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編程教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涉足這一領域。而對于學習編程的學生來說,選擇一款合適的筆記本電腦至關重要。它不僅關系到編程學習的效率,還影響著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未來發展。那么,學生學編程用什么筆記本電腦?接下來,我們將從多個方面為大家解析,幫助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編程學習利器。
一、了解編程需求,選擇適合的配置
學生學編程用什么筆記本電腦?學習編程需要處理大量的代碼和數據,因此,選擇一款性能強勁的筆記本電腦至關重要。首先,處理器是電腦的核心,影響著整機的運行速度。對于學習編程的學生來說,建議選擇搭載高性能處理器的筆記本電腦,如Intel的i5或i7系列。其次,內存也是不容忽視的一環。足夠的內存可以保證程序運行流暢,減少卡頓現象。一般來說,8GB或以上的內存就能滿足大多數編程需求。此外,硬盤的容量和讀寫速度也需要注意。建議選擇固態硬盤(SSD),以提高系統的響應速度和文件讀寫速度。
個人覺得選擇一個優秀的少兒編程培訓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品牌。優秀的品牌是先期質量的保證。
第二,價格。需要根據自身經濟情況選擇合適的課程,然后“貨比三家”,仔細衡量。
第三,師資。注意仔細考察教師的能力,這可以從教師的從業證書及試聽課程上比較出來,一個專業并且有趣的老師能夠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這點比較關鍵。
第四,試聽課。抓住機構提供的試聽課的機會,觀察課程是否適合孩子。通過以上四個方面你應該就知道好不好了!
總結最近幾年對家長們的調研,以及對于各類大大小小編程機構的考察,綜合來說,高途編程我還是比較推薦!
主要優勢就是:不論是scratch還是python、C++都有對應的體系化課程,采用PBL項目制教學,師資力量確實強大,像梁光明老師、姚超老師,本身是名校畢業,業內比較權威,拿過很多榮譽,課堂講解很透徹,孩子學起來易于理解,沒那么費勁!
還有一點就是高途編程價格也比較公道,能根據孩子實際情況制定學習計劃,一定要自己去試聽體驗,自己心里才有底!適合自己的最重要!
想快速提升孩子邏輯和數學思維,開發腦力潛能,融合多科目知識點,速度私信【666】獲取少兒編程0元體驗課!每天僅限前10名!
一定記得去下一個高途app,高途的課程和老師在里面都可以看到,價格很多也有標注,是不是適合自己心里就有底了!
另外高途app有個比較不錯的學習版塊,包括題庫、資料、經驗分享、小游戲、小工具等等,非常全,平時多刷題、多用這些學習工具,提升才會更快,gogogo!
二、關注屏幕素質,提升編程體驗
屏幕是筆記本電腦與用戶交互的窗口,對于學習編程的學生來說,一塊高素質的屏幕可以極大地提升編程體驗。首先,屏幕分辨率要高,以保證代碼和界面的清晰度。建議選擇至少1080P分辨率的屏幕。其次,屏幕尺寸也要適中。過大的屏幕可能不便攜,而過小的屏幕則可能導致視覺疲勞。一般來說,13-15英寸的屏幕是比較合適的選擇。此外,色域和色彩準確性也是需要注意的指標。優秀的屏幕色彩表現可以還原更真實的代碼顏色,減少視覺誤差。
三、考慮便攜性和續航能力
