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IT之家為大家評測了戴爾靈越 16 Plus 全能本,它在有限的體積內塞下了一套工作站級別的配置,展現出的生產力相當出色。在文章的末尾,我們提到它還有一個姊妹款 —— 戴爾靈越 14 Plus,這款的體積更小,重量更輕,但同樣搭載了 12 代標壓酷睿和 RTX 光追獨顯的生產力配置,可謂是性能小鋼炮。
而在不少 MacBook 的廣告中,都會宣傳搭載 M1 處理器的 MacBook 剪視頻速度飛快。實際體驗真的是這樣嗎?在生產力環節中,搭載 M1 處理器的 Macbook 和標壓全能本究竟孰強孰弱呢?在這篇文章里,我們就用價位都在 8000 元左右的戴爾靈越 14 Plus 和 Macbook Air 來對比一下它們在理論性能、辦公生產和游戲環節上孰優孰劣。
值得一提的是,Macbook Air 8G 內存版的才是 8000 多元,MacBook Air 起售價 7899 元,但這是 8+256G 的基礎版,如果要升級到 16+512G 市場價已經接近 10000 元,所以價格上肯定是 7999 元的戴爾靈越 14 Plus 更有優勢。
筆者先介紹一下兩位選手的硬件配置和對應的價格,從上圖的配置可以看出,靈越 14 Plus 的配置整體上更有優勢,而且內存硬盤都是可以自行更換的,為生產力群體后續的升級留出了空間。
而 MacBook Air 的優勢則在于極致輕薄的機身,厚度僅 0.41–1.61 厘米,簡直薄若無物。重量也只有 1.29 千克,比身為全能本的靈越 14 Plus 輕了將近 30%。
而在屏幕這一塊,兩臺電腦都保持了相似的高水準。靈越 14 Plus 搭載了一塊 2240*1400 分辨率的 2.2K 屏幕,而 MacBook Air 則是 2560*1600 的 2.5K 屏幕。蘋果的屏幕要更細膩一些。兩者都支持 100% 的 sRGB,顯示效果出眾,拿來修圖剪片色差很小。不過相對來說 MacBook Air 由于分辨率更高,MacOS 對廣色域適配更好,總體上觀感要略勝于靈越 14 Plus。
↑ 靈越 14Plus 色彩覆蓋報告
接口方面則一直是 MacBook 的弱項。MacBook Air 為了輕薄,整機只有兩個雷電接口和一個耳機孔。不外接拓展塢幾乎處于不可用狀態。
相比之下靈越 14 Plus 的接口就相當豐富了。整機共有一個 DC 電源接口,兩個 USB-A 接口,一個滿速雷電 4 接口、一個 HDMI 視頻接口以及一個 TF 卡接口。日常使用完全不需要拓展塢,某種意義上便攜性可能還更好些。
這兩者之間最大的差別當然是處理器,一個是 X86 復雜指令集處理器,一個是 ARM 精簡指令集處理器。因此它們的頻率不能直接橫向比對,各位參考一下即可。
靈越 14 Plus 最大的升級之處在于采用了 12 代酷睿 i7-12700H。12 代酷睿 i7-12700H 基于 intel 7 工藝打造的全新混合架構打造,擁有 6 個性能核 8 個能效核,其中性能核支持超線程技術,共計 14 核 20 線程,這使得這一代多核性能有了一個飛躍。24MB 的三級緩存和 45W 的基準功耗則與上代保持一致。
在靈越 14 Plus 上,這枚 i7-12700H 可以實現單烤 45W 的水平,能把 H45 的性能釋放出來。
GPU 方面,我們手上的這臺搭載的是 RTX 3050 4G 顯卡,可以為生產力環節提供強大的 Cuda 加速,游戲時還能用 DLSS 技術大幅提高幀數。在靈越 14 Plus 上,這枚 RTX 3050 可以實現單烤 50W 的水平,表現同樣不錯。
i7-12700H+RTX 3050 這兩枚核心加在一起總的性能釋放約 70W。雖然和大屏電腦沒法比,但在這 14 英寸的小機身下絕對稱得上是小鋼炮了。
而 MacBook Air 的 M1 芯片則由 4 個高性能 3.2GHz 核心和 4 個低功耗 2.064 GHz 核心構成,四個高性能核心均有 192 KB 指令緩存和 128 KB 數據緩存,并共享 12 MB 二級緩存,四個低功耗核心均有 128 KB 指令緩存和 64 KB 數據緩存,并共享 4 MB 二級緩存。核顯方面,Air 版僅搭載了殘血的 7 核 CPU。不過由于 MacBook Air 采用了無風扇設計,因此整體功耗會比較保守,實測僅 17W 左右。
