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年,知識付費突然大火了起來,乘著炫目的馬太效應,知識付費在直播、短視頻、共享經濟等當年的熱潮中異軍突起,串聯起整個內容產業。幾個頭部爆款更是在短短幾天吸粉千萬。
知乎、得到、分答等等……每個人的手機里總有那么一個知識付費領域的APP,或是微信公眾號、小程序。幾乎每個人,都為知識付費產品掏過口袋,哪怕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畢竟低至9.9元、19.9元,花費不多,吃不了什么虧。
憑借巨大的流量,知識付費也收獲了高額的產值。根據艾瑞咨詢《中國在線知識付費市場研究報告》,2017年知識付費產值規模約9億,而2020年預計達到235億。
龐大的產值自然也包含著圈地運動,凡是付費+學習的,都圈了進來。這一圈,在線教育就被劃撥進來了。
這種分類方式是否正確答案是存疑的。但過去一兩年,知識付費這個名詞就一直圍繞著學堂在線這個典型的在線教育品牌。盡管都知道其中區別,但無論是互聯網的大圈子、教育行業的小圈子,外部用戶、內部員工,或多或少,總會拿慕課、線上教育和正如火如荼的知識付費來比較。
在線教育VS.知識付費
學堂在線就這樣被“知識付費”了,但事實是,在線教育和知識付費是有本質區別的。
在線教育是基于網絡的學習行為,本質是教學;而知識付費是把知識變成產品或服務的行為,本質是商業產品。盡管教育可以產業化、商業化,但從邏輯說,教學是一種長期的復雜的動態行為;而知識是相對靜態的事物,知識付費通過經濟手段,提高了在海量知識信息庫中獲取有效內容的效率。
在線教育至今,從國外到國內,理論和實踐兩只腳交替前行,已經發展出了完整成熟的教研體系。相比之下,后發的知識付費崛起于互聯網,野蠻生長,相當“社會”,它的內容更泛,更貼近生活和實際應用,碎片化程度也更高。
火爆的知識付費給學堂在線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一方面,一部分用戶在嘗試過知識付費后,需求升級尋找更深度的在線學習產品,成為學堂在線等在線學習平臺的新用戶。相對應的,知識付費也帶走了一批底層淺度用戶,并通過巨大的流量用事實指明了最廣大市場需求的所在。
——對即學即用,有激勵機制的互聯網式的學習方式的需求。
作為在線教育終身學習平臺的代表,學堂在線,是要回應這挑戰?還是在傳統慕課的領地里繼續悶頭耕耘?
是回應。
說到底,知識付費的興起源于互聯網逐漸滲透,改變了人的底層思維方式。在這個過程中,互聯網在在線教育中的作用也在慢慢地從媒介、手段逐步下沉。只是突如其來的知識付費,用徹底互聯網化的產品邏輯,給還在慢慢進化中的在線教育打了一針加速劑。
對學堂在線來說,不僅僅是選擇回應來自知識付費的挑戰,更是應對“互聯網原住民”一代的學習行為、更多元新技術帶來的學習方式、以及完全不同于過往以學歷為主的學習動機的變化。適應學習者學習行為,引領終身學習理念,是學堂在線發展的核心理念。
是出擊。
從2016年知識付費開始冒頭,學堂在線就開始布局新的生態,做出新的探索。2017年1月,學堂在線推出X學堂,直指應用型產品,并陸續推出微學位和學堂直播。
如果說17年推出的微學位還是在對職場實用內容的嘗試和探索的話,18年推出的在線認證證書項目,則是一場徹底針對內容和運營模式的改革。
在線認證證書項目從學生學習動機——職場應用出發,改變傳統慕課以興趣和深造為目的的學習動機,為希望在特定領域職場發展的學員量身打造。課程采用理論+實踐的教學模式,依照課堂教學的知識結構,以實踐的方式推進學習,同時提供企業級的實際案例讓學生為將來的職場應用做準備。而由授課教師輔導的獨立實踐項目也提供一個進階的實操環境,滿足學生即學即用的學習需求。
同時,在線認證證書項目通過學習社群、助教團隊,以及科學規劃的課程結構,有步驟地進學員的學習計劃,幫助學生在一年內完成所有的課程與實踐項目。
相比傳統慕課,在線認證證書項目最大的特點在于課程的體系化編排。從基礎課程到細分專業課程,并加入多學科、交叉科目,讓學習者對特定科目有全面的了解,方便今后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不同應用方向。獨立完成的實踐項目,也可以根據學學習者人的興趣、未來發展方向、或是工作實際需求自由選定方向,對某一細分的方向,進行更深入的探究。
相比知識付費,在線認證證書項目的內容顯然更深入,教授過程也更專業。在滿足學習者應用需求的同時,學堂在線并沒有放棄自身名校課程的優勢,首批在線認證證書項目全部是清華專業院系課程,也由清華在職教師授課。
用專業超越流量
兩相對比,知識付費更多是由在特定領域有出色成績的人進行經驗和經歷的分享,并不具備專業的教學行為。這也是知識付費紅火過后飽受詬病的本質原因。
營銷過度,內容質量層次不齊,知識產權不明,知識的囤積與搬運,售賣焦慮等等,甚至有人喊出:知識付費是一場騙局。
當然,知識付費并不是騙局。只是,“三人行必有吾師焉”里的“師”,和“教師資格證”里的“師”,同一個字不是一個含義而已。