對于學生來說,筆記本電腦的便攜性和續航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首先,便攜性可以讓學生在不同場合下都能輕松使用電腦,如圖書館、教室等。因此,建議選擇輕薄型的筆記本電腦,以便于攜帶和存放。其次,續航能力也非常關鍵。如果筆記本電腦的電池續航時間較短,學生在使用電腦時需要頻繁充電,這將極大地影響學習效率。因此,建議選擇具備長續航能力的筆記本電腦,以確保在使用過程中不會出現電量不足的尷尬情況。
四、品牌和售后服務的選擇
在選擇筆記本電腦時,品牌和售后服務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知名品牌通常具有更高的品質保證和更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此外,一些品牌還提供了針對編程學習的定制化服務和優惠政策,如預裝編程軟件、提供編程課程等。因此,在選擇筆記本電腦時,可以關注一些知名品牌的產品,并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適合的型號和配置。
五、科學實用的選擇方法
在選擇適合學習編程的筆記本電腦時,除了以上幾個方面外,還可以采用一些科學實用的選擇方法。首先,可以通過查閱相關的評測文章和用戶評價來了解不同品牌和型號的筆記本電腦的性能和優缺點。其次,可以關注一些專業的科技媒體和論壇,獲取最新的產品信息和技術動態。此外,還可以咨詢身邊的老師、同學或專業人士,聽取他們的建議和推薦。通過綜合考慮多個方面的因素,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的編程學習筆記本電腦。
學生學編程用什么筆記本電腦?學習編程是一項重要的技能提升過程,選擇一款合適的筆記本電腦將為學生帶來更好的學習體驗和更高的學習效率。在選擇時,可以從性能配置、屏幕素質、便攜性和續航能力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并結合自己的實際需求和預算做出明智的選擇。同時,也可以采用一些科學實用的選擇方法,如查閱評測文章、關注專業媒體和咨詢專業人士等,以確保選擇到最適合自己的編程學習筆記本電腦。
023年,宏碁的高端品牌掠奪者(Predator)推出了主流價位機型——掠奪者·擎Neo,以新設計的“重裝機身”、高負載下超涼爽的C面和不錯的性能釋放為主要賣點吸引了不少用戶關注。而今,搭載英特爾第14代酷睿HX處理器的2024新款掠奪者·擎Neo 16也上市了。該機有不少大的升級點,比如高配款搭載了頂規的i9-14900HX處理器,屏幕升級到了超高刷新率的2.5K 240Hz。那么,在萬元內,i9 HX+RTX 4060款掠奪者·擎Neo 16有哪些競爭優勢?又是否存在不足呢?
■屏幕:16英寸2560×1600分辨率高色域240Hz刷新率G-SYNC
■處理器:i9-14900HX(8P+16E/24核32線程,最高睿頻5.8GHz)
■顯卡:RTX 4060 8GB獨顯+UHD Graphics集顯
■內存:2×16GB DDR5(市售版本為16GB)
■硬盤:1TB PCIe SSD(有第二根M.2插槽可擴容)
■網絡:Killer E3100G 2.5G有線網卡+Killer AX1675i WiFi6E無線網卡+藍牙
■左側接口:RJ45網口、5Gbps USB大口、TF讀卡器、3.5mm復合音頻口
■右側接口:2×10Gbps USB大口
■背部接口:電源口、HDMI2.1口、2×Thunderbolt4口(雷電4口)
■重量:2.626kg(含90Wh電池)+1.226kg(330W適配器)
京東價:9499元(16GB內存)
