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主機:是未來趨勢還是虛假繁榮?
近年來,迷你主機以其小巧的體積和不俗的性能,逐漸走進了大眾的視野。各大廠商紛紛推出新品,市場一片欣欣向榮。繁榮的背后,迷你主機真的如宣傳般美好嗎?用戶體驗是否真的盡善盡美?本文將結合當前科技發展趨勢,深入探討迷你主機的優勢與不足,并嘗試分析其未來發展方向。
性能與便攜的平衡:迷你主機的崛起
隨著移動辦公和居家辦公的普及,人們對電子設備的便攜性和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臺式機笨重不便攜,筆記本電腦性能又相對有限,迷你主機恰好填補了這一市場空白。它體積小巧,可以輕松放進背包,同時性能又足以滿足日常辦公、影音娛樂甚至輕度游戲的需求。
近年來,英特爾和AMD在處理器技術上的突破,更是為迷你主機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例如,零刻新推出的SEi14和SER8,搭載了英特爾最新的12代酷睿處理器,性能表現十分亮眼。
用戶體驗的硬傷:從“嘗鮮”到“常用”的距離
盡管迷你主機在性能和便攜性上取得了平衡,但在用戶體驗上仍存在不少硬傷,阻礙著它從“小眾嘗鮮”走向“大眾常用”。
系統安裝和BIOS設置過于復雜。許多迷你主機采用準系統銷售模式,用戶需要自行安裝內存、硬盤和操作系統。對于沒有相關經驗的用戶這無疑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接口布局不合理,影響使用體驗。為了追求極致輕薄,一些迷你主機將接口集中于機身背面,導致常用接口擁擠不堪,插拔不便。例如,零刻SEi14的USB-C接口被夾在HDMI和電源接口之間,用戶很難盲插拔。
再者,電源管理和無線網絡性能有待提升。部分迷你主機不支持65W氮化鎵充電器,用戶只能使用笨重的原裝電源適配器。一些用戶反映迷你主機的Wi-Fi信號較弱,影響網絡體驗。
未來展望:從硬件升級到生態構建
面對用戶體驗上的種種問題,迷你主機廠商需要做的不僅僅是硬件升級,更需要從軟件優化、生態構建等方面入手,提升用戶體驗,才能真正贏得市場。
一方面,廠商需要簡化系統安裝流程,優化BIOS設置界面,降低用戶的使用門檻。例如,可以預裝操作系統和常用驅動程序,或者提供更詳細的安裝教程和技術支持。
另一方面,廠商需要加強與外設廠商的合作,推出更多適配迷你主機的鍵鼠、顯示器等外設產品,構建完善的生態系統。例如,可以推出無線鍵鼠套裝,解決接口不足的問題;或者推出便攜顯示器,方便用戶移動辦公。
機遇與挑戰并存
迷你主機市場潛力巨大,但機遇與挑戰并存。只有不斷提升產品性能、優化用戶體驗、構建完善生態,迷你主機才能真正成為未來PC發展趨勢。
思考:
你認為迷你主機未來會取代傳統臺式機和筆記本電腦嗎?
你在使用迷你主機時遇到過哪些問題?你對迷你主機的未來發展有什么建議?
(本文約 2000 字,可根據需要進行擴充和修改。)
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只要提到電腦,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去電腦城去攢一臺機,稍微懂裝機的,才可能在網上下單各種配件,去自己組裝一臺普通臺式機,但是,說句實話,身邊大多數人還是不太懂電腦的,只能去線下,而我的第一臺組裝臺式機,就是在線下電腦城被坑的,當時給我用的都是老CPU,三線雜牌電源,主板等等。所以,大家也看到了,現在的臺式機確實是沒落了,大多數人們更愿意去買一臺品牌筆記本,但是,筆記本畢竟還是偏移動辦公,家里接大屏顯示器還是不方便。
但是,我發現,從去年開始迷你主機開始慢慢火了,其實迷你主機并不是這兩年才出來的,早以前英特爾公司就做過這類產品,商品名就是NUC的迷你主機產品,后來慢慢也有很多廠商開始做迷你主機了,做得比較早,而且在國外很有影響力的一個品牌就是咱們國產品牌零刻了,有些國際大廠當然也做,比如華碩、聯想這些,但是大廠感覺并不上心對迷你主機這類產品,畢竟筆記本才是他們的主要業務。我也是從前年才開始關注迷你主機的,前年買過一臺零刻的GTR5一直做我的主力機辦公用,已經用了有一年半多了,非常穩,在當時這個配置是最高的配置了,但是,我發現如果不玩游戲,完全沒必要買頂配,像零刻的性價比機型,零刻SEI12系列也不錯,最近又買了一臺搭載了12代i7處理器的零刻SEI12,還主要是辦公用。
首先聲明一下,這臺迷你主機是我自己購買的,打算放家里把家里的老臺式機也替換下來,所以文內很多觀點都是我的一些主觀經驗和一些看法,如果大家近期有打算買迷你主機,我還是建議根據自己的需求來,不要盲目去追去所謂的頂配,我平時玩游戲也不多,主要是平時辦公,行業內一直流傳著英特爾比AMD核心的處理器的電腦穩定,我個人覺得其實沒差多少,只要廠商在散熱方面優化好,體驗就沒問題,所以我一直強調,買迷你主機別貪便宜買雜牌,真的這么小的機身散熱做不好,不停的高熱彈窗會很影響用戶體驗。好了,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這款搭載了i7 12代英特爾處理器的零刻到底好不好用?
