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小米論壇中放出的專為Neuxs 7二代適配的MIUI想必也是為這次產品的鋪路,畢竟MIUI在平板上的體驗和手機還是完全不同的,作為小米自家首款平板產品,小米也不會砸了自家的招牌。
那么這么一款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產品究竟有哪些出彩之地呢?小米的互聯網思維如今作用在硬件上又會對產品有哪些不一樣的轉變,看來手中的這款產品才會最終帶給我們答案,接下來就讓我們進入關于小米Pad的評測。
依舊是紙質環保型包裝
小米平板和小米其他系列的產品外包裝非常一致,都是采用了牛皮紙配色的紙盒。一塵不變的設計,這也說明了小米一直以來的產品風格,四四方方的外觀讓人不看背面的信息弄不清楚這到底是小米的哪款產品。
紙質環保型包裝
在包裝盒的背面我們可以看到小米平板的詳細產品信息,包括產品參數和生產地、生產日期等。這臺小米平板是6月份生產的,背后的標簽同樣也有機身顏色的顯示,我們拿到的這臺是純白色款。
紙質環保型包裝背面
打開包裝盒直接映入眼簾的就是小米平板,絲毫沒有浪費一點包裝的空間,目前很多平板電腦的包裝盒一般有兩種模式,一種是配件和產品同時出現在一個平面,還有一種是產品在上,配件在下。當然后者對空間的利用會更好。
打開包裝盒
產品下方就是配件區了,保修卡,電源盒數據線一應俱全,當然包裝內還附贈了一個卡針,這個卡針是用來開啟卡槽放入擴展卡的,并不是放入SIM卡,因為小米平板目前只有Wi-Fi版一種格式,但擴展卡是最高可以支持128GB的,這點還是非常不錯的。
備件
卡針和充電器
總的來說小米平板整個包裝中規中矩,內部的整體的結構和蘋果iPad包裝較為相似,但放眼國產平板來說,小米的包裝還是還是不錯的,沒有使用塑料紙和廉價的紙盒裝飾,化繁為簡是好,但風格千萬別失去。
沒有設計的外觀
為何說這款平板是沒有設計的外觀呢?因為小米平板在外觀上與蘋果iPadmini十分相近,背部的材質又仿制了iPhone 5c,因此拿到產品那一刻覺得這款產品更像是一個混合體。但手感上還是要稱贊的,圓潤的機身邊框不會讓人改進硌手。
小米平板正面
正面特寫
機身正面最顯眼的是小米的"MI"LOGO,這個LOGO從小米手機第一代起到現在一直都是放在左側上角的,位置上一直不曾變化,因而辨識度還是很高的。而機身正面的底部則是三顆虛擬按鍵,依舊是在屏幕之外的電容式觸控按鍵,Home鍵和返回鍵和紅米Note是一致的,但最左側的功能鍵則是換成了多任務的調出鍵,畢竟在大屏幕上操作,功能鍵的效果就沒有那么必要了。正面500萬像素的攝像頭也是目前平板電腦中最高的前置像素了,這點要比蘋果來的更為實際,但效果如何還是要看我們后面的測試。
小米平板背面
背面特寫
小米平板和iPhone 5c一樣都是采用高光噴漆后殼,這點雷軍在發布會時也有提及,因此后蓋給人的錯覺就像是一部放大版的iPhone 5c。背部一共有5種顏色可以選擇,整體的顏色上要相比iPhone 5c的顏色更為清淡一些,但背部依舊是個指紋收集器,好在官方提前準備了磨砂材質的保護殼。雖然犧牲了外觀,但至少可以保證減少指紋。
背部攝像頭下方和背面正上方有著兩個麥克風,這兩個麥克風也是為了在網絡通話或視頻聊天時進行降噪,這個雙降噪的設計要比蘋果iPad mini還多出一個。
8.5毫米機身
攝像頭和TF卡槽
底部的Micro-USB接口和索尼平板的接口很相似,正方體的設計讓人無法辨別出插入接口的放心,雖然接口外有一層金屬包裹可以保證美觀但實用程度確實不高。
TF卡卡槽位于機身的左側,這樣的設計也是為了保證一體化機身不被破壞,TF卡需要用卡針取出。卡槽也是類似于iPhone的設計,但是當我們用卡針桶開時并沒有彈出的效果,只是露出一小部分,需要用手拿出,這點還是非常不方便的,希望在正式版時有所改進。
視網膜的屏幕很“奇葩”
小米平板采用4:3的屏幕,分辨率2048×1536像素,與蘋果iPadmini完全一樣。不過Android陣營的平板大都采用16:10的屏幕,Android手機差不多都是16:9的屏幕。要知道Android平板專用程序較少,很多都是移植手機程序,而這些程序均為16:9屏幕開發,適配小米平板4:3屏幕有些牽強。