重裝機身陽剛向,硬件頂規,接口豐富
2024款的掠奪者·擎Neo依然延續上了上一代的“重裝思路”,重量實測2.626kg,330W的電源適配器重量也達到了1.226kg,整機攜帶重量近4kg。但這種“重裝設計”也不是沒有好處,比如,大家立刻會想到“這或許是款高端機器!”而實際也正是如此:
該機的外形設計延續上一代的總體思路,金屬氣息濃烈。不過A面有可發光Logo,且加入了更多“剛硬氣質”:機身尾部兩側不再采用曲線,而是采用了剛硬的直線斜切,且左右兩側出風口采用了與機身不同的銀色涂裝,金屬感強烈,盡顯陽剛。機身尾部上還有點、線構成的Seek out ID密碼修飾和擎Neo專屬圖騰。就這造型和設計,一眼就知道是高端貨。
▲C面鍵盤支持RGB燈效,帶有數字小鍵盤,光標按鍵為全尺寸,操控無短板。電源鍵雖不在獨立位置,但放置于鍵盤區右上角,且與Del按鍵隔了很長距離,不會有誤按風險。此外,該機設置了獨立的性能模式切換按鍵,比組合按鍵切換更方便。
該機的接口規格也是典型的高端機配置:尾部兩個Thunderbolt4接口,一個HDMI2.1口,無論是設備擴展、功能擴展還是視頻擴展都游刃有余。機身兩側3個USB大口中,右側兩個甚至是10Gbps的,相當豪華。值得挑剔的是TF(Micro SD)讀卡器在國內市場真沒啥用,實用價值不及標準的SD讀卡器。另外,要是有個Thunderbolt4口在機身側面,會大幅度提升日常接駁高速SSD移動硬盤的便利性。
而相比2023款,2024款掠奪者·擎Neo的屏幕規格也升級了,達到了2.5K 240Hz超高刷新率。
▲實測這塊屏幕亮度高達536尼特,日常使用建議最多開到70%左右。
▲色域實測:100%sRGB、100%P3、91%AdobeRGB。色準表現也很好:平均值0.77,最大值1.31,專業的視頻剪輯、圖像編輯沒問題。就接口和屏幕來說,掠奪者·擎Neo 16是妥妥的第一梯隊水準。
頂級處理器,功率釋放也猛!
高配款的掠奪者·擎Neo 16搭載了頂規的i9-14900HX處理器,24核32線程,而與之配合的是330W大電源,相信你會意識到:其功率表現“絕非泛泛之輩”。而實際也正是如此,且該機還秉承了老款的涼爽。與此同時,這次噪聲也不再起飛!來看看具體情況:
●處理器爆發功率157W+,穩定輸出115W
提示:除特別標注外,絕大部分功率和性能測試都是在“極速”模式和“自動風扇轉速”下進行的。
▲掠奪者·擎Neo 16搭載的是i9-14900HX處理器,爆發功率157W左右,然后降到115W附近保持穩定,P核約3.5GHz,E核約3GHz,任務管理器顯示頻率3.3GHz。
當前市面上,功率釋放最猛的i9- 14900HX機型,處理器的單考穩定功耗在130W左右,而157W/115W的擎Neo 16算是第一梯隊但并非No.1,而這也帶來了兩個好處:其一是處理器內部溫度不高!單考(室溫18℃左右)處理器30分鐘,處理器封裝溫度僅86℃(注意:我并沒有開啟最大風扇轉速),算是高功率酷睿HX機型中很低的考機溫度;其二是風扇噪聲不大,單考處理器用戶位也就50dBA左右,和一些酷睿H處理器機型相差無幾——而坦率說,噪音的降低,會大幅提升用戶感受。
▲該機的內部工藝總體算是非常規整的,而散熱組件的規格也相當豪華。
●RTX 4060穩定140W,核心配置總體散熱功率175W,C面溫度低,風扇噪聲不高
掠奪者·擎Neo 16的RTX 4060獨顯功率是140W滿功耗版本,而在雙考的情況下,該機的核心硬件功耗分配是:
▲雙考機30分鐘,處理器穩定輸出45W,內部溫度僅74℃;RTX 4060獨顯則穩定在130W附近,考機30分鐘后內部溫度79.6℃,熱點溫度93℃。坦率說,無論是功率分配的合理性,還是溫度表現,都相當不錯!
