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提示:全文近100圖1萬字,建議收藏再看)

    前言:既入mini,就要裝機

    蘋果M1芯片被吹上了天。但不管如何強大,還需要自己體驗,好不好自己說了才算。我是在剛發布后就下單了一臺Mac mini,早買早享受。之前寫過評測文章(鏈接)。用了一個多月,那是真好用啊,尤其圖像處理是真快。

    Mac mini 只是主機,所以入手之后的這段時間也是裝機的過程。顯示器之前就有了,一臺是戴爾25寸的U2518DR,另一臺是明基的護眼顯示器BL2780T;擴展塢必不可少,推薦StayGo的擴展塢;燈光是必須的,強烈推薦明基的屏幕掛燈;鍵盤和鼠標,建議一步到位用無線的,推薦大家用羅技。下面專門準備了一個裝機清單,分享給大家。具體有哪些產品,請大家往下看。


    1.M1版Mac mini:值得入手

    為什么要入手一臺mini,而不是一臺Mac book pro,有這么幾個原因,可能和大家一樣。一個是手上已經有一臺macbook pro了,再入手一個,其實除了性能方面的提升之外,并不能帶來更多改變,舊電腦還得麻煩低價出掉。

    另一個原因,是擔心m1芯片適配的軟件不能解決當下的需求,畢竟手上舊電腦上的軟件已經相當完善了,怕新電腦到手后不能立馬就好用。最終決定入手的原因,是因為看到有大神的評測,m1芯片實在太強了,在視頻解碼方面甚至超越了imac pro,m1芯片的性能達到i7的水平。

    而256g的mac mini才5299,加上主動散熱風扇,相信性能肯定比air要高上不少,可能比pro還要強。所以,mac mini才是性價比最高的m1機器啊。

    來看看Mac mini的外形。其實外觀上大體和前代保持一致,幾乎沒有變化(大小一致,但新mini輕了100克),就不多廢話了。有區別的地方講講。首先,新一代Mac mini有退步的地方!最大的退步,就是霹靂3的c接口的數量,由4個減為2個。

    除此之外,其它接口都一樣。另外一個退步的地方,就是有線網口,m1版本只有千兆,沒有10Gb可選。至于可見的進步,一個是wifi由ac升級到ax,也就是wifi6,這點值得肯定。

    在外接顯示器上,理論上新mini只能接2臺4K以上顯示器(實測如圖,c口1臺,hdmi一臺,c口屏幕喚醒速度更快,hdmi會黑屏一會),而舊mini最多支持3臺,所以在數量上新mini還是退步啊。hdmi也還是2.0沒升級。好在新mini可以支持6k的顯示器,但是!這是幾乎用不上的優點,畢竟一臺6k的顯示器價格不菲??!

    但舊mini的i5 8g 512g版本,價格8299,比相同配置的m1版本貴了足足1500。但m1傳說那么強大,接近i7的水平,但價格卻更便宜,這非常不合理啊。蘋果是要給自己挖坑嗎?或者后面新mini要漲價?intel芯片的mac瞬間不香了。從某種角度講,蘋果也革了自己的命,但卻可以走得更遠。


    2.顯示器(戴爾+明基)

    Mac mini最高支持6k顯示器輸出,不要浪費了它的天賦(前提是預算充足)。

    組合雙屏,簡直是桌面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家里原來只有一臺戴爾的25寸顯示屏。雖然不算小,但平時處理辦公事務來確實有點捉襟見肘,不得不在多個程序之間來回切換,非常影響體驗。所以后面又少了一個明基的BL2780T,27寸要更大一些,關鍵還帶護眼功能。

    ▲在27寸顯示器里邊,明基BL2780T算是確保質量和顯示效果前提下高性價比的一款,價格一千五不到。顯示器后面接口,包括一個DP和HDMI,另外也支持老式的VGA接口,還有一個麥克風和耳機的接口,通用性很強。外觀設計倒是比較低調,正面的logo也并不是很顯眼。邊框算是下邊寬,上面和左右都比較窄的一種設計,觀感不錯。

    ▲看一下組合雙屏之后的效果,整個電腦桌面就是三個屏幕了,包括筆記本電腦的屏幕。BL2780T雖然只是1080p,但其實只要不要靠太近,屏幕的顆粒感并不明顯,日常使用是完全沒問題的,當然,估計自己以后還是會升級2K或者是4k屏。不過,首先電腦得先升級一下。和戴爾的顯示器比起來,明基這款BL2780T的邊框甚至要更窄一些(下巴除外)。