屏幕顯示效果
好消息是小米應用商店開辟了平板板塊,可以下載完美適配小米平板的應用,不過目前數量較少,一目前小米的號召力,未來一定會大增。前幾天雷軍發微博并@余承東,建議采用一樣的分辨度,共同改善安卓平板現狀。隨后余承東回應,贊同大家一起來推動安卓應用軟件開發商們適配不同顯示比例與分辨率,促進安卓平板生態鏈的發展。看來小米平板只能孤軍在4:3屏幕里奮斗。
屏幕顯示效果
4:3屏幕最大的劣勢是視頻體驗,現在只有比較老的電視屏幕比例為4:3。視頻資源很少有4:3,絕大多數是16:9,電影院里的寬熒幕為1.88:1。所以用小米平板看視頻就會有兩個大大的黑邊框,采用16:10比例屏幕的Android平板情況則好許多。
1080p高清視頻播放
值得欣慰的是小米平板視頻解碼能力十分強大,得益于英偉達TegraK1的超強性能,播放1080p視頻簡直小菜一碟,4k視頻也能完美播放。硬解碼能力很強,主流格式基本上全支持,部分格式會沒聲音,可以下載第三方解碼軟件補足。
4K視頻播放
視頻硬解碼
為大屏優化的MIUI
小米平板是一款發燒級平板電腦,采用7.9英寸視網膜屏幕,搭載TegraK1四核處理器,2GB運行內存,16GB存儲空間,配備500萬像素前置、800萬像素主攝像頭。對于硬件的適配MIUI并不是很吃力,畢竟與小米2手機硬件大體相同,關鍵是對7.9英寸屏幕的適應。
小米平板MIUI
大家知道,MIUI手機版對單手操作的優化很少,小米3手機采用5英寸屏幕已經遭到很多網友吐槽,而大家使用7.9英寸屏幕與5英寸屏幕時的習慣大不相同,小米平板MIUI能完美適配7.9英寸的屏幕嗎?
小米平板MIUI操作界面
小米平板MIUI最大的改進是橫屏體驗,不論在橫向屏幕還是豎向屏幕上,內容均可自動適應屏幕重新排版,主界面、下拉菜單以及所有系統應用程序,無論在橫屏豎屏狀態下,都與平板完美結合。小米平板MIUI目前只有一種主題,主題商店也沒有,或許不久會更新。
小米平板MIUI操作界面
小米平板不具備通話功能,因此MIUI舍棄傳統的四向解鎖,采用向上滑動解鎖,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的傳統得以保留,解鎖圖標可以自定義,設置里也有很多自定義選項,或許很多朋友根本不會用,但對于喜歡折騰的技術宅來說,十分有趣。
小米平板MIUI操作界面
小米平板MIUI的系統圖標經過重新設計,與手機版相差并不大,不仔細對比很難看出區別,完善了下拉菜單與多任務界面的橫屏體驗。
跑分絕對是它的強項
小米平板以“發燒”換取口碑,搭載英偉達TegraK1四核處理器,主頻2.2GHz,擁有192個Kepler架構的GPU核心,4+1核心的A15 CPU核心,還擁有ULP節能處理器,支持1.2G像素的處理能力,并能支持1億像素的照片拍攝。Tegra K1是第一款采用Kepler架構GPU的移動圖形處理器,與臺式機的GeForce顯卡采用的GPU架構一致,性能絕對頂尖。
安兔兔性能測試
筆者認為“發燒”在小米創業初期立下汗馬功勞,但是現在卻是拖累。因為跑分并不代表體驗,以為宣傳跑分只會給人一種強堆硬件的形象。筆者有一朋友聽到小米便嗤之以鼻,以為僅僅跑分高而已(極端個例,筆者并不贊同)就是小米強調“發燒”的副作用。
Geekbench 3測試
對于小米來說MIUI才最重要的資產,要提升小米公司的品味,不是低價高性價比,而是用戶切實的使用體驗。回歸正題,小米平板的性能確實很給力,安兔兔跑分成績38856分,盡管與小米官方宣稱的41000分有些差距,但足以睥睨群雄。
圖形性能測試
英偉達Trgra K1圖形處理尤為強悍,192個Kepler架構GPU核心不是繡花枕頭,Basemark X成績25.855幀,是驍龍800的兩倍還多,以圖形處理著稱的蘋果A7也甘拜下風。
狂野飆車8
現在需要考慮的是,你真的需要這么強悍的性能嗎?移動處理芯片經過幾年發展,性能早已過剩。小米平板運行最耗硬件的3D游戲也沒問題。英偉達方面表示,將移植PC游戲到Tegra K1平臺。這些臺式機游戲大作才能真正發掘小米平板的潛力,不過需要等待一段時間。
地牢獵手4
拍照就不用期待太多