說點題外話,去年年初小米做首款迷你主機的時候,用的就是12代的i5處理器,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價格么?當時奔著4000多賣的,現在零刻用上12代i7處理器了,我的這臺32G+1TB的頂配也才2000多,真是越來越便宜了,數碼產品還是等等香。說下外觀吧,零刻SEI12的外觀,和前幾代產品的外觀差別不大,用的都是SEI12系列的外觀,頂蓋是透氣防水網布、外殼是一體成型的ABS塑膠的材質,兩側是大通道的金屬進風網。顏色有灰色和藍色兩個版本,都挺好看,看個人喜歡選就行了,我買的是藍色的版本,SEI12這套模具的優點是,無線信號更好,但是因為不是金屬機身,所以,看上去缺少點高級感。
機身的尺寸為126*113*42mm,機身做得很小,是真的很小,和鼠標放一起,顯得鼠標都很大了,放桌面占用的空間非常小,比手機還要小。電源是外置電源方案,機身內部沒有電池,這一點大家要記住,和筆記本區分開。以前的迷你主機電源做的很大,比主機都大,現在零刻已經都統一升級成了小電源了,和普通手機充電器差不多大了。
我們使用迷你主機一般都是直接擺在桌面就可以了,不過零刻的迷你主機官方附贈了顯示器掛架,可以把主機掛顯示器后面,不過我用的是便攜顯示器,還是放桌面上好一些,放桌面的話,平時會擔心水杯碰倒,把小主機給搞壞了,零刻sei12考慮到了這個問題,把機身頂蓋做成了防水濺的網布設計,撒上去,只要及時把水擦掉就可以了。這個網布下面對應的就是CPU的風扇散熱器,透氣的網布,能更好的把機身的熱量導出來。兼顧了散熱和防水性,一舉兩得。
接口方面,前面是兩個USB3.0,一個Type-C接口。后面是兩個USB2.0、一個千兆網口、和一個DP1.4接口,支持4K 144Hz,另外一顆是HDMI2.0接口,支持4K 60Hz。所以兩個視頻接口可以組成雙屏顯示器。
迷你主機畢竟機身很小,所以很多人都非常擔心迷你主機的散熱,其實,最開始我也有這個顧慮,但是現在畢竟用了一年多了,零刻對一年前的AMD處理器的主機的散熱都做那么好,這個英特爾的機器,應該只會做更好。主要是幾個方面,機身外觀上,做了大量的散熱孔,機身兩側的大通道進風口,背部的出風散熱孔,以及頂部的散熱孔,主動散熱做的已經很好了。
再加上,零刻 SEi12內部的雙風扇設計,頂蓋的CPU靜音風扇,底部是系統風扇,CPU、主板、內存、固態都做足了主動散熱。而且這款機型也用了零刻最新的MSC散熱技術,內部還有導熱管+鰭片,比我的GTR5的散熱又提升了很多,這在今年的幾代零刻的新機型里,已經獲得了很好的口碑,所以對散熱的顧慮大可不必。
拆機也比較簡單,頂蓋的網布是可以拆下來替換的,拆機主要是底部,底部的四顆螺絲擰掉,能看到內部預留了一個SATA硬盤位,可以加裝一塊2.5英寸的硬盤。下面是個系統風扇的模組,擰下三顆螺絲,就能看到內部的構造了,標配機型里,零刻給配的內存和硬盤都是大廠的,內存條是鎂光原廠內存條,硬盤是Crucial(英睿達)的固態硬盤。
接下來,我們來開機測試,迷你主機使用前和臺式機一樣,需要自己配顯示器、鍵盤和鼠標。我給零刻SEI12配的是一款CFORCE的便攜屏IPS 觸控智慧屏,零刻的HDMI接口最高支持4K 60Hz顯示器輸出,DP接口能支持到4K 144Hz的顯示器,我這臺顯示器分辨率是1080P,最高支持144Hz高刷,屏幕尺寸是15.6英寸,很便宜1000出頭買的,零刻接這個顯示器完全沒問題。這而且這款顯示器是支持觸控的,不過零刻SEI12不支持TYPE-C一線連,所以,不能實現便攜屏的觸控功能。