▲即便雙考30分鐘,該機的C面依然前作一樣——涼爽到驚人!從熱成像圖中可以看到,該機在高負載下C面的最熱處也就40℃左右,手蓋上去僅有輕微熱感。左側的WASD操控按鍵區域附近最高也就35℃,至于腕托區域,更是不到30℃,涼爽!而這一C面溫度表現,依然是我們目測評測過的游戲本中最好的。
▲同時,在不開啟最高風扇轉速的情況下,該機的風扇噪聲也是值得稱道,實測雙考時用戶位噪聲僅為53.6dBA左右——去年我們說該系列風扇噪聲大,前提是開啟了“風扇全轉”,但如果你使用“極速模式”+“自動風扇”設置,那么它的風扇噪聲表現其實很不錯。不過有一點還是可以進一步優化:極速模式下,空載時也會維持較高的風扇轉速,而不是像功耗輸出更低一擋的性能模式,會根據實時負載動態調整。
157W/115W的i9-14900HX性能相對13900HX有一定提升
下面來到性能實測環節。相對于“老熟人RTX 4060顯卡”,14代酷睿i9-14900HX算是“生面孔”,大家還不太了解,所以我們就重點著墨它吧:
▲CPU-Z基準測試算是短時爆發性能,多線程得分13541;作為對比,110W的i9-13900HX跑分12767。同核心數量規格+相近功耗下,i9-14900HX性能領先幅度6%左右——在相同nm制程、類似的高功率前提下,這一提升算是比較顯著了。
▲Cinebench渲染基準,R20/R23的得分為11337/29634;作為對比,i9-13900HX的分數分別是11143和29033,在這兩項測試中,i9-14900HX也略微領先。
▲我們測試了Blender三維渲染,4.0版本,渲染兩個較復雜的項目Classroom和White Land,耗時分別是3分33秒和10分27秒;而2023款的擎Neo搭載的是16核24線程的i7-13700HX處理器,耗時分別是4分38秒和13分15秒,大幅落后于i9-14900HX——更多的核心數量的確會帶來更大的性能優勢,尤其是在渲染層面。
小結來看,雖然掠奪者·擎Neo 2024款搭載的14代酷睿i9-14900HX處理器并未輸出到最高功率(至少穩定值尚未達到最高狀態),但實際性能表現的確兇猛。說直白點:玩游戲對它而言,完全是小菜一碟,它的身手施展場地,主要是各種專業應用,渲染、仿真、專業的視頻編輯等。
不過這里也要提醒各位,不要一想到渲染就只有“動畫渲染、游戲渲染”,在所有的設計領域,包含建筑、裝飾、機械、航空航天、醫療、能源等,都存在各種各樣的渲染應用,而高功率釋放的i9-14900HX處理器正好可以大展拳腳(后文還有少量專業設計的數據,供參考)。
140W RTX 4060+酷睿HX,流暢搞定2.5K分辨率3A游戲
RTX 4060作為推出已久的RTX 40系筆記本顯卡中關注度最高的甜品級產品,大家都很熟悉了,最高功率140W(含25W的動態功耗),CUDA核心3072個,集成8GB GDDR6顯存。而它和14代酷睿H/HX的搭配意味著:2.5K分辨率玩游戲(包含大型3D游戲)完全不用擔心畫質問題,最高畫質或高畫質基本都能暢體驗。即便遇到優化爛或是強調光追效果的游戲,RTX 4060還有DLSS3這個終極武器——打開DLSS3,幀數頓時“打雞血狂飆”!
▲3DMark TS顯卡得分11011分,算是RTX 4060顯卡中拔尖的分數(提示:不少滿功耗RTX 4060分數在10500左右)。
▲DLSS 3大家也不陌生了,可在開啟光線追蹤大幅拉低幀數后,通過開啟DLSS3來創造幀數奇跡:3Dmark測試中,開啟光追測試幀速僅為28.57,開啟之后狂飆到了70.14fps,從卡頓變為了流暢。
游戲實測環節,分辨率都設置為屏幕分辨率2560×1600,游戲特效則設置為預算最高畫質,首先是不開啟DLSS 3的幾款游戲:
▲《戰神4》是一款可玩性豐富的3A大作。在2.5K最高畫質下,掠奪者·擎Neo平均幀速能跑到60fps左右,流暢。
▲《極限競速:地平線5》,作為賽車游戲,要想流暢體驗,60幀是底線,而i9-14900HX+RTX 4060,能以2.5K最高畫質達成80fps+,搞定!