    ▲組合雙屏之后,整個辦公效率簡直是質的提升,有點像用上機械鍵盤一樣的感覺,用了就回不去了。左邊的豎屏非常適合瀏覽網頁,或者碼字,或者網頁編輯,就像我們看手機一樣,一眼掃到的界面和信息量會更大,而左邊的寬屏就更適合處理多媒體素材,還有文字材料。比如,年薪百萬必學的PPT,做好之后,雙屏就可以模擬出電腦+投屏的現場效果,鎮住全場輕輕松松。Ps,BL2870T還自帶音箱,如果大家桌面沒有外置音箱,湊合一下還是可以用的。

    ▲這是現在的桌面效果,筆記本和mini一起用。話說mini性能實在是強,不管是1080P或是2K,其實都滿足不了M1的胃口,有點浪費它的性能了。所以大家預算充足的話,還是一次入手4K的顯示器最好,或者起碼2K起步。不過筆者有另外一個打算,啥時候imac出新機器了(不再在寬邊框),入手一個5K的imac最好啦!買電腦送顯示器,美美的,就希望倒是imac還能保持性價比。


    3.明基screenbar plus掛燈(省空間,可調亮度、冷暖)

    除了給Mac mini配顯示器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配件,就是燈燈燈。作為一個散光患者,每天還得長時間面對電腦,電腦桌面的光線尤其重要。以前,對于桌面的燈光,一直以為臺式的護眼臺燈就好。直到入手了明基掛燈,才發現原來桌面辦公可以如此舒服!避免屏幕反光,冷暖光、亮度隨時可調,還能一鍵自動調光,實在是好用,強烈!?。⊥扑]給大家

    明基掛燈顯而易見的優點之一,就是不占桌面體積。傳統臺燈有優點,但缺點也異常明顯,對于「寸土寸金」的桌面而言,臺燈最大的缺點就是底座特別占面積。這也是除了護眼之外,我入手明基掛燈的主要原因。掛燈的安裝倒是簡單,燈條和夾子扣上,然后把夾子掛在顯示器頂部(沒看錯,就是靠自身重量掛在上面),插上C口連接夾子和USB電源線(5瓦,顯示器或電腦USB口就行),一分鐘搞定。夾子也有防滑橡膠,掛得更牢實。那燈光照射角度可以調節?當然,架子和燈條都可以活調節,不精確估計燈光角度可調范圍應該有10度(其實一般固定就不用動了)

    按下飛梭旋鈕,「嗒」,燈光亮起,桌面一片明亮!效果實在是有點小震撼,對比一下前后效果就知道了。一般臺燈在桌面左邊或右邊,只能照亮那一方。而明基掛燈在顯示器的正上方,光線位置中正、由上而下,把整個桌面都完全照亮了!而且,光線亮度和色溫可以任意調節,從2700k黃光到6500k白光的8段冷暖調節,加上15級的亮度調節,總有一個光線能滿足你。最有質感的莫過于掛燈的桌面控制器了??刂破饔野存I是調節亮度和色溫的切換鍵,雙指輕輕旋轉無極旋鈕,舒服的阻尼、柔和的斷落感,光線亮度和色溫隨之漸漸變化,實在是滿滿的享受啊。

    除了手動控制燈光,明基掛燈的「絕技」還在于自動調光。按下控制器左按鍵,指示燈亮起,掛燈就能根據當前的光線環境自動調節亮度,以更好保護眼睛。自動調光模式靠的是什么?沒錯,是控制器前端的光線感應器,自動檢測桌面亮度并自主調節,使得光線剛剛好。大于95的高顯色性,色彩還原很真實,辦公寫字很舒服。

    顯示器反光,怎么解決?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關閉顯示器正前方的燈、在顯示器后面加燈、打開房間大燈等等,但這幾種方法都不完美,我深有感受。舉個栗子,我在顯示器后面加了燈(燈帶和臺燈),借助墻壁反光照亮桌面,但桌面還是非?;璋担淮蜷_吸頂燈吧整個屋子是亮了,但耗電量大不說,屏幕還是有散光的反光,而且晚上還可能影響家人(:那誰怎么還不睡?大半夜開這么大燈干嘛?。?。