CFORCE IPS 觸控智慧屏雖然不貴,但是性能相當可以,支持高刷的便攜屏模式,最主要的是,這是一臺為數不多內置了系統的便攜屏,系統內置的是當貝OS系統,所以才叫智慧屏,因此即使是不接主機,也能當一臺電視一樣用,追個劇看個視頻,內置了揚聲器,相當不錯,就像是一臺小智慧屏一樣。配置也還行,主流盒子的水平,全志H6的CPU,2GB+16GB的配置,機身上有USB接口,能外接硬盤、鼠標鍵盤。左側的HDMI接口也是標準的HDMI接口,兩個C口都能外接顯示器,同時也可以供電用。
CFORCE這款顯示器的屏幕分辨率其實差點意思,只有1080P,不過好在屏幕不大,這種類型的便攜屏,1080P看上去也沒顆粒感,但是也談不上細膩,但是1080P加上144Hz高刷,這個組合,非常適合玩游戲,不吃顯卡性能,不需要太強的顯卡也可以很流暢的玩,所以不要太盲目追求太高的分辨率,看自己需求來。色域方面,100%DCI-P3,400nits的亮度,支持HDR10高動態范圍以及藍光護眼,顯示效果不錯,亮度也足夠高。
所以,就算是用CFORCE 來外接我這臺零刻SEI12迷你主機,也能很輕松的跑跑像現在很流行的《原神》、《穿越火線》這類游戲,跑原神的時候,把畫質調低,分辨率不用動,1080P就夠了,跑《穿越火線》的話,可以在144Hz下滿速跑,雖然英特爾的核顯不是優勢,但是玩玩主流的網游還是沒問題的。
接下來,我們用娛樂大師跑個分,順便看看它的核心配置,通過跑分可以看到,魯大師在電源均衡模式下,跑分為86.9W,將近90W的跑分,其中CPU跑分高達44.3萬,顯卡跑分將7萬,內存16萬,硬盤19萬,英特爾12代處理器公認是一代牙膏廠擠多了牙膏的一代處理器,確實性能表現很強。
在CPU-Z測試里,i7-12650H處理器TDP功耗為45W,單核性能得分448.9分,多核性能3906.8分。跑分來看,這顆處理器,零刻調校的非常好,性能釋放很徹底,多核成績表現很好。
內存和硬盤都是一線大廠的,內存方面,是兩根鎂光的16G DDR4 3200Mhz的內存條組成的32G雙通道內存,AIDA 64 內存讀寫測試里,內存讀取速度跑到了48579MB/s,寫入速度為46519MB/s,拷貝速度45111MB/s,延遲94.6ns,速度表現不錯。
這款1TB的英睿達固態硬盤,我們通過CrystalDisk測試,可以看到它的讀取速度達到了4650.67MB/s,寫入速度為1923.61MB/s,這個成績也很好了。不過,其實零刻的這個主硬盤接口是支持PCIe 4.0協議的,如果追求更高的性能,可以換一塊7000MB/s的硬盤,換硬盤涉及到換系統,所以,需要有一定的動手能力。
在 GPU 方面,零刻 SEi12 的顯卡是 i7-12650H 集成的Intel Iris? Xe,其擁有 64 個 EU,GPU 頻率在 299-1397 MHz。
通過3DMark 跑分測試,可以看到 Intel Iris? Xe 在 Time Spy(DX12) 測試總分 1286 分,其中顯卡得分 1123 分。這個核顯,更適合用來辦公使用,至于玩游戲的話,像普通的大型網游也可以很流暢的去跑,如果想玩3A大作,我勸你有這個想法的話,最好還是買臺式機,配個最新的獨立顯卡,非要用迷你主機,就看看目前的最強核顯,AMD 7840HS系列的迷你主機,比如零刻的SER7這類產品。
最后,我們來總結一下吧。其實零刻SEI12雖然搭載了英特爾12代i7 12650H處理器的迷你主機,但是其實在零刻的機型里定位其實是一個中端系列的機型,從實際體驗來看,這顆處理器其實性能表現是很強的,主要是價格方面,比去年的小米迷你主機,同樣是12代處理器,而且是i5處理器的主機便宜了幾乎一半,頂配也就2000多,它的唯一缺點是,核顯性能不如現在AMD處理器的機型,所以,更適合用來辦公,況且,零刻的散熱是做得真好,不僅散熱好,而且很安靜,特別適合追劇,硬解高清4K視頻的時候,也特別安靜。