▲《古墓麗影:暗影》,大家非常熟悉的3A游戲了,經常活躍在各種電腦硬件測試中,i9-14900HX+RTX 4060的平均幀速是91fps,非常流暢。
▲接下來看看支持DLSS 3游戲的表現,對硬件要求極高的游戲《賽博朋克2077》基準測試截圖。設置為預設超級畫質,不開啟光線追蹤,打開DLSS 3質量,平均幀速是78fps——要知道這是在2.5K分辨率下的幀速表現,從實際體驗的角度來說,流暢運行無壓力。
▲前段時間大火的《幻獸帕魯》,同樣支持DLSS 3,在2.5K預設最高畫質下,平均幀速是73fps。
▲《霍格沃茨之遺》是2023年最暢銷的游戲之一,這款游戲也支持DLSS 3,平均幀速可到79fps,完全流暢——這幾款的測試結果游戲說明了一點,即便是面對未來新一代的3A大作,只要支持DLSS 3,RTX 4060+酷睿HX是完全能搞定2.5K分辨率下流暢游戲體驗的。
酷睿HX+RTX4060的強大專業應用性能
再次強調,有著超多核心數量的酷睿HX處理器+RTX 4060獨顯的組合,不光能搞定大型游戲,還能在專業領域大展拳腳,當下火熱的本地AIGC,視頻編輯,甚至各種工業設計,都是它的用武之地!
▲視頻剪輯方面,牛叔采用了UL Procyon的“視頻編輯”項目調用Pr進行高清視頻導出,得分6454,基本是目前最頂規集顯本的兩倍。
▲Stable Diffusion是當下非常流行的AI創作工具,生成這種10關鍵詞左右的場景人物圖也就十來秒。
▲SPECworkstation 3.1中的測試全部是各種專業應用,工作負載按應用類別劃分,包括媒體和娛樂(3D動畫/渲染)、產品開發(CAD / CAM / CAE)、生命科學(醫學/分子)、金融服務、能源(石油/天然氣)、以及GPU計算等。上圖是部分測試的結果截圖,有相關需求的朋友可參考對比(必須要和既往數據對比,否者你很難看出高低和優劣)。舉個例,生命科學項目,該機的綜合得分是5.06,作為參考,16核24線程的i7-13700HX得分是3.65。
▲當然了,日常的各種輕量級應用就更是小兒科了,CrossMark綜合得分直接逼近2200分了——要主意,CrossMark并沒有使用電腦的全部性能,甚至有時候只看單核性能,而且其計分機制就決定了不會“倍增式增長”,2195分,已經是超高得分了。
總結:拋開重量外近乎完美的主流價位頂級機型
宏碁掠奪者·擎Neo 16是一款再次進化的重裝猛機:處理器、屏幕雙升級,且在外觀上更顯剛毅和金屬質感。該機的接口豐富規格高,而在大功率電源和高規格散熱組件的加持下,該機具備出色的功率釋放和優異的散熱表現,而其超涼爽的C面更令人印象深刻——這是一款在高負載下也有相當不錯使用體驗的優異高端機型。
而超多核+高功率釋放的第14代酷睿i9-14900HX是該機的最大性能賣點,也是該機的頂級定位關鍵因素,它不僅自身性能強大,適用于CPU渲染、仿真等多種專業領域,在與RTX 4060顯卡結合后,更是變身為“全領域機型”——高畫質3A游戲大作、專業視頻編輯、專業設計、本地AI應用,都能輕松應對。
當然它還不完美,一方面,機身+適配器的重量的確偏沉;另一方面,盡管極速模式+自動風扇設置下,玩游戲時噪聲并不算吵鬧,但在低負載時風扇也會以較高轉速運轉——建議優化改進(當然,用戶也可自行切換到性能模式,處理器單考95W/雙考核心總功耗約150W,游戲夠用,以此來避開低負載時風扇也有較高轉速的問題)。
總體來說,對于沒有頻繁通勤需求,而對整機性能尤其是處理器性能要求高的用戶,這款i9-14900HX+RTX 4060組合的宏碁掠奪者·擎Neo 16是相當值得考慮的!
