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兩個女兒都是周末才回來,所以我在書房和她們的兒童房分別放了兩部筆記本電腦,書房放了一部傳真機,有時間就寫一些文章,發表在自媒體上。
我從高中的時候就有寫日記的習慣了,以前剛開始的時候是拿筆記本用鋼筆在上面寫一寫自己每天的所見所聞,到后來就在微博上繼續寫,這幾年轉移陣地到頭條上寫點文章,同時在微博上也記錄自己的生活的點點滴滴。
自媒體這兩年寫作的多了,有家庭主婦、小白領、失業人員等,由于只要一臺電腦和手機就可以參與自媒體的創作,大家都希望在這個平臺上分得一杯羹。
以前在高中和大學喜歡看一些小說,里面唯美的修辭和故事情節讓我覺得寫作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作者需要深厚的文字功底,我們一般人就想想而已,
絕對不會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有機會在平臺上發表自己的文章。
文丨市井財經專欄作家 葉克飛
說到傳真機,就想起一個二十年前的故事。當時我還在讀大學,有一天跟朋友們吃飯。一位師姐說到自己的實習經歷時怒氣沖沖,她說自己不會用實習單位的傳真機,就去請教別人,結果對方不但不肯教,還說了一大堆風涼話,什么“你們大學生眼高手低啊,沒有一點社會實踐能力啊”之類。師姐說:“你說我們大學生沒有社會經驗,這個我認,但我沒用過傳真機不是正常的嗎?我學一次不就會了嗎?而且用個傳真機跟社會實踐能力有一毛錢關系嗎?”
這個社會確實如此,直到今天,那些連電腦都不會用、早已被時代淘汰的辦公室老阿姨們,還往往以“不會用傳真機”、“不會復印”之類的理由指責“年輕人沒有社會能力”,其實這些辦公電子設備的操作,年輕人的學習能力肯定更強,一兩次包管學會。而且這種重復操作,真的跟所謂社會能力無關。
不過我印象更深的是另一位師兄當時所說的話:“網絡時代已經來了,以后無紙化辦公,傳真機很快就會被淘汰了。”
一晃二十年,傳真機還在。它到底會不會被淘汰?我都等急了。但傳真機確實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它不但還在,而且很多人并不知道,傳真機的誕生,居然比電話還要早。
傳真機比電話發明還早三十年
傳真機的發明比電話還早?這確實超出了大多數人的認知。因為在我們的固定印象中,傳真機總是跟電話聯系在一起,沒有電話,哪來的傳真?
但事實就是這樣,早在19世紀40年代,傳真技術就已誕生。當然,最初的傳真技術發明,并非以通信手段為初衷,而是研究電鐘時的無心插柳。1842年,英國鐘表匠、也是發明家的亞歷山大·貝恩正在研制一種用電控制的鐘擺結構,目的是要將多個鐘互連并同步,類似現在的子母鐘。
在研究過程中,貝恩發現這個時鐘系統里的每個鐘擺,在任何瞬間都在同一個相對位置上。他敏銳想到,如果能利用主擺,使其在行程中通過由電接觸點組成圖形或字符,那么這個圖形或字符就會同時在遠距主擺的一個或幾個地點復制出來。
這個原理,恰恰就是傳真的原理。據此設想,貝恩在鐘擺上加上一個掃描針,充當電刷,設置了一個由時鐘推動的“信息板”,板上有要傳送的圖形或字符,由電接觸點組成。此外,設置了接收端的“信息板”,在其上鋪一張電敏紙,當指針在紙上掃描時,如果指針中有電流脈沖,紙面上就出現一個黑點。發送端的鐘擺擺動時,指針觸及信息板上的接點時,就發出一個脈沖。信息板在時鐘的驅動下,緩慢地向上移動,使指針一行一行地在信息板上掃描,把信息板上的圖形變成電脈沖傳送到接收端。接收端的信息板也在時鐘的驅動下緩慢移動,這樣就在電敏紙上形成了與發送端一樣的圖形。
