專注于他自己的想法就夠了。
《撞死了一只羊》片場
Mtime:這次和萬瑪才旦導演合作,與以往相比,有什么區別?
金巴:對我來講沒有什么不一樣,他一生的工作態度就是特別認真,特別精益求精,就這么一個狀態。他一生都是這樣,沒有什么不一樣,我們已經習慣了。
Mtime:您覺得在整個拍攝過程中最好玩的一場戲是什么?
金巴:最好玩倒不知道,但是最難的就是最后那個激烈的爭吵,特別難,拍三次又要中間停一下。內地的這些演員就不用說了,就連我也受不了,高反特別強烈,然后整個嘴唇都麻了。我就是用力的去演,而且15分多鐘吧,就一直連續去用力,還是挺難的。我也有很強烈的高原反應,他們也有,但是我是動作最大的。
Mtime:您會有非常非??斓恼Z速,面對記者的那個鏡頭,語速非常非常快。這種戲每一條要拍多少次?
金巴:我提前有大量時間去準備,我就是背臺詞。剛開始我覺得真像個rap,但我就是這么快語速,特別快的這樣去練。說白了就是,整體的核心是不變的,但也有一些不是一五一十的,畢竟人不是機器,會有一些變化,但是核心是不變的。
“你有這樣高速運轉的rap進入青?!?/p>
Mtime:為什么您的父親會選擇現實和超現實相融合的方式?
久美成列:其實我有跟父親聊過他創作上的想法,他一開始想做電影的時候就想拍一些超現實的,或者說魔幻的,跟神話有關的故事。這些元素,這些故事在藏族人,在藏區生活的經歷里面,是自然而然的,就好像進入到你的基因深處,你會時不時想起那些很動人的段落,可能你會被里面的愛情,親情,或者說所謂的慈悲,甚至人和動物的一些這種很神奇的交流給感應到,它是一個神話一樣的存在。但是一開始做電影,尤其做藏族電影,有很多外部條件,可能不支持你去拍這么大規模的制作。
所以當我父親到了拍《雪豹》的階段時,我覺得他對于自己制作一個這樣規模的電影有了一定掌控能力,其次可能也有了拍攝這樣一部電影的契機。他一直有心里面那種關于人和自然,或者說更大維度一些東西的那種連接,就想放到這個故事里。但是你看他之前的片子,可能更多是從現實主義的角度,去講述屬于人和這個社會當下的某種困境,你能感受到一些很心痛,或者說很撕裂的情緒。
但是當整個故事的維度被放大之后,你好像又會從現實的困境里跳出來一下,被雪豹和人、和小喇叭的這種前世的回憶,或者說他們靈性的溝通給打動到,也許他們中間真的有一些相互的影響。我覺得可能這是我父親這幾年的一個心里變化,因為他自己也跟我說過,其實他覺得拍電影是一件挺無能為力的事情。對于改變現實來說,他能做到的程度不夠多。但是假如更多去表達一些關于人和人之間的愛,或者人和其他周圍環境的一些愛或者希望的時候,也許會更有意義。
Mtime:這個片子的結尾,其實算是一種妥協,你是怎么看待這個結局?
久美成列:其實,從我父親的過往作品來看,他很多片子都是留了一個很開放性的結局。所以我自己想,我覺得他對于很多事情,也是沒有答案的。他的答案不一定可能在結局,也可能在這個過程里面。
Mtime:與萬瑪導演和久美成列導演合作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金巴:就是不一樣,就是不一樣的個體,不一樣的年齡。但是他們相同的地方就是,他們父子的這種關系,他們對工作的態度,那種勁,特別像。
Mtime:分享一下去威尼斯電影節,然后把這么優秀的作品呈現給全世界看,是什么感受?
金巴:其實咱們拍電影就是想讓更多的人看到,不是為了自己看,所以我們去了威尼斯。很多觀眾看到了這個電影,我是特別開心,特別滿足的狀態。
久美成列:因為威尼斯是我父親已經去過兩次的一個地方嘛,所以當他不在之后,我們再一次踏上那個電影節,和這么多生前跟他一起創作過的人一起,然后替他站在那個舞臺,接受所有人對于這部片子的喜愛或者說景仰的時候,內心更多的是欣慰吧。就是我們做到了,也沒有讓這部片子因為他的離去而停滯。其實以后我們還是會繼續這樣,他的表達,他的作品,他的精神,無論用什么樣的方式,無論在世界各個角落,只要能夠讓它多傳播出去一些,我們就會多傳播出去一些。
記者/編輯: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