編輯:陳勇
些日子,我們詳盡比對了小新Pro 14和ThinkBook 14+,并推薦“小白用戶”“普通用戶”購買服務更好、能擴容SSD且環境適應性更好的ThinkBook 14+,同時建議大家“理性消費”,購買16GB內存的集顯低配款型,無需盲目上32GB內存高配及獨顯版本。這篇對比文章消除了很多購機者的選擇困惑,但另一個問題也隨即而來:同為ThinkBook 14+(16GB內存集顯款),是選擇AMD的銳龍R7-7840H款,還是選擇英特爾的酷睿i5-13500H款呢?
》》先要準確掌握的知識:R7-7840H猛?還是i5-13500H強?
為啥要準確掌握這兩顆處理器的情況?因為它倆是2023年輕薄輕便本市場“最主流”的處理器,絕大部分主流價位的輕薄輕便機型,要不就用R7-7840H(HS),要不就用i5-13500H。而很多主流價位的游戲本,也采用這兩顆處理器。
而討論它倆的“強弱”,是離不開“產品類型”(產品環境)的,獨顯游戲本(高性能本)和集顯輕薄本,情況大相徑庭。
●先說兩顆處理器的理論最高性能,準確說是“CPU部分的理論最高性能”。如果將兩顆處理器都放在散熱規格高的游戲本(高性能本)中,功率釋放充足(i5-13500H的功率比R7-7840H(HS)高),能充分發揮各自的最高性能,那么,兩顆處理器的CPU性能將會是“各有勝負”:
·在多核渲染性能(比如三維渲染)方面,R7-7840H的CPU性能更強;
·在產品開發的仿真計算等專業應用上,i5-13500H的CPU性能則領先;
·在視頻編輯類應用上,由于獨顯可較大幅度地參與計算,且英特爾平臺與NVIDIA獨顯的“契合度”似乎更高,所以綜合表現也是i5-13500H平臺更好。
·在大型游戲表現上,由于真正的游戲運算決定于獨顯,只要獨顯不拉胯,兩顆CPU的核心數量和頻率都足夠OK,總體差異是不大的。
●但如果放在散熱規格有限,即“功率受限”的輕薄本中,尤其是集顯輕薄本中,兩者都只能發揮出“相似、且受限的封裝功率”,比如都是45W或都是55W,那么,制程更先進的銳龍R7-7840H(HS)則會更具性能優勢,無論是多核渲染、產品開發、生命科學、金融計算,還是視頻編輯上,都會領先于i5-13500H。
》》ThinkBook 14+處理器功率受限,高負載應用R7-7840H更猛
回到ThinkBook 14+這款機型上,AMD款,R7-7840H處理器可穩定數分鐘53W,而后穩定在50W上;而英特爾款,i5-13500H處理器的穩定功率釋放為52W~59W,主要功率區間53W~57W。者兩者就算是比較典型的“受限且相似的處理器功率釋放”。加之沒獨顯,部分應用的運算或加速依靠集顯,而R7-7840H的集顯Radeon 780M也更強,所以絕大部分要求較高的應用,R7-7840H款的ThinkBook 14+性能表現相較于i5-13500H款更優。
下面簡單舉幾個例▼:
所以,如果作為個人用戶的你,買ThinkBook 14+是沖著較高負載的應用去的,買銳龍R7-7840H款肯定沒錯。
》》另一個維度:商用辦公及批量采購
不過,當我們換一個維度看,關于ThinkBook 14+的A/I抉擇,則有可能給出不同的答案——這個維度就是“商用/辦公電腦的購買或采購”。
如果購機者不是對性能需求較大的特定個人用戶,而是以商用、辦公為主(畢竟ThinkBook是“泛商用本”啊),甚至干脆就是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電腦采購”,這種情況下,前面的選擇答案可能就不成立了!來看看具體情況:
●首先,Office辦公這事兒,還是英特爾酷睿平臺強。
由于辦公是“不斷出現的短時和瞬時負載”,所以IT媒體無法通過自己設計單一負載去客觀測試,只能依靠帶有復雜腳本的Benchmark程序,比如PCMark10的應用程序測試、WebXPRT4在線辦公測試、UL Procyon的辦公室生產力測試。