因此在線認證證書項目秉承的是學堂在線一貫的專業教育學方法。在線認證證書項目所有的課程內容,全部由清華大學院系教師編寫,保證課程內容含金量,明確的知識產權歸屬,教師、助教、實踐、學習社群、包括考核都用專業的方法保障學習過程和效果。
保留傳統慕課優質、專業的內容和教學方式,吸收知識付費碎片化、社群化學習的特點,重新考慮學員學習的動機,在線認證證書項目試圖在知識付費和傳統慕課之外踏出一條新的道路。
或者說一條規整的路網。
學堂在線打造慕課+戰略規劃
遇強則強,知識付費的爆紅,確實對學堂在線提供了啟發性的思路,在過去的一年半時間里,通過不斷地嘗試和創新,學堂在線逐漸確立了慕課+的產品體系,其中包含慕課+學位認證、輔修培養、高校認證、企業認證、實訓證書六大產品線。每一個產品線都針對一個有特定需求人群,除了課程內容,培養方式也會有相應的變化。
慕課+的終極形式是面向學歷學位,服務終身學習,這也是學堂在線未來的核心目標。圍繞這個核心目標的慕課+布局,也打破了知識付費目前群龍混爭的局面——除去內容質量之類的表面問題,知識付費缺乏深度理論支持,頭部玩家目前仍著眼于競爭、圈地、擴張之中,還沒有做好布局完整生態鏈的準備。
2018年知識付費行業進入拐點,隨著知識付費用戶規模的擴大,用戶發展逐漸成熟,加強了對付費知識質量的甄別能力,消費更加理性。在用戶對于產品的期待方面,內容質量已成用戶關注重點,用戶更愿意為實用且高質量的內容付費。
在過去的幾個月的時間里,學堂在線項目推出上打出組合拳:C++訓練營、算法訓練營、公共管理在線認證證書項目、數據科學在線認證證書項目,與5所浙江高校聯合推出IBA微學位,聯合微軟推出智能商業應用微學位,并與知乎達成戰略合作。這一系列動作將慕課+生態鏈完整鋪開。在看似流量為王的互聯網教育領域,流量是會隨風口轉移的一股熱潮,但真正能吸引用戶沉淀的還是完善的生態以及高質量的內容。
技術不斷發展帶來學習方式的改變,其實都是“術”,無論在知識付費領域還是其他在線教育領域,借助互聯網、AI、AR、VR等等新技術的教育手段很快會普及。但歸根到底的還是教的內容和質量,而這就是“道”,這也是在線教育的核心競爭力。
學堂在線5年來潛心在內容和平臺打造上沉淀,隨著內容生態布局的完成、技術的創新、服務的完善,學堂在線所引領的在線教育領域則很有可能重新趕超知識付費目前火熱的勢頭。當然,在線教育和知識付費不可能永遠是兩股你追我趕的勢頭。畢竟手機內存越來越精貴,在線教育也好,知識付費也好,本身都是術的不同形態,用戶用腳投票,嘗遍各家之后,最終會選擇那一個內容好,選擇面又廣的平臺。在線教育和知識付費最終也會兩江匯合,流量歸為一池。
芥末堆 10月18日訊 近日,學堂在線召開發布會發布了學堂在線新平臺、在線教學工具雨課堂4.0版本和計算機學院。
2013年10月,清華大學發起并推出了中文慕課平臺“學堂在線”,慕課混合式教學等新型教育模式開始在國內得到推廣。教育信息技術和教育理念的發展給高校教師們帶來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如何在傳統課堂中應用,并適應在線教學工具是高校老師們需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學堂在線首席運營官王帥國表示,自2013年以來MOOC形態正在不斷發生變化,單門課程、網上訓練營、微學位、在線證書到在線學位。他認為,MOOC用戶體驗也正在發生變化,以前MOOC是錄播課程,但現在多了很多線上線下的形式。
芥末堆曾分析過,現在的MOOC已經發生改變,付費、證書、學分等正逐漸成為新關鍵詞。同時,學習者們越來越希望通過平臺來獲得某項技能,而非出自個人興趣的學習。《哈佛x和MITx:在線課程的4年》顯示,計算機類課程輸出和輸入的學員人數均是最多的。MOOC平臺們正變得越來越像職業教育機構。
因此學堂在線也進行了相應的升級。王帥國介紹,學堂在線引入服務等級概念,根據中國學習者習慣進行了設計,從授課到考證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學習單元都可以互動,同時還增加了更多直播、課堂、課件等形式。此外,王帥國還表示,學堂在線與雨課堂進行了打通,讓數據流動變得更順暢。
在計算機學院方面,學堂在線表示,首先學院將提供在線課程資源,學習者可通過"訓練營"、“挑戰營”的學習掌握IT技能。另一方面,學院還發起"名校認證"項目。學習者可通過某一專業/學科方向的系列課程的學習,獲得名校認證證書。除此之外,學堂在線還發布了與英國 The open university 聯合發布國際認證工商管理碩士項目。
憑借MOOC平臺起家,如今學堂在線早已不局限于單一課程,而早期MOOC形式的演變也證明了單一課程模式的局限。借助清華大學等天然優勢向下延伸至高校課堂,同時推出更深度的在線學位學習,最后在試圖將二者連接起來,這或許便是學堂在線期望構建的生態。
學堂在線或許正在接近這一目標。截至2019年9月,學堂在線平臺注冊用戶數超過2753萬,雨課堂注冊用戶數達到1638萬,其中9月份活躍用戶達到870萬。同時,雨課堂專業版已經在全國126家院校得到部署。