硬盤跑分上也有一定差異,靈越 14 Plus 內置的硬盤為鎧俠 BG5,而 MacBook Air 則內置了板載的 SSD,寫入速度略遜于鎧俠 BG5。
那我們接下來看看理論跑分如何,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大部分 X86 生態中常用的跑分軟件在 M1 處理器上都沒法運行,所以我們這次就采用幾款小眾但全平臺的軟件來“遷就”一下 MacBook 吧。首先是跨平臺的 CPU 跑分軟件 Cinebench R23,i7-12700H 獲得了單核 1769 分,多核 13958 分,這個提升非常顯著。
而 M1 芯片這邊則獲得了單核 1495 分,多核 7364 分,可以看出不論是單核還是多核都是 i7-12700H 更強,而且強了非常多。當然 M1 的功耗更低,只有三分之一。
在另外一款 CPU 跑分軟件 GeekBench5 中,我們也獲得了略有不同的結果。i7-12700H 單核 1716 分,多核 11829 分。
M1 的單核 1740 分,多核 7729 分,單核性能略有領先,多核則與酷睿 i7 有很明顯的差距。
接下來是 GPU 理論跑分對比,3DMark 在 M1 MacBook 這邊并沒有提供電腦級的 Time Spy 跑分項目,因此我們只能妥協一下統一采用為移動端適配的 3DMark Wild Life。實測 RTX 3050 跑分達到了 8861 分。
而 M1 Macbook 這邊達到了 4488 分,約為 RTX 3050 的一半性能。畢竟是核顯,肯定是不能和 50W 的 RTX 光追獨顯媲美的。
從上面的測試中,我們可以發現靈越 14 Plus 的極限性能更強,綜合性能領先 M1 MacBook Air 50% 以上,而 M1 MacBook Air 能效比更高,功耗僅為靈越 14 Plus 五分之一左右,使用起來更安靜。
那么這兩臺筆記本在它們的主力場景 —— 辦公和創意生產環節的表現如何呢?我們接下來就測試一下。
首先是綜合辦公測試,我們采用 CrossMark 進行測試,靈越 14 Plus 獲得了 1852 分的成績。
而 M1 Macbook 這邊則是 1337 分,都可以流暢辦公,但差距同樣顯著。
在許多自媒體的測評中,都會提到 M1 芯片在視頻剪輯軟件中的巨大提升,似乎創意工作就是蘋果的主場了。那么實際體驗真的是這樣嗎?我們測試了一下 Adobe 視頻軟件 Pr 的表現。在 PugetBench For Pr 中靈越 14 Plus 的得分為 577 分。
M1 MacBook 這邊則是 530 分,不得不說這個表現確實很不錯,和理論性能差距相比,實際剪視頻差距并沒有那么大,但靈越 14 Plus 仍然有一定優勢。
PS 修圖也是很常用的生產力環節,這個項目更吃 CPU,相信 i7-12700H 的優勢會非常大。我們同樣使用 PugetBench For PS 來進行測試,最終靈越 14 Plus 獲得了 908 分,可以流暢制圖。
而 M1 MacBook 這邊得分為 724 分,與靈越 14 Plus 間有一定的差距。
建模渲染也是常見的生產力環節。我們使用當下火熱的建模軟件 Blender,分別對 CPU 和 GPU 渲染能力進行測試。從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靈越 14 Plus 的渲染能力全面領先 M1 MacBook。其中 CPU 領先了 64% 左右,而 GPU 則強了 6 倍有余。
i7-12700H 的成績如下:
M1 CPU 部分如下:
RTX 3050 的渲染成績如下:
M1 GPU 渲染成績如下:
提到生產力軟件,M1 芯片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痛點,就是 ARM 電腦薄弱的生態。絕大多數的老牌 Mac OS 軟件都是基于 intel 的 X86 處理器開發的,如今蘋果轉到 ARM 陣營,就意味著大部分軟件都沒法直接適配,需要根據 ARM 處理器重新開發。蘋果給出的解決方案是 Rosetta 2 轉譯技術,但轉譯就意味著效率的損失和兼容性會比較差。