▲PCMark10的應用程序測試是大家相對熟悉的,Office三件套(Word、Excel、PowerPoint)外加Edge網頁瀏覽,各自有一套腳本,多次重復測試求得較為準確的數據。這項測試中,酷睿i5-13500H款ThinkBook 14+領先19.5%。
不過,根據我們的觀察,PCMark10的應用程序測試,負載太輕了,具體表現是空閑時間太多(模擬輕量級辦公,很多時候是閑置狀態,無任何操作),和我們見到的國內辦公場景和辦公人群的實際工作狀態出入較大。所以,牛大叔我多年前就向PCMark的制作公司UL反饋了這個信息,后來,UL公司就推出了負載明顯高得多的UL Procyon“辦公室生產力”測試項目▼
▲相較使用多年的PCMark10應用程序測試,Procyon的辦公室生產力測試項目絕對算是“超重負載辦公”——首先,一直同時開啟3個Office應用;其次,單個測試文檔/表格的SIZE都相當大,大家可通過紅色箭頭了解到測試中的Word文檔有多大;而且,這個測試檢測的應用項目也豐富了許多,甚至包括了對Word文檔中的圖片進行修飾和特效處理。還有就是,該測試項目放棄了Edge瀏覽器網頁瀏覽,轉而將Outlook郵件項目的測試納入,成為了真正的“高負載Office辦公測試”。
▲而在這個高負載Office四件套測試中,i5-13500H款ThinkBook 14+的綜合表現也更好。雖然領先幅度較PCMark10應用程序測試小了,但依然有7%的明確優勢。
▲甚至于,i5-13500H在辦公應用上的優勢也延展到了在線辦公模式上——WebXPRT4,一個執行6類工作負載的在線辦公測試項目,i5款ThinkBook 14+也以26%的大幅優勢勝出▼(注意,具體項目的成績是“毫秒”,值越小越好,總分就越高)。
●辦公和輕量級負載續航,i5-13500H款也完勝。
我相信會有不少讀者說:這辦公領域,一個文件的打開多零點幾秒少零點幾秒,一個文檔的保存、格式轉換多一秒少一秒重要嗎?是的,我覺得這種想法是合理且正常的,辦公應用測試成績的確還不足以成為采購決策的關鍵因素——不過,續航呢?
這里要再說一下ThinkBook 14+本身的定位。該機在家用本領域算個“中檔主流輕薄本”,但在商用尤其是商用采購中,它絕對算是偏高端機型了!如果只是讓員工在辦公桌上固定場所辦個公,那么3000元級的機型就OK了!而5000元檔的ThinkBook 14+則兼具高能、多能、大電池、出色屏幕規格等元素,用戶大概率是有移動使用、客戶展示等“多種用途”的——這時,不插電續航,就是一個重要決策因素了。
而兩個平臺的續航對比,則頗讓我意外:
之前我介紹過,13代酷睿U/H完成了平臺的基礎功耗優化,而4nm的真·銳龍7000則出現了和12代酷睿類似的情況——為了趕著上市沒來得及做平臺功耗優化,導致兩者對比,反而是10nm制程的13代酷睿U和酷睿H平臺閑置功耗低1W多。
▲之前惠普戰99同機型對比測試:息屏+斷網+平衡電源模式下的整機功率對比,13代酷睿i5平臺要低1.5W。這一結果(結論)放在ThinkBook 14+上亦適用。
但我同時也提到,如果疊加進屏幕功耗、低負載應用的處理器應用功耗(注意,討論續航,只在低負載日常應用下才有價值;高負載應用續航都短,所以沒意義),其實整機的總功耗差距會被縮小。比如是7W vs 8.5W,或是9.1W vs 10W——這時,續航差距就會進一步縮小。也正因如此,在惠普戰99的“本地視頻播放續航”對比上,A/I平臺的最終差異非常小——1090分鐘vs 1110分鐘▼。
由此,我初步判斷ThinkBook 14+的A/I平臺(日常應用)續航差異也不會太大,但這次,我“失算”了▼:
TIPS:所有續航測試項目都在50%屏幕亮度+50%音量+屏幕60Hz刷新率+平衡模式下進行,如非必要,則不聯網(避免產生其他后臺應用)。
▲首先是大家熟悉的PCMark10應用程序的續航測試,即Office三件套+Edge網頁瀏覽(本地模擬)。前面提到了這是輕量級應用,閑置時間較長,但酷睿i5-13500H款ThinkBook 14+可續航近14.5小時,銳龍R7-7840H款僅10小時,酷睿i5款續航長43%+,令我大吃一驚!