拍照方面小米平板表現中規中矩,既沒有亮點也沒有明顯的短板。采用500萬像素前置、800萬像素主攝像頭,最大拍攝3200×2400像素照片,前后攝像頭均支持1080p視頻錄制,絕對能滿足日常拍攝需求。
拍照樣張(點擊查看大圖)
小米平板拍照界面十分簡潔,感光度、曝光值、快門時間等設置選項統統關閉,僅有幾種特效拍攝效果,有點學習iPad的意味。不過小米平板有一點表現差勁,即對焦與測光不聯動,對焦點可以移動,但測光點由系統確定,需要各種找角度才能拍出好照片。這點需要向努比亞學習,獨立測光、曝光鎖定等功能很實用。
拍照樣張(點擊查看大圖)
以下是小米平板拍照樣張,成像清晰、白平衡穩定,噪點控制也很不錯,微距背景虛化也很好,高壓線那張就非常有意境。拍出這些照片的前提是自己找好測光點與對焦點的完美結合。(注:筆者手中的小米平板為公測版,相信量產版會解決該問題。
拍照樣張(點擊查看大圖)
拍照樣張(點擊查看大圖)
拍照樣張(點擊查看大圖)
拍照樣張(點擊查看大圖)
拍照樣張(點擊查看大圖)
小米平板是早已確定產品
在雷軍的微博中不難發現,其實小米平板這款產品當時是和紅米一起立項的,也就是在2012年小米已經決定開始做平板,早期小米平板是想和紅米一樣采用MTK的架構來設計,但后來這項決議并沒有成功,之后推翻重做之后小米平板便采用了如今的這個配置,當然產品的成熟程度一定程度上也需要硬件的支持。
小米平板實際上是早已立項的產品
據說小米平板選擇和iPad mini一樣的視網膜屏,是反復思考的結果,目的就是一樣的大小和一樣的分辨度,方便移植iPad應用。這個觀點是出自雷軍,其實也是目前Android生態系統迫切需要改變的地方,相比iOS系統,Adnroid的開放讓開發者在選擇開發程序時難度增加,沒有統一的標準也使得Android平板類的應用質量普遍較低,因此統一一個標準也是今后非iOS系統平板發展的必須之路。
小米平板模具
小米平板并不是“橫空出世”
小米平板在發布時并沒有采用千元以下的價格,有一部分小米的粉絲可能會覺得價格上小米不在擁有性價比,但實際上1499元的價格其實并不算高,畢竟有著視網膜屏幕和英偉達TegraK1的處理器,伴隨著小米產品的日益成熟,做工上相比之前兩年,目前的小米平板已經好了很多,當然也有一些小的毛病需要改進,但想要在國產平板中樹立標桿,光有這些是不夠的,產品成熟是一方面,軟件的成熟才更為關鍵。
責編:蔡文清
我們之前在小米平板剛剛發售之前就已經對其做過工程版的評測體驗文章,而今天我們則要對上市版本的小米平板進行測試。雖然理論上而言兩者的差別一定微乎其微,但是通過評測之后我們看到,兩者雖然機身外觀以及包裝等等表面都一致,但是在內部的調試,無論是系統還是硬件跑分等等都有著不小的差別。另外本文更重要的一點在于更加橫向的對比目前上的小米平板競爭機型,深入討論小米平板所采用的英偉達最新TegraK1芯片的能力,究竟在市場上處于什么樣的水平。
與工程版本的不同以及小米平板在目前競品機型中的水平如何,這兩點是我們本文探討的核心所在。
小米平板目前已經處于發售之中,16GB版本的官方售價為1499元,小米平板也擁有多個購買渠道,我們在評測之前也先向各位網友說明目前的購買渠道以及各自價格和優勢。首先小米官網可以通過每周的開放購買,提前預約之后再進行搶購,另外一種方式就是提前全款購買,小米官方會在3-4周之內發貨。
小米平板7月22日也推出了64GB版本的購買
64GB版售價為1699元 相較于16GB的1499元更有性價比
小米官網的兩種購買渠道
左側的預約開放購買搶購非常考驗運氣與網速
另外的購買方式就是通過淘寶網以及如58同城、趕集網或百姓網這樣的方式購買。淘寶網目前小米平板的現貨售價為1650元上下,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商家會將小米平板的配件掉包,所以如果您對配件沒有特別需求的話,淘寶現貨也是一個購買渠道。而58同城和趕集網這些網站中,價格大致也為1499-1799元之間。
淘寶方面的現貨價格大致在1550-1650元之間
但是消費者需要謹慎配件掉包
58同城上的小米平板售價和淘寶基本保持一致
大都是個人搶購再賣 配件掉包的幾率會小很多