MacBook Air 的優勢肯定就在于續航了,那么兩者的續航究竟會差距多少呢?由于 MacOS 沒有測續航的軟件,因此我們統一將屏幕調到 150nit 亮度,然后用 CrossMark 連續跑 100 輪,模擬重度辦公,結束后待機待到徹底沒電,看看它們能堅持多久。
經過我們的實測,節電模式下靈越 14 Plus 從 11:06 一直堅持到了晚上 20:31,共計 9 小時 25 分鐘。這個數據和我們用 PCMark10 測試的結果也是差不多的。可以滿足一個白天的辦公需求。
MacBook Air 這邊則是從 18:00 一直堅持到了第二天 8:30,總共堅持了 14 個小時 30 分鐘,這個續航確實相當強勁,可以滿足一整天的辦公需求。
其實這兩臺筆記本是相當涇渭分明的,雖然價格類似,但 MacBook Air 只適合拿來處理一些碼字修圖上網這類的輕度辦公。它超長的續航和無風扇的設計也讓它在輕度工作中顯得得心應手。
但對于絕大多數用戶來說,搭載 12 代酷睿 i7 處理器 + RTX 3050 的靈越 14 Plus 仍然更加穩妥。一方面它的性能是遠超 M1 的,拿來運行大部分生產力軟件都不在話下。另一方面是多年來積累下來的龐大軟件生態和更為自由的硬件選擇,讓我們可以用上符合自己需求的軟硬件,因此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都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靈越 14 Plus 不僅可以流暢運行視頻剪輯、圖片修改、建模渲染等生產力環節,在工作之余可以輕松運行一些主流網游,有重度游戲需求也可以通過 DLSS 技術暢玩。如果你正在尋找一臺全能的小鋼炮的話,靈越 14 Plus 會是不錯的選擇。
所周知,小黑之前的工作電腦,配置實在是拖慢工作效率:開個PS的時間足夠小黑上個廁所再倒杯咖啡、用word碼字時不時就會卡在那里無法動彈,這一切都已經讓小黑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
于是,換電腦的想法一次次從小黑的腦海中浮現。究竟要不要換這個問題,困擾了小黑幾個月時間。
大家眾所周知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小黑是一個傳說中的“果粉”,因此在決定換電腦這個議題之前,小黑就已經確定了下一臺筆記本一定會是搭載蘋果新芯片的Macbook Pro。
而在糾結了幾個月之后,終于在二月底的某一天,小黑忍不住手癢,還是按下了確認支付的按鈕——于是又過了兩天,新的Macbook Pro就到了小黑的手上了。
購買小插曲,買到才發現買錯了
原本小黑的新電腦,將會是傳聞將在今年年中推出的,搭載第二代蘋果自研芯片的16英寸MacBook Pro。但出于種種原因,小黑最后沒有等到那一刻,而是選擇購買16GB內存+1TB硬盤的13英寸MacBook Pro。
由于購買時正值新年假期剛過,因此當時的蘋果官網顯示預計將在3周左右送達,實在等不及了的小黑最后決定到淘寶去逛一逛,誰知這一逛就逛出了問題:當時淘寶上有一款512GB英寸的13英寸MacBook Pro顯示可以48小時內發貨,激動之下,小黑選擇了立即購買,然后立即付款,并喜滋滋地開始了等待。
在用上新筆記本的第一個小時,小黑還沉浸在喜悅當中無法自拔,然而一個偶然的發現,讓小黑陷入了悲傷之中:
小黑買到的并不是理想中的16GB內存版本,而是低配的8GB內存版本!
沒想到啊沒想到,為朋友買電腦開過無數配置單,還能在電腦城奸商的圍堵下全身而退的小黑,居然掉進了自己的沖動這個大坑里。
這就為同樣有購買電腦需求的小伙伴們提了個醒:下單前一定要反復核對電腦配置,不然,沖動真的是魔鬼啊!
最后,考慮到自己的使用需求和預計換機周期,小黑還是決定暫時不換16GB版本了。
各位小伙伴在購機之前,也要考慮一下自己的使用需求究竟是什么,根據實際需求來決定電子產品的購買配置。
從Windows到macOS,能無縫切換嗎?
在蘋果電腦的英特爾時代,許多用戶因為用不慣它的操作系統而在自己的MacBook中裝上了Windows操作系統。
所以,肯定也有小伙伴會有疑問:從Windows操作系統轉向macOS,真的很困難嗎?