    安裝了明基掛燈之后,才get真理:掛燈才是解決顯示器反光的終極大招。大家可以看到安裝明基掛燈前后的對比效果。屏幕反光時,灰塵顆粒都清清楚楚(有點觸目驚心?。?。把掛燈角度往外調一點,屏幕終于沒有嚴重的反光了!最近發現即使長時間看顯示器,也沒有了之前的刺眼感。這才是對眼睛最好的保護!因為明基掛燈不對稱的光線路徑很分明(俗話講就是不散光),既沒有照到屏幕,也沒有照到眼睛,簡直是「它照亮了桌面,卻不留下一絲傷害」(詩興大發)。


    4.拓展塢(C口)

    新mac mini只有2個USB A口和兩個C口,只有一個HDMI接口。所以,如果要外接兩個顯示器的話,擴展塢少不了。筆者一直使用StayGo擴展塢,配合mac mini使用下來,沒有任何問題,發熱也能承受,所以和大家分享。

    ▲雖然看著像塑料的,黑色的鋁合金外殼摸上去有點小冰涼,如果大家要入手擴展塢,一定要把金屬外殼作為必要條件,因為散熱很重要!StayGo的接口相當豐富,輸入是C口(如果只是數據傳輸用A轉C也可以),輸出有A口和C口,其中有一個C口是電源供應,可以為電腦供電。到顯示器的話有HDMI,支持4K30hz。令筆者非常喜歡的是,StayGo有兩根C-C線!一根1米長,可以當電源線,另一根巧妙地藏在擴展塢里,可以應急當作數據線。贊!

    ▲對于一名信息行業的上班族,數據傳輸是日?,嵤?,U盤、TF卡、SD卡插來撥去,如果沒有足夠多的接口,真是件麻煩事。比方說,普通筆記本電腦就三四個接口,鼠標鍵盤用2個,就剩下一兩個了,要同時在多介質上傳輸真是捉襟見肘。所以有了StayGo之后,感覺像是住進了大房子,U盤和TF卡、SD卡一起接入都沒問題,也不需要驅動,即插即用。

    最高功率85w,給蘋果筆記本和手機當電源足夠了,所以是買一送一,買擴展塢送筆記本電源哈哈,如此想想六七百的價格也不算貴了。關鍵12南產品的做工質量的確是好,蘋果官方合作品牌,外觀設計也好看,屬于那種小貴但好的類型。體積也小巧,外出攜帶很方便,可惜少了個收納袋,果著有點小心疼。


    5.鼠標(無線和高反饋率)

    Mac mini只是主機,所以鼠標少不了。筆者用過好幾個鼠標,都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

    羅技G502和603

    ▲可能很多人入手G502的原因,都是因為燈的信仰。如果是我的話,應該也是一樣的。1680萬色的RGB燈,非常好看!燈亮之后,顏值加成??!

    滾輪,個人覺得很好用,但是有些重,因為是金屬輪。滾輪有兩種模式,無限滾動,還有帶阻尼的滾動,一鍵開關用起來還是蠻方便的。

    ▲如果大家看過羅技游戲系列鼠標的參數,可以看到G502 hero的DPI極限值是最高的,達到了16000。在羅技產品里邊是最高的一款產品,可以稱得上是羅技的DPI王者。整個鼠標平時操作的時候流暢性肯定是有的,畢竟報告率就是一毫秒。在性能方面毋庸置疑,也就不加展開了。

    在手感上個人覺得非常好,尤其是大拇指的握放空間是非常舒適的。

    尺寸和G603對比起來差不多,但是在握感上還是差別很大的。因為G502表面很大一部分都是橡膠,手感還是非常不錯的,非常粘手,不會有滑溜溜的感覺。而G603就不一樣了,如果沒貼上羊皮,簡直是滑的一筆?。烧咴跐L軸上的設計也完全不一樣,一個是金屬,一個是樹脂。G502滾軸更重,G603滾軸很輕。就質感而言,個人會更喜歡502多一點。

    ▲至于鼠標底部的配重,一共是五個3.6克的配重塊。這是個人定制部分了。我還是比較喜歡沉重一點的鼠標的,所以會把全部配重塊都加上。

    ▲在軟件控制部分,鼠標一共有11個可編程的按鍵。但其實除了左右擊之外,應該是9個。這個數量已經足夠滿足很多游戲玩家的需求了。

    然后在安裝軟件的時候發現了羅技的一個新的軟件叫做G HUB。也有可能不是新軟件,只是我以前沒發現而已,感覺這個軟件還蠻好用的,挺炫酷,比之前用的那個要簡單一些。但是不知道為什么插上電腦,一直沒把我的502識別出來,后面有時間再調試吧。