在談完了價格問題,如果您想更深入透徹的了解小米平板以及它的自身優勢,我們就進入下一個部分,關于小米平板最具有競爭力的一點——英偉達Tegra K1處理核心。
本文的評測可能和很多常規的評測有所不同,我們一上來在討論了售價之后,接下來就為各位讀者們講解一下小米平板最具有競爭力的優勢,那就是小米平板所搭載的英偉達TegraK1處理核心。
小米平板采用32位的英偉達Tegra K1處理核芯
小米平板所采用的英偉達Tegra K1在2014年1月舉行的全球最大消費電子展會CES上正式推出。它采用英偉達最新的開普勒架構的圖形處理器,配備192個CUDA(英偉達推出的通用并行計算架構)核心。此外Tegra K1在CPU方面擁有兩個版本,其一是基于Cortex-A15架構的32位四核版本,最高主頻2.3GHz。其二是基于64位ARM v8架構的雙核丹佛(Denver)核心架構,最高主頻達到2.5GHz。而小米平板則采用的是前者32位的四核版本。
·Tegra K1橫向對比其他競品
對于目前的平板電腦而言,其實同質化的現象非常普遍,尤其在國產平板之中產品與產品之間最核心的差別之一就在于處理核心的不同。那么我們本頁的目的就是為大家橫向對比一下目前各款處理核心所代表產品的跑分情況,首先通過跑分來看一下小米平板Tegra K1處理核心的優勢。
在圖形處理的跑分工具3DMark的測試之下,小米平板所采用的英偉達Tegra K1處理核心在Unlimited模式下秒殺了目前主流平板中所采取的包括高通驍龍801、三星獵戶座以及國產瑞芯微以及八核的聯發科處理芯片。我們也看到了英偉達Tegra K1相較于之前Tegra 4處理芯片在3DMark的跑分中有了50%以上的提升。
而在安兔兔的綜合性能跑分對比中,小米平板所采用的Tegra K1處理核心則依然一馬當先,雖然國產芯片瑞芯微RK3288的成績依然不俗,但是對于很多用戶而言,圖形處理則相較于CPU核心處理的用處更多,雖然瑞芯微的成績很高,但是大部分的得分來自于CPU核心處理。對于英偉達Tegra K1而言我們也能夠看到綜合性能迫近4萬分,這一成績無論是對比代表競爭產品如索尼TabletZ2亦或是蘋果iPadmini2都優勢巨大。
·小米平板工程版與上市版跑分對比
安兔兔跑分成績變化不大(左側:工程版 右側:上市版)
圖形處理3DMark跑分成績翻倍提升(左側:工程版 右側:上市版)
Tegra K1擁有192顆圖形處理核心
在各項跑分對比工程版以及上市版中,在綜合性能以及CPU網絡渲染等方面成績幾乎持平,然而在圖形處理中,無論是3DMark應用還是GFXBench應用中,提升都異常明顯,可以說在之前我們的工程版中,小米平板的圖形處理性能還沒有發揮出來,而在上市版本中圖形處理的能力被完全的挖掘出來。
最早小米平板外觀的爆料信息所描繪的小米平板是一個有著黑色類膚涂層設計的產品,然而當五顏六色的彩色機身出現在發布會現場的大屏幕上時,似乎又為這款產品增添了一絲神秘感。隨著發布會的進行,產品的更多設計細節浮出水面,“iPadmini2與iPhone 5c的結合體”恐怕是所有媒體朋友以及在線網友們對該機外觀設計一致的看法。
·開箱:堅固的牛皮紙包裝盒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小米平板的外包裝盒依舊采用了牛皮紙配色的紙盒。一成不變的設計,也是小米一貫的作風和理念。
經典的牛皮紙盒包裝
背面有詳細的產品信息
在包裝盒的背面我們可以看到小米平板的詳細產品信息,包括產品參數和生產地、生產日期等。通過各種配備齊全的產品標志我們判斷這或許就是將會正式發售的版本,并非測試用工程機。所謂的公測可能也只是為MIUI for Pad做一個時間的緩沖罷了。
包裝內清單
曾經有過使用這種包裝材質的產品我們就做過類似的測試,讓人站在包裝盒上看包裝盒的承重能力。經過筆者的親測,60kg的體重踩上去可以說毫無壓力,這樣堅固的包裝大可放心內部的產品不被壓壞。包裝內除了平板本體之外,還有卡槽針、適配器、數據線和說明書保修卡等常規配件,并沒有配備耳機。
·外觀:iPad mini 2+iPhone 5C
小米平板在雷總的口中就是一款仿照蘋果iPad mini做的產品,屏幕的尺寸和模具與后者如出一轍,而機身背殼的材料和工藝又借鑒了iPhone 5C的設計,當然雷總對這種模仿也是直言不諱“我們就是要做一款跟iPad mini相近的產品,然后再給出一個合適的價格”。