▲ macOS更新比iOS還要頻繁
其實,任何主力操作系統之間的切換,對一個接觸過的用戶來說,都是困難的,嚴格地說不是困難,而是不習慣。哪怕是不同時期的同一個系統,我們的使用習慣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
例如,讓用慣了國產安卓UI的用戶再回去用“抽屜”,或是讓iOS 14的用戶再回過頭去使用iOS 11,在剛開始的時候一定會發生各種誤操作,使用效率也會直線下降。但如果稍微熟悉幾天,這種情況就不復存在了。
▲ MIUI的默認桌面和安卓的抽屜模式
當然,上面這些情況僅適用于年輕人。
macOS與Windows系統的區別,到了2021年其實已經不大了。除了關閉按鈕設計在頂部信息欄左邊、狀態欄設計在畫面頂部這些表面的不同之外,兩者在使用上已經非常接近了。
▲ macOS的界面與Windows并沒有什么不同
對小黑來說,從Windows轉投macOS之后真正需要適應的,是截然不同的快捷鍵,以及快捷鍵邏輯。
眾所周知,蘋果電腦的鍵盤與我們常見的鍵盤雖然大致相同,但左下角的四個功能鍵截然不同。
▲ 左下角功能鍵與常見鍵盤截然不同
雖然在首次插入Windows鍵盤之后,macOS會自動彈出鍵盤適配界面,通過簡單設置來匹配對應的鍵位,但macOS鍵盤的快捷鍵設置依然讓我們在使用常見鍵盤時“倍感痛苦”
▲ 每次插入新鍵盤都會彈出適配引導
Windows系統中,常用的保存、剪切、粘貼,都是通過左下角的CTRL鍵開始的,但在macOS中,這三項功能的發起鍵卻變成了command鍵,而適配到常用鍵盤中,則變為從windows鍵發起。
這就讓習慣了常用鍵盤快捷鍵的用戶要更改操作方式。這一改變需要的習慣時間要比信息欄、狀態欄的使用習慣要長不少。
▲ 常用鍵盤使用macOS粘貼的手勢
操作手勢的改變還只是其一,更需要用戶記憶的,還是一些截然不同的常用快捷鍵。
在Windows系統中,如果我們要返回上一級文件夾,只需要單擊退格鍵即可,但在macOS中,則變成了command加方括號鍵來控制前進后退。此外,還有刪除文件變成了command加退格鍵、打開文件變成了空格等等。
第三方應用如QQ、微信等聊天窗口的關閉,也無法直接通過esc鍵隱藏。
▲ macOS版微信隱藏界面的快捷鍵
其實對小黑來說,快捷鍵的變化還不是重點,畢竟只需要花費時間記憶,快捷鍵誰都可以輕松掌握。但快捷鍵設計邏輯的區別,則顯示了macOS與Windows之間的最大不同。
以切換窗口為例,在Windows系統中,不論是同一軟件還是不同軟件之間的切換,都可以通過ALT + TAB完成,但在macOS中,切換不同軟件可以通過類似的command + TAB鍵完成,但在同一個軟件中的不同窗口切換的快捷鍵則變成了command + `鍵。
而macOS中并沒有Windows系統里小黑用的最順手的“顯示桌面”按鈕,這也就讓我們在使用中需要更經常地使用到Dock和快捷鍵。
▲ Dock是macOS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那么,對小黑來說,macOS究竟好不好用呢?
答案當然是:好用。
特別是對于容易分心的小黑而言,macOS的通知和窗口最大化機制簡直就是沉浸式寫作的最好助手。大家應該都知道,不管是QQ還是微信,在收到信息的時候右下角的圖標都會不斷地閃爍,不斷誘惑小黑的點擊。但macOS的通知機制則不同,當微信收到消息時,頁面右上角會彈出短暫的消息提醒,并在微信圖標旁顯示消息數量。
這樣的通知方式就像一個忠實的仆人,他不會在你忙于工作的時候過度占用你的注意力,但在需要了解是否有通知的時候也能及時告知。
另外,macOS的最大化機制也能讓希望沉浸式工作的用戶心滿意足:在最大化窗口之后,頂部的狀態欄將會隱藏起來,諸如消息數量、時間等信息一概都看不到。如果再打開免打擾模式,就完全擺脫了消息編織的桎梏。
▲ macOS的控制欄與iOS幾乎一模一樣
此外,系統層面的深色模式、蘋果全家桶那無縫鏈接的快感,都讓MacBook取代了小黑的游戲本,成為主力電腦。
當然,上述體驗都是基于小黑曾長期使用power Mac和iMac處理圖像的經歷得出的,如果完全沒有接觸過macOS操作系統的用戶,在沒有“顯示桌面”功能、切換窗口邏輯“奇怪”,Dock又顯得有點復雜的情況下,估計會抓狂吧。
回到筆記本本身,它真的有那么強大嗎?