月20日,學堂在線國際版發布會在清華大學主樓舉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學堂在線總裁王帥國等出席發布會,發布會由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袁駟主持。
吳巖在講話中指出,目前世界疫情防控形勢仍然嚴峻,全球教育中斷的規模和速度空前。在此背景下,為與世界各國共克時艱,我們支持國內具有豐富經驗和影響力的高等教育在線教學平臺開發國際版,為世界高等教育抗擊疫情貢獻中國力量。“學堂在線”國際版上線,標志著以“學堂在線”“愛課程”為代表的首批高等學校在線教學國際平臺面向全球正式推出。首批國際平臺建設要堅持質量(Quality)、開放(Open)、共享(Share)、責任(Responsibility)和愛(love),努力將平臺建設成為具有中國質量、世界水準的國際化平臺,匯聚最好的大學、最好的教師、最好的課程,疫情期間,面向全世界各國大學生和全世界學習者免費開放,并提供高質量教與學服務。吳巖表示,作為世界高等教育大國,中國高校有能力也有責任把在線教學的經驗、成果和資源提供給世界各國大學生和全球學習者,通過在線教育國際平臺向世界傳遞教育之愛。
楊斌在致辭中表示,積極推進在線教育工作是清華大學面向未來的戰略部署,2013年學堂在線平臺上線至今,經歷了初創、成長、發展與優化,經歷了抗擊疫情期間的嚴峻考驗,在這個關鍵時期,在服務清華大學校內教育教學,服務國內上千所高校教育教學的基礎之上,積極匯聚全球頂尖高校與機構的優質教育資源,支持服務海外學習者迫切的需求。當前,為了應對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高校正在經歷由傳統教學模式向在線教育模式的全體系快速轉變,這次疫情必將給全球高等教育帶來深遠的影響,學堂在線將與國內外高校共同攜手,共克時艱,不斷探索教學內容創新、學習方式創新、以及合作模式創新等等,推動教育資源的廣泛與有效利用,共繪高等教育與在線教育發展的新藍圖。
王帥國介紹了學堂在線國際版建設的階段性進展與規劃。學堂在線國際版定位于匯聚國內外一流在線課程,首先支持中文、英語,后續將陸續支持俄語、西班牙語、法語及日語等語種。平臺支持慕課、直播、證書、在線學位等多種在線教育形式,將重點挖掘來自中國高校的一流課程,同時兼顧引進全球性區域性頂尖高校的一流課程。學堂在線國際版將與學堂在線雨課堂英文版無縫連接,國際版課程經授權后可供雨課堂海外師生應用于混合式教學。根據規劃,學堂在線國際版首批上線課程109門,后續的課程引進與上線工作將持續推進。
吳巖、楊斌、袁駟、王帥國共同啟動學堂在線國際版上線
發布會上,吳巖、楊斌、袁駟、王帥國共同啟動學堂在線國際版上線。
發布會現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政策與能力建設部主任佩琪女士,國際平臺與課程建設專家顧問組組長、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楊宗凱,泰國國家慕課平臺ThaiMOOC等國際平臺代表以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俄羅斯圣彼得堡大學、英國開放大學等國際大學代表以視頻的方式對學堂在線國際版的上線表示祝賀。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高等教育通過實施大規模在線教學成功應對危機、化危為機,實現了延期開學、如期開課,打了一場漂亮的阻擊戰。據統計,截至4月初,全國在線開學的普通高校共計1454所,95萬余名教師開設94.2萬門、713.3萬門次在線課程,參加在線課程學習的學生達11.8億人次。今年第一季度,我國在線課程平臺上線慕課增長了5000門,慕課總數已達2.3萬門;其他在線課程增長了1.8萬門。這次史無前例的在線教學實踐,成功實現了“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與此同時,形成了包括思想、理念、內容、方法、技術、標準、評價、范式等在內的一整套高等教育在線教學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中國高等教育在線教學規模之大、范圍之廣、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掀起了一場高等教育領域的“學習革命”,成為世界高等教育創舉。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充分肯定疫情期間中國大規模部署的在線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在積極推廣中國經驗。
(來源:清華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