這就是傳真技術的發端,當然,是非常原始的電化學記錄方式。不過,此時連電話都沒誕生,人類對遠程通信的需求也沒那么大,所以傳真技術只是一個偶然發現,并未投入到正式應用中。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發明并未給貝恩帶來什么好處。1843年,他為自己的傳真技術申請了“化學電報”專利,而根據前面所描述的原理,傳真技術的組成是以1837年發明的電報為基礎,再輔以電磁鐘擺而組成。
這也引發了電報發明者塞繆爾·莫爾斯的不滿,雙方出現了專利糾紛,最終裁決是莫爾斯獲勝。不過也有人說,莫爾斯是美國人,訴訟也是在美國法庭上進行,所以裁決帶有偏見。
無奈之下的貝恩,在1846年提交了另一項化學電報專利,對自己的傳真技術進行改進,但莫爾斯再次出面阻撓。此后,貝恩一再改進自己的技術,但已落后于同時代的其他傳真技術探索者,他終究沒有依靠這項發明獲益,并于1877年死于貧困。
在與貝恩同時代的傳真技術探索者中,英國發明家弗·貝克卡爾的地位最為重要。1850年,他對傳真機的結構進行了劃時代的改進,以“滾筒加絲桿”的裝置代替鐘擺結構。這個改進的原理是利用滾筒的快速旋轉,讓圖稿卷在滾筒上隨之轉動,掃描針則順著滾筒前進,對滾筒表面上的圖形進行螺旋式掃描。這種滾筒式設計足足使用了一百多年。
也正是貝克卡爾的發明,用真實的文字和圖像發送了人類歷史上第一份被認證的傳真。不過這個產品復制和傳遞的時間都太長,很難實際應用。
1865年,伊朗人阿巴卡捷根據貝恩和貝克卡爾的設計,終于研制出可以實際應用的傳真機,并且在法國幾大城市進行了傳真通信實驗。
但傳真機的真正飛躍性發展,還是要到上世紀。1907年11月8日,法國發明家愛德華·貝蘭向公眾展示了相片傳真。他是法國攝影協會的工作人員,而法國攝影協會大樓下正好是“巴黎——里昂——波爾多——巴黎”電信線路的起點和終點。貝蘭就是利用這條通信線路來做實驗,終于研究出了相片傳真機。
引發轟動后,貝蘭并未停止研究。1913年,他更是研發出世界上第一部用于新聞采訪的手提式傳真機。1914年,法國一家報紙首先刊登了通過傳真機傳送的新聞照片,這是人類歷史上劃時代的瞬間之一。
1925年,美國電報電話公司研制出高質量的相片傳真機,并于次年正式開放橫貫美國大陸的有線相片傳真業務,同年還與英國開放了橫跨大西洋的無線相片傳真業務。
相片傳真的興起,最大受益者就是新聞通訊社。1945年的波茨坦會議時,杜魯門、斯大林和艾德禮的彩色照片就成功從歐洲通過無線電傳到華盛頓。此外,軍事、警察和醫療等部門也廣泛應用了這一技術。1960年,美國第一次通過衛星傳真向波多黎各發送照片。
傳真技術大發展,日本人最喜歡這個
總體來說,傳真技術的發展較為緩慢。直到1968年,美國才開始在公用電話網上開放傳真業務,世界各國也隨之跟上。這才使得傳真的使用范圍擴大,傳真機的銷量大增,人們利用傳真機傳輸文件、表格、圖形和信件等。
傳真機的技術一直在進步,價格也越來越低。上世紀20年代,發送單頁傳真需時長達數分鐘,上世紀80年代,一臺傳真機的售價高達2萬美元,但這些都已成為歷史。1996年,互聯網傳真實現。
這個世界上最愛傳真機的國家肯定是日本,這個以高科技著稱的國家,即使在互聯網時代,傳真機仍然是許多人的重要選擇。雖然近年來無紙化辦公和電子支付成為主流,但很多日本機構和企業仍然保留著傳真機。