小米平板正面外觀
小米平板背面外觀
放大版的iPhone 5C 與iPhone 5C相同的背殼材質
小米平板與iPhone 5C厚度對比
小米目前僅發售白色版本的機型,不得不說,從機身背面到正面的塑料膜開始,小米是實實在在的模仿了蘋果的諸多細節。通過與iPhone 5C的對比,小米平板背面的手感簡直就和iPhone 5C是如出一轍,從手感上判斷采用與蘋果 iPhone 5C一樣的后蓋工藝。
干凈的機身、簡約的設計,小米平板也是一款看上去很素的機器,官方稱是經過改良的高光注塑工藝,基本上與iPhone 5c塑料外殼相似,雖然看上去略有些廉價,但手感摸上去確實很棒,至少體驗過iPhone 5C和小米平板的筆者得出是這樣的結論。圓潤的機身邊框在雙手握持的時候不會給手掌造成什么壓迫感,同時塑料材質在冬天使用時也不會有內種“拔涼”的感覺。
· 接口細節:TF卡槽不易取出
小米左上角Logo右側隱藏有LED指示燈
機身右側邊框上的電源鍵與音量鍵
小米平板的電源鍵與音量調節在機身的右側(以觸摸按鍵所在一側為下),銀色的按鍵與機身配色加以區分方便用戶識別,按鍵的尺寸和手感很明顯都是經過精心設計和調教的。在左上角的小米標志右側隱藏有LED指示燈。
TF卡槽仿iPhone SIM卡槽式設計 上市版的TF卡槽與工程版相同 不易取出
TF卡卡槽位于機身的左側,為了保證機身的一體化設計不被破壞,TF卡是放在一個需要用卡針才能取出的卡槽里。經過我們的實際測試發現,雖然TF卡槽是類似于iPhone的設計,但是當我們用卡針捅那個洞的時候并沒有出現彈出式的效果,卡槽只是露出了一小部分,后來我們只能用手將剩下的部分摳出來,比較尷尬。
·其它細節:功能鍵帶背光
底部的Micro USB接口
頂部的3.5mm耳機插孔
前置攝像頭500萬象,后置攝像頭800萬像素光圈F2.0大光圈(iPadmini2為F2.4)
功能按鍵帶背光
總體來講,小米平板的細節逐一設計都在保證機身的完整性。機身頂部是3.5mm的耳機插孔,底部則為MicroUSB數據插孔。機身前置攝像頭在屏幕正上方的中間位置,后置攝像頭采用的是800萬像素索尼背照式相機光圈為F2.0級別。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背部攝像頭旁邊和機身背面頂部正中間的位置有兩個類似MIC的開孔,我們猜測這有可能是麥克風和降噪麥克風的開孔。最后,屏幕下方的功能按鍵帶背光,在戶外強光下效果較為明顯。
小米平板的屏幕是一大賣點,而且是可以與iPadmini2分辨率相抗衡。該機采用7.9英寸全貼合視網膜屏,高亮度、色彩飽和度,配備康寧大猩猩III代玻璃,分辨率為2048×1536,高達326ppi,文字也更加銳利,瀏覽網頁或閱讀圖書更舒適。同時IPS屏可視角度可達178度,減少了眩光,色彩也更鮮艷。4:3的屏幕比例無論橫屏還是豎屏都有很舒服的觀看體驗。小米平板采用7.9英寸屏幕 與蘋果iPadmini2保持一致。
·屏顯理論數據橫向對比
以上有關小米平板屏幕的賬面參數在業界算是比較出色的,尤其是超高的分辨率將會帶來更加細膩的視覺體驗,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不過,既然已赤裸裸的提到蘋果iPad mini Retina,那么與之相比或和一些以屏幕為賣點的其他平板對抗,最終表現又會怎么樣呢?下面就來進行一翻更為深度的測試,主要針對屏幕的亮度、對比度、飽和度(色域)、色溫這四項理論數據進行展示,測試的工具為Topcon BM7A亮度色度儀。
小米平板屏幕綜合顯示性能表現出色。色域覆蓋已超越蘋果iPad mini Retina,幾乎可與iPad Air相比肩。屏幕對比度也險勝蘋果iPad Air,不足的是小米平板屏幕亮度不夠給力。當我們取消屏幕自動亮度調節后,將亮度滑塊調整到最亮,此時肉眼的感受并不明顯。如果在強光下使用,實際觀看效果會受到亮度級的制約,觀看比較吃力。