縱使網上的不少測評,都在不斷地告訴我們采用M1芯片的MacBook性能有多強,但它的表現究竟如何,還是需要參考不同使用場景下的體驗。
在此之前,網上的測評普遍對新款MacBook的續航能力贊不絕口,并稱它可以滿足用戶一整天的工作需要。不過,這些測試結果或許都是建立在使用MacBook本身的鍵盤和觸控板,或連接藍牙鼠標的情況下得出的。
▲ 以小黑的使用習慣,大約七個半小時后電量下降到24%
上圖是小黑從上午9點開始工作,一直使用到下午四點半,在中等使用強度下的剩余電量。
在小黑的工作中,通過拓展塢外接的有線鍵盤和鼠標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這就需要通過MacBook為鍵盤、鼠標供電,續航時間也就會有一定的縮水。
對使用無線鼠標或直接使用觸控板的用戶來說,或許新款MacBook Pro的續航確實能堅持一整天的工作,但相信也會有不少用戶和小黑一樣選擇繼續使用以前的鍵鼠,對這一部分人群來說,隨身攜帶充電器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另一塊網上測評贊不絕口的地方,在于新款MacBook Pro的強悍性能。確實,哪怕是用Pr這樣的“第三方”剪輯軟件渲染視頻,在新款MacBook Pro上渲染大的工程文件時,都可以獲得比英特爾版本MacBook Pro更快的速度。
▲ 不同平臺Adobe Au中頻譜即時渲染速度
但隨著持續使用,小黑愈發覺得,自己手中的MacBook Pro并沒有網上測評所說的那么強,就有點把諸葛亮吹噓成神仙的感覺。
在部分場景下,小黑能夠明顯感覺到卡頓,尤其是在從其他頁面切換回需要輸入文字的窗口時,輸入的第一個漢字可能會短暫卡頓一下。
▲ 切換窗口后輸入的漢字有時可以明顯感受到卡頓
另外在PS中第一次取消保存,也會需要一定的響應時間。
根據小黑的測試,這一情況主要發生在Safari、iMovie和第三方大型軟件中。
所以,如果要問小黑自己手上這臺MacBook Pro到底好不好用,小黑會說:好用。它的性能確實很強,特別是在進行視頻剪輯這樣對電腦性能有高需求的工作時,體驗非常不錯。但在另一些操作時,卻不像小黑想象中那么流暢。
▲ 常用的Pixea曾經出現過無法打開圖片的BUG
而在小伙伴們關注的另一個重點:兼容性上,小黑在使用中幾乎沒有遇到過問題。在Rosetta 2中運行的釘釘、Kindle等應用,都能很好地在M1芯片的MacBook Pro上運行。在小黑半個多月的使用中,只有常用的圖片預覽軟件Pixea曾經出現過無法打開圖片的BUG。
購買建議以及其他問題
說了那么多,那么我們又該如何挑選新款MacBook呢?