    達爾優A918

    A918這款鼠標令我最滿意的地方,就是長時間的續航。在游戲模式下,續航時間超過260個小時,而在一般模式下,續航時間超過半年。要知道,這樣的續航表現,只是用了一顆5號電池啊。不過這款鼠標也只能放一顆5號電池,如果放2顆電池,估計續航能超過一年。左右擊都比較清脆,手感還算不錯,感覺左右邊聲音不太一樣,手感也不太一樣,左擊更脆、右擊更悶,難道微動還不一樣?不過也有可能是我食指、中指的力道不一樣?至于滾軸的素質,個人覺得比較一般,滾動的感覺比較松馳,缺乏一點手感,點擊下去還行,干脆利落,聲音有點像左擊,個人更喜歡厚實一點的感覺。

    ▲這款鼠標也是帶有板載內存的,所以幾個按鍵都可以單獨進行宏設置。對游戲玩家來說是很實用的,可以提高操作的效率。不過貌似在MAC系統中沒有相應的設置軟件,暫時享受不到這么好用的功能了。

    4檔DPI,分別是800、1600、3200、16000,切換會有不同顏色的指示燈。個人覺得夠用,我用2K屏幕,用到3200剛好(或者說稍慢了一點),如果是更大更高分辨率的屏幕,或者玩游戲需要,當然是越高越好,16000這個極值還是挺高的!不過,個人覺得3200和16000之間斷檔太大,如果能再加一檔6400也好啊,這樣的話可以滿足更多人的細化需求。


    6.鍵盤(無線和續航)

    羅技G613

    羅技G613是我平時主打的鍵盤,最滿意的無線反饋速度和電池續航。幾乎沒有延遲,電池也能用半年以上,真是無敵手。要是缺點,就是羅技自己的軸體不是那么好,比不上櫻桃軸,但也基本夠用了。至于左邊的多功能鍵,如果不玩游戲的話,幾乎是沒用的。但是超級好用是多媒體區。


    達爾優61鍵

    ▲把模式鍵調到1到3(選其一),長按fn和q鍵,就可以通過藍牙連接智能設備了,包括電腦、手機或pad都可以。話說,指示燈也相當創新!一般鍵盤的指示燈不都是在數字鍵盤上面嘛,但達爾優這個鍵盤的指示燈,猜猜在哪里?在Ese的背光里!整個鍵盤的背光是冰藍色,而Ese是綠色,明顯突出于其它按鍵,所以很顯眼,同時也很好看,畢竟都是冷色系很統一。藍牙5.0,在電腦上打字起來沒有感覺到遲滯,和帶USB接收器的鍵盤體驗幾乎沒有差別,值得好評,起碼可以少帶一個接收器。至于游戲,倒沒有試過,按照藍牙鍵盤的尿性,估計高分辨率下會有點不跟手。

    ▲手感方面,達爾優紅軸的層次還是有的,畢竟是機械按鍵,打字起來很享受。同時,手感又很綿柔,跟其它軸體如櫻桃紅軸差不多的手感,反饋不會太硬和輕脆,還是那個“紅”的味道。為啥要選紅軸?當然是為了安靜和省力了,一般用這個鍵盤的場所,都是公共區域比如咖啡店或書店,又或是酒店里,如果有別人,還是要照顧一下他人感受的;另外,作為文字工作者,長時間打字不累,是基本的需求,所以,如果朋友你也是文字工作者,trust me,紅軸適合你。

    ▲至于PBT鍵盤和ABS哪個好,這就不用說了,價格說明一切,貴總有貴的道理。這款鍵盤的PBT不管摸起來或是看起來,肯定比ABD按鍵有質感,甚至有一絲磨砂的感覺,爽??!即使用個一兩年,鍵帽表面也不會打滑,這也很重要啊。不過現在剛開始用,至于以后效果如何,到時再看。起碼目前來看,指尖的手感,1024!Windows 和 Mac切換的按鍵設置非常好用,對蘋果用戶很友好啊。

    ▲機械鍵盤,怎么少得了鍵帽。鍵盤上這幾顆是最近差不多一年來筆者收集的幾顆鍵帽,數量并不算多,畢竟鍵帽的價格也不算便宜。臨近圣誕節,朋友送來兩顆圣誕主題的貓爪鍵帽,一紅一綠,和圣誕樹的顏色主題是一樣的,確實很符合圣誕節的氣氛。

    ▲不管是鍵帽的主體,還是上面的軟質硅膠都是半透明的,所以放在帶背光的鍵盤上,視覺效果還不錯。如果是RGB鍵盤的話,估計燈光效果會更加好看。至于鍵帽材質,有可能您想不到,是3D打印樹脂!也是筆者第一顆3d打印鍵帽。