談及便攜性,作為一款便攜設備而言,除了易用性與體驗之外,決定消費者將他們誰帶在身上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機器本身的厚度與重量。對比目前熱門的小尺寸平板產品而言,單單從便攜性方面而言,那么可以說在7-8英寸的平板領域,小米平板的優勢不算大,處于中游水平。
單手握持效果
雙手握持效果
通過電子卡尺的實際測試,小米平板機身厚度8.48mm,和官方所提供的8.5mm相吻合。對比蘋果iPadminiRetina還是厚出了1mm,而這1mm在工藝上的要求卻是相當苛刻的。我們橫向數據對比了小米平板的目前競品們,厚度方面也是表現平平。此外,機身的寬度方面,小米平板寬度135.4mm,單手握持比較費勁,但對于一款不支持通話和3G的平板而言,影響并不是很大。屏幕采用4:3比例,倒是一個非常適合閱讀的規格。
重量方面和iPad mini Retina相比,小米平板處于一般的水平之上。加上60g出頭的適配器和數據線重量,小米平板的旅行重量保持約在420g左右。
在小米平板發布之前,小米就已推出了專為平板設計的Pad版MIUI系統,3月14日公測時我的同事就在第一時間找到谷歌Nexus 7 2013版,并在主機上提前深度體驗了Pad版的MIUI系統,文章《依然搞寄生? 小米 MIUI Pad版深度體驗》中詳細的介紹了Pad版MIUI系統,以及界面中的各種特性和功能。
·MIUI依然是小米的核心競爭力
小米平板的MIUI依然基于Android4.4深度定制,根據平板設備特點再度改進優化,鎖屏、桌面、相冊、視頻、讀書等應用,均為大屏幕和雙手握持全新設計。此外,小米平板MIUI系統延續了MIUI手機版快速迭代風格,開發版每周都有新的系統更新。
小米平板的扁平化風格一目了然
目前最新MIUI系統版本為4.7.11 之前工程版本為4.6.6 一月內系統升級3-4次左右
初次上手前我們特意留意了開箱后的系統版本,版本號為4.5.31,聯網后馬上就彈出了最新的推送信息。系統可以升級至4.6.6,而本次則為4.7.11,開發版每周更新的計劃承諾已步入正軌。如果依然屬于小米的發燒用戶,個人推薦使用開發版,這樣每周都會有系統更新。
插件集合頁面可直接交互
MIUI Pad版目前看來會是一個在原來的基礎上引入蘋果扁平化基因的融合產品。小米之前的MIUI的扁平化是圖像的扁平化,而蘋果的iOS 7則是圖形的扁平化,現在小米將后者的設計理念引入到原有的系統中去,讓整個系統的扁平化風格看上去更加統一。
小米的文件管理應用 相較于iOS 這種管理方式還是非常方便的
小米平板在待機主界面的最左側加入了一個類似MacOS系統Dashboard功能的插件集合頁面,這里面所放置的插件都是可以直接交互的,比如計算器可以直接進行運算,并且插件可以更換。
下拉菜單背景采用了毛玻璃效果
除了初次開機時的設置界面以外,這個能夠從屏幕上方滑出來的通知欄,是我們最先看到的也是能體現系統扁平化設計的地方。通知欄的背景是覆蓋全屏的,文字、分割線、圖標、毛玻璃特效,種種特性都不得不讓編輯聯想起蘋果的iOS 7系統。
多任務處理界面
游戲商城 高清應用仍然數量較少
把玩小米平板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系統穩定性方面的不足,正常操作時會彈出"停止運行"錯誤對話框。例如,在瀏覽器起始頁中,百度搜索條下直接點選歷史詞條后,瀏覽器就會直接報錯,還有就是調整時鐘模塊的時候也會出現。這些小問題在剛剛推出的開發版中出現都屬于正常,正式版推出后這些小問題應該都會得到解決。
文字是Retina版本 但圖片卻像素過低 小米的高清屏幕適配依然還在路上
小米的MIUI系統細節做的比較到位 插入耳機聲音過高時會有提示
并不是非要拿蘋果iOS 7做對比,只是因為很多操作邏輯都太過于相似了,相比小米手機Pad版 MIUI系統明顯強調了減法模式,系統開發者應該很希望簡化用戶的操作步驟,同時還能夠自定義屬于自己桌面。這里可能會有不少人聯想其他廠商系統中的相似設計,吐槽各種抄襲之類的話。個人觀點,只要是能提升體驗感的設計,無論是模仿還是借鑒都沒有什么不妥,最終都是服務于消費者,用戶使用感受的提升才是王道。
售價1499元起,如紅米一樣的低廉定價并沒有出現在小米平板的身上。作為圈中為數不多嘗試平板電腦的國內廠商,小米這次明顯更為用心,拿出了制造手機的標準,目的是為了提升產品穩定性和使用體驗。