▲于是我切換到重負載的辦公應用——Procyon的“辦公室生產力”的續航測試,這次兩者的續航均有下滑,但11小時6分鐘vs 8小時41分鐘,酷睿i5款續航依然要長28%!
▲最后是在線視頻——用Edge瀏覽器全屏播放(上圖僅作示意)騰訊視頻平臺的紀錄片《地球脈動》第二季(1080P畫質)。對于日常應用來說,在線視頻播放由于涉及到無線網絡的使用、瀏覽器的使用、解碼器的使用等,所以算是相對較高的負載。而實測結果是:i5-13500H款ThinkBook 14+可以撐近8小時,而R7-7840H款僅能續航6小時出頭,前者領先幅度高達27%!
而夸張的27%~43%的續航差異,也反過來說明了這樣的問題:銳龍7000平臺要不是在不插電狀態下的功率調校過于激進,要不就是其應用功耗也沒優化到位。但無論哪種情況,如此大的續航差異,在商用/辦公采購中很難被忽視。
●兼容性和穩定可靠性,英特爾平臺表現更優。
這是個我們一直在提的“老話題”,但的確客觀存在。由于前二十多年,英特爾處理器是事實上的行業標準,所有的通用、專業、小眾應用/程序都是用英特爾平臺開發的,以英特爾平臺為標準。所以雖然這些年AMD處理器的性能崛起雖很快,但依然存在少量兼容性問題和穩定性問題。
舉個一直存在的例子:UL Procyon測試程序已更迭了很多版本,但其照片編輯測試,AMD平臺用較新的Photoshop版本就跑不過;而視頻編輯測試,AMD平臺用較新的Premiere Pro也跑不過——總是要卡在某些項目環節,必須使用老點的版本(如2022版的Photoshop和Premiere Pro)才能通過——雖然測試和實際用戶的使用還不能百分百劃等號,但AMD平臺有這些問題,英特爾平臺沒有,已經很說明問題了!
為什么我們總是將AMD平臺筆記本推薦給相對懂行的個人用戶,一方面他們知曉且能接受(或者是避開)這些可能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即便出現些許問題也不會帶來太大影響和麻煩。但若是批量采購,一次五十臺上百臺,哪怕其中只有部分用戶反饋問題,對于采購者和IT運維來說也是巨大麻煩——而誰愿意主動給自己找麻煩呢?
OK,今天要說的就是這些,簡單明了:
·ThinkBook 14+的平臺抉擇,個人用戶,懂行的,又追求性能的,可選擇AMD銳龍R7-7840H款;
·除此之外,無論是個人購買還是批量采購,我都更推薦英特爾酷睿i5-13500H款——辦公性能好,日常應用續航長得多,且更穩定可靠。對了,酷睿i5款的價格還便宜兩三百元。(文/牛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