    洛斐套裝

    如果是女生入手Mac mini,個人比較推薦洛斐這套鼠鍵套裝。

    ▲將這套奶茶版鍵盤和鼠標放在自己的電腦桌上,先體驗一番(蹂躪)。其實筆者準備將這套鍵鼠送給某位女神,畢竟外觀其實更討女生喜歡一點,男生雖然還是會愛,但性能強大的游戲鍵盤和鼠標明顯更有吸引力。洛斐的產品是均衡型的,外觀好看,性能也過得去,但要說他有多強大,那還真說不上。和很多高刷新率、高DPI的競技鍵鼠來相比的話確實沒有什么可比性。說回正題,打開鍵盤鼠標,鍵盤燈就亮起來了,它可是有led燈的喲!啊,燈的信仰。

    ▲鍵盤連接電腦的方式有兩種,一個是藍牙模式,另一個是有線模式。連接線也是前面提到的是Micro USB接口,在鍵盤的右側,連接起來也算方便,但如果是C口就更好了。鍵盤有LED的單色背光燈。背光燈的顏色也有點像米白色,跟整個鍵盤的風格是一致的。我想這也體現出來了鍵盤設計師的良苦用心,在燈光選擇上花了功夫,能夠保證鍵盤整體統一的美感。鍵盤背光燈的亮度當然是可以調節的,在此就不多演示。

    ▲因為體積小巧,才是79個按鍵。所以洛斐這款藍牙機械鍵盤也非常適合攜帶外出,電池容量有4000毫安時,正常使用續航是不用擔心的。前面提到鍵盤的軸體是青軸,雖然不是德國櫻桃,而是Gateron軸,也就是G軸,手感算是國產軸中最穩定、最接近櫻桃的,做工好、性價比高、品控好,都是特選G軸。

    青軸敲起來滴答滴答,段落感很強,聲音清脆。描述起來總是抽象的,還是建議喜歡機械鍵盤的朋友多到實體店去體驗體驗,會有不一樣的、真切的感受。在連藍牙模式下,除了電腦之外,還可以很方便連接手機或者平板。按住功能鍵和鍵盤上的設備鍵就可以分別連接三個設備,切換起來也很方便。令筆者比較滿意的一點,就是這款洛斐鍵盤還適配Mac電腦(看開箱部分鍵盤右側切換鍵),一鍵切換,就不用擔心Command鍵位置的問題。

    ▲下面來分享一下關于鼠標的使用感受。前面也提到,這款鼠標有點像披著羊皮的狼,性能遠比外觀看著要強大。鼠標連接設備的方式分為藍牙模式和2.4Ghz的USB模式。巧妙的是USB信號接收器隱藏在鼠標右側,開箱時還沒注意到。同時右側也是鼠標充電的接口。DPI可以通過鼠標正上方的金屬按鍵來切換。

    話說,相對于萌萌可愛的風格,中間這個金屬的DPI切換鍵倒是更令筆者喜歡,按起來很有質感。DPI最高是3600,基本上在兩塊屏幕上玩游戲也不是什么問題。

    ▲而左側的滾輪和按鍵就比較強大了,這在一般鼠標上所沒有的。左側的滾輪可以實現翻頁、后退前進等功能。而左側按鍵的功能就更加實用了,可以顯示多任務界面、返回桌面(一鍵操作,真心方便),在蘋果系統也是類似的功能。使用起來真的非常的方便高效。實際體驗起來,不管上方還是側面的按鍵,手感都非常的清脆準確,加上獨特的操控邏輯,確實得心應手。


    小結

    洋洋灑灑寫了這么長一篇文章,碼字不易,希望大家能夠多多點贊和支持。從Mac mini主機開始,到顯示器、屏幕掛燈,再到鼠標和鍵盤,這些東西基本上都是組裝電腦所必須的。當然,在燈光方面筆者還有很多分享呢!比如說如何營造桌面RGB燈光效果?前面提到明基的屏幕掛燈,如果沒有的話,用其他臺燈個人覺得也好,但個人覺得相對于臺燈,屏幕掛燈是一步到位的選擇,又省桌面空間,亮度、冷暖光都能調節,更適合電腦桌面的工作需求。


    話說,M1后續機型明年要出來,建議等等D可以等新模具,或者新模具的imac,估計很香。

    謝謝大家閱讀,有啥問題可以留言喲!祝生活愉快!