屏幕與機身背板采用卡扣方式連接
在寫作評測文章之前,我們曾對小米平板做了拆解。從整個過程來看,小米平板的內部結構非常簡單,拆解難度、還原復雜度都不高。雖然內部部件相比手機要少很多但布局非常規整,且做了很好的固定。
背板中有塑料蓋板用于固定
小米平板的外殼是扣在機身外部的,二者之間的固定沒有使用螺絲。使用撬棍在前面板和外殼的縫隙處走一圈,整個機身外殼就可以取下來了。鑒于小米采用的是7.85"的屏幕,所以內部空間要富裕一些。
小米平板背殼拆下后能夠看到內部做工細致
聚碳酸酯的塑料外殼比較結實,柔韌性神馬的可以參考三星的殼子。殼子邊框上設有無線信號的信號溢出口,接口與機身背部右側的觸點所對應,另外還有用于控制溫度的散熱貼紙和固定電池的海綿墊片。
LG電芯 容量為6520mAh
電池的部分是粘在機身主框架上面的,小米平板用的是LG的鋰聚合物電芯,容量為6520mAh,基本與蘋果的iPadmini2持平(6430mAh),遠高于谷歌的Nexus 7 二代和亞馬遜的KindleHDX 7。
三段式結構頂部放置的是機器的主板部分,由于這里有英偉達TegraK1的存在,所以也就有了之前我們在外殼上看到的散熱貼紙。主板上的芯片都覆蓋有金屬屏蔽罩,并且有塑料蓋板用于固定。
主板上芯片覆蓋有金屬屏蔽罩
內部設計上乘 整體零部件的質量還是非常優秀的
取下電池部分,可以看到機身底部與頂部的主板部分通過一根排線相連的,USB接口、LED指示燈以及揚聲器這的控制信號均是由這跟排線來承載的。而卸下主板部分可以看到鎂鋁合金材質的機身中框。
續航測試
電池方面小米官方網站標稱搭配6700mAh鋰離子聚合物,實際上是6520mAh,和蘋果iPadmini2的6430mAh相差不大,在8英寸以下平板產品中算是翹楚了。為了準確的測試出小米平板的續航能力,編輯借助GLBenchmark 2.5.1對設備進行了續航實測。選擇的測試動畫將設備亮度調至50%,讓處理器以高負荷狀態下運行達到60FPS的圖像顯示幀數。
GLBenchmark 2.5.1電池測試環節
正式版運行2小時后剩余50%電量 工程版運行2小時剩余60%電量
持續運行4小時左右電量耗盡
·散熱測試
做智能手機,多數廠商會將主板放置處理器的一端置于機身的靠上的位置,以用于減緩芯片發出的熱量對于用戶握持手感的影響。對于內部空間較大更好運作的平板來說這個定理肯定也是要遵循的。
工程版 GLBenchmark 2.5.1運行30分鐘 電池測試環節后
最高溫度為44℃(28℃的空調辦公區)
對于該機來說,發熱源主要有兩個部分,分別是主控芯片Tegra K1,以及博通BCM4354無線傳輸模塊,該芯片集WiFi、藍牙、FM、射頻模塊于一體,也是全球首款支持802.11ac雙頻MIMO的芯片。
上市版 運行GLBenchmark 2.5.1運行1小時 電池測試環節后
最高溫度為52.8度(28℃的空調辦公區)
Tegra K1被安置在接近后者攝像頭的角落,所以從我們拍攝的熱成像圖來看,這里也是機身背部熱量聚集的位置,在運行游戲時的最高溫度達到了52℃,遠超過了人手承受舒適溫度的極限38℃。
雙手握持時 散熱集中的區域展示
總體而言小米平板在散熱上的表現并不能讓人滿意,運行一小時后過高的溫度也會大大影響體驗感受,摸上去實打實的是個暖手寶。續航方面小米平板在GLBenchmark 2.5.1版本的測試中成績也相較于工程版本有了倒退,在最為體現產品綜合素質的續航與散熱環節中,小米的表現顯然并不能夠令人非常滿意。
作為便攜性優秀的平板產品,擁有更好的視頻解碼播放能力無疑非常重要。在上下班的路途中或是出差在外,亦或躺在家中休息,觀看視頻、電影都是現代人必備的需求,而產品的解碼播放能力自然也是測試中的重點。
·項目一:自帶視頻播放實測
我們選擇720P和1080P不同格式碼率的測試視頻對機身的視頻解碼能力進行測試,其中綠色表示產品播放相應的視頻流暢,黃色則表示會有影音不同步、卡頓或是音頻解碼故障等問題,而紅色則表示不兼容此播放格式。
選擇機身自帶的高清視頻播放器 播放測試視頻
720P MOV格式影片流暢播放 之前工程版中無法播放
·項目二:安兔兔視頻測試