還有零刻SEI12的接口里的Type-C接口,不支持雷電接口,所以不能一線連接顯示器,所以很遺憾,零刻SEI12只能最多外接兩臺顯示器,如果在意這個的話,可以上零刻SEi12 Pro,不過多出來小1000的價格,我還是覺得SEI12更適合我,反正辦公用是足夠了,具體就看大家的需求了,我還是建議,要根據自己的需求去買性價比更合適自己的產品,不要盲目追求高配置。
說關注我的都發財了!想體驗躺贏人生嗎?動動您發財的小手,點個關注點個贊,一起走向人生巔峰!
迷你主機:華美外衣下的用戶體驗之殤
還記得喬布斯發布初代 iPhone 時,那句“重新發明手機”的豪言壯語嗎?如今,迷你主機似乎也想在 PC 領域復制這一神話,喊著“重新定義臺式機”的口號,攜著“性能小鋼炮”的赫赫威名,氣勢洶洶地殺入戰場。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正如那句網絡流行語所說:“理想中的迷你主機 VS 現實中的迷你主機”??此凭滦∏?、性能強悍的迷你主機,真的如廠商宣傳的那樣完美無缺嗎?用戶體驗究竟如何?這正是本文想要探討的核心問題。
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場“用戶體驗”大戲的主角——零刻 SEi14 迷你主機。這款被科技媒體譽為“顏值擔當”的迷你主機,憑借其酷似 Mac mini 的外觀設計,著實俘獲了不少顏控用戶的心。正如硬幣有兩面,在追求極致外觀的SEi14 也不可避免地做出了一些妥協。
為了塞進更緊湊的機身,SEi14 的接口布局顯得有些局促,尤其是那枚被夾在 HDMI 和電源接口之間的 USB-C 接口,簡直就是“插拔困難戶”,稍有不慎就會碰掉電源線,讓人哭笑不得。盡管官方提供了傻瓜式的系統安裝 U 盤,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并非一帆風順。BIOS 設置的復雜程度堪比“九連環”,沒有一定的動手能力還真搞不定。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官方預裝的系統竟然沒有安裝完整的驅動程序,導致部分硬件功能無法正常使用,這簡直就像買了一輛新車,卻發現發動機缺少零件一樣讓人惱火。
SEi14 的問題并非個例,其他品牌的迷你主機也或多或少存在類似的缺陷。例如,有用戶反映部分迷你主機的 Wi-Fi 信號強度明顯弱于筆記本電腦,這無疑給需要經常移動辦公的用戶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事實上,迷你主機用戶體驗不佳的背后,反映的是整個行業在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重性能、輕體驗”的現象。根據 2023 年 Statista 的數據顯示,全球迷你 PC 出貨量預計將達到 850 萬臺,但用戶滿意度卻始終徘徊在中等水平。這其中固然有技術發展不成熟的因素,但廠商對于用戶體驗的忽視也是不容忽視的原因之一。
試想一下,如果一臺迷你主機空有強大的性能,卻無法提供流暢穩定的使用體驗,那么它與一堆冰冷的硬件又有何區別?用戶購買迷你主機,追求的不僅僅是極致的性能,更是一種便捷高效、舒適愉悅的使用體驗。
說到底,迷你主機想要真正“出圈”,僅僅依靠“性能小鋼炮”的標簽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在用戶體驗上下足功夫。畢竟,用戶最終選擇的,一定是那個能夠真正滿足他們需求的產品。
您認為迷你主機未來能否解決用戶體驗方面的難題,真正實現“重新定義臺式機”的目標呢?
本文致力于傳播正能量,不涉及任何違規內容,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協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