    當我第一次聽到 Mac 要換成自研芯片的消息時,第一反應是肯定要先觀望。因為處理器常被比喻作計算機的大腦,而蘋果這次把整個芯片都換了,相當于換了中樞神經系統;再加上蘋果官方的謹慎口吻,宣稱要花兩年時間來過渡,以及我對第一代產品的畏懼心理,因此一開始并沒有打算第一時間入手。

    但是,當我收到了公司的這臺 M1 Mac mini 并體驗了一周之后,發現從 Intel 芯片到 M1 芯片的遷移過程意外地平穩,并沒有出現太多預想中的兼容性問題,硬件性能的提升也讓我感到滿意。

    這篇文章,我會分享自己的一些日常使用體驗,并從「消費級電腦」的角度,給大家在購買前提供一些參考。

    日常使用沒有問題的 M1 芯片

    一開始我確實很擔心兼容性問題,因為 M1 芯片采用的是和 Intel 芯片完全不同的 ARM 架構,底層的編譯方式就不一樣。但后來發現其實多慮了,一方面是開發者們的響應足夠積極,提前將應用為 M1 芯片適配(分為專門的 M1 芯片版本和同時能運行在 M1 芯片和 Intel 芯片的 Universal 版本);另一方面則是蘋果提供的轉譯工具 Rosetta 2 足夠好,大部分沒適配 M1 芯片的應用也能轉譯后正常運行。

    如果你好奇自己在用的應用是什么版本,可以在「? - 關于本機 - 系統報告 - 軟件 - 應用程序」找到所有應用的版本信息:

    查看所有應用的版本信息

    我日常在用的 Chrome、Photoshop(Beta)、LaunchBar、Ulysses、Todoist、Fantastical、Drafts、DEVONthink、Sketch 等都已經適配了 M1 芯片。稍微小眾一點的自動化工具 Keyboard Maestro、BetterTouchTool、Hazel、Karabiner-Elements、Pastebot 也都第一時間適配了。

    其余比較常用的微信、Spotify、1Password、歐路詞典、Setapp、IINA、Dropbox、MarginNote,以及一些小工具 TextExpander、Bartender、AdGuard for Safari、Mosaic、CleanMyMac,都能通過 Rosetta 2 正常運行在 M1 Mac mini 中。廣受歡迎的 Homebrew 則需要稍微修改一下終端應用的參數,強制通過 Rosetta 2 運行后使用。

    理論上 Rosetta 轉譯后的應用會有性能折損,但由于 M1 芯片的性能提升非常大(后文會提到),所以在日常使用中感覺不大出來。如果不告訴我應用版本信息根本分不出來哪些是適配過的 M1 版本,哪些是沒有適配過的 Intel 版本。唯一比較明顯的例子是 Photoshop,在 M1 Mac 中安裝最新版本的 Creative Cloud,可以在側邊欄的「Beta 應用程序」里找到已經為 M1 芯片適配過的 Photoshop Beta。一個簡單的操作就能看出差別,當我導出圖片時,Intel 版本的 Photoshop 會感受到明顯的卡頓,而 M1 版本則快很多。

    適配了 M1 芯片的 Photoshop Beta

    所以 Rosetta 2 只是一個過渡工具,為還沒來得及適配 M1 的應用提供保底方案。如果想要更高效地利用 M1 芯片,還是得盡早適配。

    在 M1 Mac mini 中完全運行不了的例子也有,比如飛書,會循環閃退——重啟——然后再閃退。有一則未經確認的消息稱,由于底層架構改造較大,適配 M1 芯片的版本預計在明年 1 月底全量上線;飛書團隊會先上架 iPadOS 版飛書到 Mac App Store,可以在 M1 Mac 上實現大部分功能。

    如果你需要在 Mac 上使用 Windows,那也是建議先不要購買 M1 Mac。目前所有的 M1 Mac 都無法通過 Boot Camp(啟動轉換助理)安裝 Windows 系統,主流的虛擬機應用 Parallels Desktop、VMware、VirtualBox 也均未適配 M1?,F在僅有的方案是通過 CrossOver 運行 Windows 應用,但根據官方公布的游戲視頻來看,性能表現并不理想。蘋果軟件副總裁 Craig Federighi 在接受 Ars Technica 采訪時提到,能否在 M1 Mac 中運行 Windows 是由微軟決定的,M1 Mac 已經具備了運行 ARM 版 Windows 系統的能力,只是微軟需要決定是否將授權給予用戶。