對于絕大多數的平板和電視盒子來說,解碼能力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以往在評測中會用個別高碼流視頻進行測試,但是其測試的范圍無法做到全面,測試成績受主觀因素影響較多。如何用一種更為科學的方法去評價一款產品的視頻解碼能力?安兔兔視頻測試的出現幫助了我們來解決這個問題。
安兔兔視頻測試軟件
測試成績為502 高于之前工程版的345分
安兔兔視頻測試分為兩個部分計分,設備視頻兼容性與單格式視頻播放效果分別占據相應的比例,在完成一個完整的視頻測試過程后會將各個單項的評分匯集,得到一個總分以供用戶參考,其分數意義在于:解碼能力強弱與支持格式豐富程度。
評測總結:
我們本次針對正式發售版本的測試,側重于與之前工程版的對比部分,給我們最為印象深刻的改變在于跑分成績以及細節方面的變化。目前小米平板最突出的優勢在于英偉達TegraK1處理核心,而其他方面包括屏幕以及便攜性等其實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并不足夠,我們也提醒廣大的消費者更應該多對比,多選擇,三星、聯想、亞馬遜、谷歌等等這些品牌的平板產品相較于小米而言也各具優勢。另外,小米平板存在的問題依然是在購買渠道方面,價格上并不算低,在它的價格區間段也有更多的產品選擇。
小米平板最突出的優勢在于英偉達Tegra K1處理核心,跑分以及性能的優勢也都來源于此,不過對于英偉達而言,產業鏈的伙伴當然不止小米一家,而小米的饑餓營銷讓更多消費者只能看到,而無法買到,相信不久也會有更多英偉達Tegra K1處理核心的產品問世。
近win8+安卓的雙系統非常流行,而且國內廠商依靠卓越的成本控制能力讓低價筆記本的潛在用戶也開始關注,說實話,這款售價899的原道M9i的視網膜屏幕和金屬外殼在兩三千的低價本里你是絕對找不到的,無論是當作娛樂平板、配鍵盤做廉價上網本都是非常不錯的,
不過作為一款Win8雙系統平板電腦,原道M9i系統用起來怎么樣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原道M9i的硬件配置。
CPU:Intel Z3735F
GPU:Intel HD Graphics
屏幕:9.7寸2048*1536視網膜屏
內存:2GB
硬盤:32GB
攝像頭:前2.0MP,后5.0MP
電池:8000mAh
高清輸出:WIDI
1、安卓系統切換到Win8系統
由上往下滑動屏幕,調出下拉菜單欄,最后一個選項就是系統切換,點擊“系統切換”,原道M9i自動由安卓系統切換到Win8系統中。
2、Win8系統切換到安卓系統
點擊桌面的“系統切換”,會彈出一個對話框詢問是否要切換到安卓系統,點擊“確定”后,系統會自動切換到安卓系統。
在兩個系統的切換過程中,都不用手動關機,系統自動切換,非常方便。
3、安卓系統UI
原道M9i安卓系統是經過深度優化的Vido UI,基于安卓4.4系統,進行了全面的優化。圖標呈現扁平化風格,美觀度、系統運行速度都大有改觀。內置5種主題,可以任意切換。
4、兩個系統下硬盤分配
硬盤標記的容量是按照1000進位,1G=1,000,000,000字節,在系統中硬盤的容量是按照1024進位,1G=1,073,741,824字節。硬盤分區表和文件系統等等也會占用額外空間,因此,實際容量都要比標稱容量要少一些。
安卓系統下硬盤大小:
Win8系統系硬盤大小:
Win 8系統實際所占容量:3.6GB
Win 8系統備份所占容量:1GB
安卓系統實際占有量:5.37GB
安卓系統備份所占容量:1GB
安卓系統的跑分在三萬分以上,雖然不如旗艦手機,但是這是視網膜屏下的成績也足夠流暢
接下來再看win8系統的跑分,魯大師雖然不是很嚴謹但是參照的機型測試很多,原道M9i得分將近3萬分和我三年前五千塊的筆記本也差不了多少
原道M9i現在除了支持TF卡擴展,還可以通過OTG擴展容量,相對而言更多的資源可以存在網上這對系統本身的存儲壓力就小了很多,尤其是現在家里或者辦公場所配置的無線存儲成本很低,難怪上網本賣不動了,看看這便攜性、續航、靈活性誰都會選平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