小黑覺得,如果只是日常使用Office套件,頂多加一個PS進行辦公的話,那還是買Windows比較好。
但如果要加一個輕度或中度視頻剪輯的話,低配版MacBook Air就是更好的選擇,價格與同等性能的Windows筆記本差不多的同時,還附贈了絕妙的觸控板和AirDrop體驗。
▲ 低配MacBook Air可以滿足絕大多數用戶的需求
少掉的一個圖形處理器核心對輕度視頻剪輯來說完全沒有影響,而8GB內存在小黑的日常工作中也完全夠用。
▲ 小黑隨手打開幾個軟件后的內存占用
不要看僅僅打開幾個軟件后內存占用就達到了近70%,這其實是因為蘋果獨特的內存管理機制導致的。
小黑隨手又打開了幾個大型軟件,可以看到內存占用依然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
在小黑的日常使用中,上兩張圖中顯示的軟件是基本都會同時打開的,有時甚至還會同時打開Pr剪一些視頻,但從來沒有發生過內存不足的情況。
至于MacBook Air沒有風扇的問題,那就根本就不是問題,因為小黑剪了半天視頻之后,發現自己的MacBook Pro在沒有打開風扇的情況下,發熱居然還沒有拓展塢大。
至于真正“Pro”的用戶,還不如直接上16GB內存的MacBook Pro,因為多出來的8GB內存真的可以大幅提升工作強度的上限。
▲ 8GB內存MacBook Pro的唯一優勢就是有現貨
綜上所述,小黑并不建議大家購買8GB內存版本的M1芯片MacBook Pro,這其實是一款高不成低不就的產品。
說到這里,小黑想到了關于16英寸M1芯片MacBook Pro的一些新爆料,它們都提到了這款新機器將會擁有更多的接口滿足各種用戶的需求,照這樣看來,再“Pro”一點的用戶,干脆就等年中的升級版Mac電腦吧,畢竟13英寸的小屏幕看起來累人不說,還得多掏一次腰包買個拓展塢,挺不劃算的。
▲ 小黑最后選擇了貝爾金的拓展塢
關于拓展塢,小黑還要插一句:原先小黑選擇的是綠聯的拓展塢,日常使用體驗其實挺良好的,但偶然中看到了關于“綠聯拓展塢可能燒主板”的消息后,還是乖乖換成了貝爾金的——原因無他,為了省幾百塊錢燒了上萬的電腦,一點都劃不來。
▲ 貝爾金的產品在蘋果官網也有銷售
在大家決定是否要下單之前,小黑還要提醒大家一個關于MacBook的小問題:屏幕清潔。
MacBook的屏幕清潔問題并不是現在才有的,至少在2015年開始,就有很多用戶開始抱怨在清潔MacBook的屏幕之后,電腦屏幕上的防眩光鍍膜就會開始脫落。
▲ 網友鍍膜脫落后的慘狀
甚至有網友還特意開設了一個網站,來收集鍍膜脫落的MacBook的慘狀。這也直接導致了蘋果推出了針對2015到2017年的MacBook機型4年免費更換屏幕的政策。
但電腦屏幕肯定是會越用越臟的,那我們還要不要清理了呢?答案是,當然要。
如果要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學習網上大佬用酒精將這層鍍膜干脆全部擦掉,當然后果就是強光環境下顯示效果會受到影響。
▲ 貼吧大佬用米醋完全擦除鍍膜
更穩妥的方式則是在屏幕弄臟后前往Apple Store,讓店員為你免費清潔。鑒于大家應該不至于隔三差五往電腦屏幕上灑些咖啡之類的東西,因此這種操作頻率還是可以在接受范圍內的。
總的來說,小黑使用8GB版M1芯片MacBook Pro半個月下來的感受還是相當不錯的,但同時,它還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小問題。
其實,Macbook作為第一款采用M系列芯片的電腦,性能超越同等級的Windows筆記本非常正常,但或許是網上測評讓小黑期待過高,它的一些小問題也讓小黑產生過一些困擾。
因此,我們不用在意網絡測評對MacBook性能大肆表揚,在購買前還是要對實際性能和自己的需求做客觀評價,這樣,才不至于讓自己變成“電子產品的奴隸”。
圖源:系統截圖、原創圖片、蘋果官網、網絡
蘋果發布了采用 Apple Silicon 的首批 Mac 硬件之后,許多潛在消費者對 M1 芯片平臺是否支持 macOS / Windows 雙啟動(BootCamp)充滿了好奇。好消息是,在近日接受的密集采訪中,蘋果軟件工程主管 Craig Federighi、硬件技術負責人 Johny Srouji、以及市場營銷副總裁 Greg Joswiak,還是給我們留下了一絲希望。
Ars Technica援引 Craig Federighi 的話稱:
目前 M1 Mac 設備暫時沒有像 Intel Mac 那樣具有支持 Windows雙啟動的 BootCamp 功能,但大家期待的這項功能,其實完全取決于微軟。
我們擁有運行 Windows on ARM 版本所需的核心技術,而 Windows 當然也支持 x86 應用程序的模擬運行。
至于是否許可給 M1 Mac 用戶,決定權留在微軟自己手上。
除了在 M1 Mac 上原生運行 Windows on ARM,Craig Federighi 還展望了通過云端技術來調用 Windows 。
以及強調基于 CrossOver 技術(借助 Rosetta 2 轉譯),在 M1 Mac 上運行 x86 Windows 應用程序的可行性。
最后,Federighi、Joswiak 和 Srouji 還探討了 Apple Silicon 芯片的研發過程,并且深入解析了硬件性能設計、統一內存體系結構、運行 iOS 應用程序等細節。
感興趣的朋友,可移步至 Ars Technica 觀看采訪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