    此外,我在用的一款將 2K 顯示器開啟 HiDPI 的工具 SwitchResX 目前也無法在 M1 Mac 上使用,被廣泛使用的開源工具 Docker 也仍未支持 M1 芯片。

    有一些網站整理了應用的適配情況,并制作成列表供用戶查詢,如果你正在持幣觀望 M1 Mac,可以先通過這幾個網站搜一搜自己的常用工具:

    總體而言,M1 Mac 在日常使用中不會有太大問題,常用的 App 也基本進行了適配。

    意味深長的 iOS 應用

    M1 應用、Universal 應用、Rosetta 2 轉譯后的 Intel 應用,在顯示內容與操作方式上其實都沒有明顯的區別,唯一能讓我感覺到自己在用一臺 M1 芯片電腦的是 Mac 上可以運行 iOS 應用了

    當我滿懷著期待在 Mac App Store 里搜索 iOS 應用時,發現大家最期待的 Instagram、小紅書、抖音、Netflix、Gmail、淘寶等都沒有提供,我自己最期待的快捷指令、Timery、Annotable、VSCO、Snapseed 等也沒有出現。開發者可能出于用戶體驗一致性的考慮,也可能出于信息安全方面的擔憂,或者出于商業角度的考量,最終主動選擇在 Mac App Store 中下架這些應用的 iOS 版本,我認為比較遺憾。

    不過當我仔細瀏覽了一遍自己的 iOS 應用后,發現還是能找到一些有趣的角度,供大家參考。

    首先最實用的我覺得是小工具。macOS 上大部分圖片標注軟件都年久失修,一直缺少一款功能全面、且簡單易用的圖片標注軟件。iOS 上一直是 Annotable 和 iMark 雙雄爭霸的天下,Annotable 很可惜沒有上架 Mac App Store,但慶幸的是 iMark 有!

    iMark

    iMark 功能和 iOS 版完全一致,而且支持從外部直接拖入圖片進行標注,完成后可以導出到相冊或剪貼板,非常方便。

    圖片拼接工具 Picsew 也可以在 Mac App Store 中下載到,功能也和 iOS 版一致,支持長截圖、橫向拼接、豎向拼接等方式。比較可惜的是 Picsew 只能從系統相冊中選擇圖片,無法從外部進行選擇,或許開發者之后可以稍微優化一下。

    值得注意的是,macOS 也是支持 URL Schemes 的,所以我們可以用 URL Schemes 來快速實現 Picsew 的拼圖功能,具體用法可以查閱 Picsew 的 URL Schemes 語法文檔。

    Picsew

    另一個用法的思路是調用小組件。小組件功能在 iOS 和 macOS 之間是互通的,有的 app 本身可能在 macOS 上體驗并不太好,但它的小組件本身并不具備太多交互功能,單單作為展示的部件我覺得是可以接受的。比如你不喜歡 macOS 自帶的天氣小組件,那么就可以用 iOS 版的彩云天氣、我的天氣等小組件將它替換掉。又比如 Widgetsmith 這款最近很火的小組件定制應用,在 macOS 上同樣也是可以使用的。

    iOS 小組件在 Mac 同樣可以用

    此外還有:

    • Overcast 算是適配比較好的一款應用,隨著窗口寬度的增大會自動展開成 iPadOS 版;
    • 米家可以控制智能設備,同時它的小組件也可以正常使用,比如顯示室內溫濕度等;
    • 餓了么可以在 macOS 上點外賣,美團外賣和大眾點評則沒有上架;
    • 扇貝單詞可以在 macOS 上背單詞;
    • 微信讀書、多看閱讀可以在 macOS 上看書;
    • 微博客戶端不像網頁版那樣會頻繁退出登錄;
    • 部分 iOS 游戲也可以在 macOS 上運行,比如發布會上展示的紀念碑谷;
    • ……

    可能有的人會覺得 Mac 上的 iOS 應用體驗不怎么樣,但我認為這恰恰展示了 M1 芯片的潛力。開發者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就已經能獲得一款正常運行在 macOS 上的應用?;蛟S稍稍優化一下,就能滿足絕大部分用戶的需求。尤其是小工具類的應用,往往是更重需求而不是重體驗,有當然比沒有強。在 Mac 上運行 iOS 應用也意味著常駐后臺,以及自動化的可能。

    出乎意料的硬件性能

    當我在蘋果官網選購 Mac 時,有一項很明顯的變化,蘋果只提供了一種規格的 M1 芯片,都是 8 核 CPU、8 核 GPU 和 16 核神經網絡引擎,于是選購流程中不再有選擇芯片規格的步驟。