日本最早使用傳真機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928年,當時大阪每日報社和東京日報社買了三臺傳真機,實現了東京至大阪的首次傳真。這兩家報社之所以要嘗鮮,是為了同年11月的昭和天皇即位儀式,傳真機果然讓他們搶占先機,時效性遠超那些要靠空運膠卷才能完成出刊的同行。
直到2012年,仍有87.5%的日本商人認為傳真機是極其重要的辦公工具。而在家用領域,超過半數的日本家庭都有一臺傳真機。即使在網絡已經非常完善的2013年,日本家庭年購置新傳真機仍然達到了極其驚人的175萬臺。
日本人喜歡用傳真機,多少與根深蒂固的書法文化有關。即使到了今天,手寫簡歷仍然很普遍,雇主仍然會考量面試者的書法水平。也正因為手寫文化大行其道,傳真機便有了用武之地。
此外,日本的正式文件都需要加蓋印章,大多數日本人都有個人注冊的印章。印章的廣泛使用,使得傳真文件增加了法律效力,也增加了傳真機的使用幾率。別的不說,就連黑社會組織山口組要除名組員,都習慣用傳真發通知,更別說政府機關、金融機構和大企業了。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嚴重的老齡化,而且日本的鄉村也有許多留守老人,許多人并未跟上高科技的步伐,有著使用舊事物的慣性。
傳真當然有優勢,它堪稱成本最低的可靠選擇。郵寄原件雖然比傳真正規,但隱私性不夠,尤其是涉及商業機密時。電子郵件的安全性明顯遜色,而且如果涉及合同和律師函等,又沒有傳真可以實現的雙方確認功能。而且,如果涉及必須手寫簽字的場景,傳真的作用就更明顯了。
另外,因為技術領先,日本很多年前就實現了打印和傳真的二合一,多功能一體機的研發也是世界最早,這也延長了傳真機的壽命。
在中國,傳真機還未真正普及便已衰微
后發國家有個特點,往往會從相對原始的狀態跳過中間發展階段,直接跨越到最新技術。支付領域就是這樣,從現金支付發展到手機移動支付,發達國家普及多年的信用卡支付,在中國還未普及就已式微。
傳真機同樣如此,在改革開放后,傳真機才慢慢開始進入各地政府機關和民用領域。尤其是早期的國際貿易公司,因為還沒有互聯網,國際長途電話資費又貴得嚇人,所以使用國際傳真是最好的辦法。而且,傳真的文字和黑白圖像,不但可以避免語言方面的誤解,而且可以承擔對話功能,直接在傳真件上就可以進行內容回復,有時甚至可以用來進行報價談判。再就是傳真機的固定電話號碼,本身就是對公司資質和誠信的一種背書,有身份認證功能。
但沒過多少年,中國就進入網絡化時代,傳真機開始衰微。
從目前情況來看,中國的傳真機市場已經飽和,尤其是兼備傳真功能的一體機,基本已經滿足了市場需求。
根據2019年的統計數據,2018年度中國傳真機產量下滑至175萬臺,而在巔峰時期的2008年,產量為750萬臺,2009年下滑至683萬臺,2010年暴跌至181萬臺。
產量不斷走低,正是因為市場的飽和。目前,許多省份已經不再生產傳真機,主要產區只剩下廣東和天津。2018年,廣東傳真機產量為172萬臺,占據全國產量的98.4%,天津產量為2.79萬臺,占1.6%。
雖然產量下降,但競爭還是很激烈。目前國內傳真機生產廠商都是外國品牌的中國工廠,松下的市場份額最高,大概是43%,其次是同樣來自日本的兄弟,占比20.5%,再就是佳能和飛利浦,四大品牌合計占比85%。有人或許會問為什么沒有自主品牌,原因很簡單,還是后發國家的優勢使然,中國企業還沒來得及掌握傳真機的技術,傳真機就已經走上下坡路,既然無利可圖,中國企業也就不參與了。
傳真機的技術高度成熟,也使得主流產品的價格區間一再下探。目前大中型企業主流選擇是800到1500元之間的中端產品,個人用戶多半選擇800元以下產品。