    如果你問一位需求是消費級電腦的用戶,i3、i5、i7 的區別是什么,我相信沒有幾個人能答得出。即便能回答得出來,處理器的定位界限也是很模糊的,它不像儲存空間那樣實際用多少 GB 就是多少,消費級用戶(甚至大多數用戶)對處理器的區別根本沒有概念。

    你可以在網上找到 M1 芯片的各種跑分測試,Geekbench 單核跑分已經超過了迄今為止的所有 Mac,多核跑分也超過了去年的 16 MacBook Pro 頂配,僅比 Mac Pro、iMac Pro 和一些高配型號 iMac 低。即使你不關注跑分,也大概能明白 M1 到底有多快。

    Geekbench 單核跑分排行榜和多核跑分排行榜

    我們唯一需要糾結一下的是選擇內存大小。三款 M1 Mac 均標配了 8GB 內存,最高可選配至 16GB 內存。

    我在用的這臺 Mac mini 是標配 8GB 內存,日常使用都沒有問題,多個應用、網頁之間的切換都依舊流暢。普通用戶的多任務操作基本不會同時涉及太多應用,根據我不嚴謹的主觀觀察不會超過 5 個,而且我認為也應該養成隨時關閉不需要的應用和網頁的習慣(可以用 Quitter 實現自動關閉/退出)。在這些條件下,8GB 或 16GB 基本是夠用的。

    此外,今年的新款 M1 Mac 采用了統一內存設計,讓內存在 CPU 和 GPU 之間的數據共享更高效;而且,M1 Mac 的內存帶寬約為 60GB/s,比 16 英寸的 MacBook Pro 快了約 3 倍;此外,三款 M1 Mac 的硬盤讀寫速度也均比舊款更快,我的 M1 Mac mini 硬盤讀取速度為 2900MB/s 左右,寫入速度為 2200MB/s 左右。綜合這些因素,基本可以解釋 M1 Mac 的內存不大,但性能依舊優秀的原因。

    如果你只是聽別人說內存要越大越好,并不清楚自己是否需要這么多內存,那基本可以認定是不需要,買標配款的 8GB 內存就行。如果你非常明確自己的需求,那再考慮升級 16GB,或者等明年的高端款式。

    其實糾結內存大小也沒什么用,因為蘋果把內存賣得很貴(?♂?),從 8GB 升到 16GB 要加 1500 元,所以最終還是看你錢包里有多少預算,就買什么配置的電腦。

    Mac mini 稍微特殊的地方在于它的內部有更大的空間,并且也具備散熱風扇,這也讓它在三款 M1 Mac 中榮列跑分第一名。雖然有一塊風扇,但平時根本聽不到任何聲音。我嘗試用 Final Cut Pro 里導出一段 4 分 20 秒的 4K 視頻,也無法讓 Mac mini 發出半點聲響。Mac mini 的風扇并不是在電腦高負荷的時候才工作的,而是平時一直開著,持續穩定地幫電腦降溫。由于 M1 芯片的能耗控制實在太好,我從 Mac mini 風口的位置感受到永遠是冷風,甚至有人開玩笑說可以把 Mac mini 的背面對著自己當電風扇用了。

    其它配置方面,M1 Mac mini 的可擴展性稍微有所減弱。M1 Mac mini 比舊款 Mac mini 少了兩個 USB-C 接口;網口也無法升級到 10Gb,只能選擇千兆;最多能外接兩臺顯示器,支持一 6K + 一臺 4K,舊款則支持 3 臺 4K 顯示器或一臺 5K 顯示器 + 一臺 4K 顯示器。

    結語

    這次更新的三臺 Mac(MacBook Air、13 MacBook Pro、Mac mini)都屬于消費級電腦,和我本身的需求很契合,電腦就是我的日常消費設備。稍微進階一點的,就是跑跑自動化,偶爾涉及一些專業工具,但也不會太過重度。對于我來說,這三臺 M1 Mac 都是接近完美的消費級電腦——強勁的 M1 芯片,相對便宜的售價,用上了各項最新技術,并且沒有明顯短板。

    兼容性方面,大部分常用應用已經進行了適配,或者能通過 Rosetta 2 運行,只有虛擬機和 Docker 比較受到影響,日常使用基本不會有大問題。iOS 應用的加入也讓 M1 Mac 充滿了潛力。如果你垂涎 M1 已久,我認為「這只螃蟹可以吃」。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