目前主流傳真機分為四種,包括熱敏紙傳真機(也稱卷筒紙傳真機,即采用當年弗·貝克卡爾的滾筒技術)、激光式普通紙傳真機、噴墨式普通紙傳真機和熱轉印式普通紙傳真機。
熱敏紙傳真機最為原始也最常見,通過熱敏打印頭將打印介質上的熱敏材料熔化變色,生成所需的文字和圖形。它的歷史最悠久,技術也最成熟,但功能相對單一。熱轉印就是從熱敏技術發展而來,優缺點類似。激光式普通紙傳真機與噴墨式普通紙傳真機顧名思義,無非介質不同,如今二者大多以典型的多功能一體機面貌呈現。
在中國,到底誰在使用傳真
目前對傳真機需求最大也最迫切的,其實是保密部門和部隊,因為據說傳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明顯優于電子郵件。
機關單位也是使用傳真機的主力,雖然無紙化辦公已經提倡多年,但出于某些需要,目前傳真機仍會用于收取一些文件與通告。
而在一般企業,傳真機的使用頻率已經很低,而且最讓人頭痛的是,很多單位的傳真機每天都會受到大量垃圾廣告,比如假發票和培訓信息等。
當然,對于很多企業來說,傳真機仍然是必備,尤其是涉及合同與訂單時,如果無法面對面遞交原件,來往傳真白紙黑字,一旦有問題時就便于舉證。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有許多關于行政效率的投訴都跟傳真有關。比如有民眾辦事,有關部門要求遞交某些材料,規定必須傳真,就讓民眾苦不堪言。更有甚者,將傳真當成了設障礙工具,若想推諉某件事情,就要求辦事人發傳真,然后傳真永遠占線。也正因此,有人甚至認為傳真不但是被時代淘汰的工具,也代表落后的工作作風。按照這個邏輯,傳真機也許真的該被淘汰了。不過傳真機也很冤枉,畢竟壞的不是它,而是利用它的人,對不?
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市井財經立場,且不構成投資建議。
平生第一#?年輕時從事秘書工作多年,起草所有材料文案都是靠手寫,成稿后領導審閱簽字,再交打印室用活字打字機打出蠟紙版面,校對無誤后油印。
90年代初,機關應上級要求新建了信息中心。兩間房,中間用隔斷分成里外間。里間鋪了地毯,安了空調,購置的電腦、傳真機、打印機都在里間,不用時被一塊大紅平絨布覆蓋著。平時只允許專職人員在里面工作,還得身著白大褂、腳上戴鞋套。外人只能在外間接洽,不能進入電腦室,搞得神神秘秘的。
那時手寫材料都成習慣了,做夢也不會去想用電腦的事。從早到晚寫個不停,最多時一個通宵寫過36頁稿紙計10000多字的材料,長期的手寫使得右手中指都變形了。
后來在企業工作了6年,暫時脫離了文案起草工作。
90年代末到了學校工作,又恢復了老本行。學校的現代化氛圍要比其他單位強,各辦公室和教研室都有電腦,幾乎人人都會操作,但我還是手寫材料。
辦公室的孫主任勸導我學用電腦,我說“費那個勁干嘛,敲打的功夫我就寫出來了”。
他說:“還是電腦方便,等你學會了,你就再也離不開它了”。
我仍不以為然。
直到老校長二線,新校長上任。我把年終工作總結和明年工作安排意見寫好后交給新校長時,校長看都不看扔給我說,打印出來吧。
這時,孫主任幾個同事都在勸我,是時候掌握電腦操作了。
于是下決心從頭學起。我就不信,喝酒都學會了還能鼓搗不了它!
在辦公室孫主任、打印室陳姐的耐心細致地指導幫助下,從拼音打字到排版、復制、粘貼、保存、網上發送、打印等一步步走來,逐步掌握起了電腦的基本操作直到得心應手。
半年以后,正應了孫主任的那句話“再也離不開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