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媽的NR200和NR200P其實從上市之前就關注到現在,實際發布之后也確實沒讓我失望,雖然選了比較保守的兼容性方案,但帶來超出想象多種玩法,特別是讓我意外的價格,果不其然,馬上就成為了今年的ITX熱門型號。之前因為檔期問題拖到現在,這次剛好分別要幫兩個網友各裝一臺不同顏色的NR200P,也就剛好針對這個箱體做個作業分享。


    配置選擇:ZEN3+RDNA2+ITX的組合

    酷媽NR200NR200P作為一款ITX箱體,選了類似NCASE M1這種兼容性較好的方案,所以配件可選范圍就大了許多,CPU部分無論你的銳龍3到銳龍9,顯卡無論是甜品還是高端,風冷抑或水冷,這臺箱子都可以搞定,加上本身偏甜品級的定價,也不容易成為整機成本的負擔,基本預算5K價位起到無上限,這個箱子都可以考慮。

    大概也是如此,白色這臺NR200P的機主除了看中ITX的體積大小以外,就只是鎖定了NR200P白色版的外觀,對配置及應用場景倒是沒特別個性化的需求,整機預算在10-15K之間,剛好趕上了Zen3及RDNA2的發布,所以最后選了3A套裝。配置如下:

    CPU:銳龍5 5600XT

    主板:微星B550I GAMING EDGE WIFI

    內存:金士頓掠食者DDR4 4000 x2

    SSD:金士頓KC2500 1T

    顯卡:XFX RX 6800XT 海外版

    機箱:酷冷至尊NR200P

    電源:酷冷至尊SFX V850 GOLD

    散熱:雅浚ProArtist Gratify5 G5

    風扇:利民thermalright TL-C12015B

    利民thermalright TL-9015

    說明:CPU部分其實原定是選銳龍9 5950XT,但買不到,可以買到的要加價(不建議),反正最近機主就玩游戲,所以就先用銳龍5,之后等銳龍9便宜了再換,這也是為什么這套機子選了一顆850W的電源,因為機主未來想要留較大的升級空間,包含CPU、GPU都肯定會升級。


    散熱器選擇風冷方案,主要考慮就是機子沒有超頻需求(只開PBO+內存預設),所以選擇風冷方案無疑性價比會更高,多余的預算可以留著以后砸其它配件。

    XFX RX 6800XT 海外版:就在25號,非公版RX6800系列顯卡也開售了,各家都有不一樣的設定方案,而XFX這邊主打的就“超大杯”的設定了,主要區別就是針對供電做了加強,切換超頻BIOS之后,功耗也可以突破公版300W的上限。


    性價比版本

    如果不求最新,只求實用性價比,那么下面這套可能會更適合你,而且依舊保留不錯的升級空間,畢竟這個是AMD平臺的強項,未來哪怕要升級ZEN3也是沒有問題,當然記得電源給自己預留空間。如果是生產力用戶,選擇對應的CPU替換即可,顯卡的話建議根據自己需求選擇了。

    CPU:銳龍5 3600

    主板:微星B450I

    GAMINGPLUS MAX WIFI

    內存:金士頓駭客神條 DDR4 3600 8G x2

    SSD:金士頓a2000 1T

    顯卡:自選

    機箱:酷冷至尊NR200

    電源:酷冷至尊SFX V550 GOLD或其它SFX-L電源

    散熱:雅浚ProArtist Gratify5 G3

    風扇:利民thermalright TL-C12015B

    利民thermalright TL-9015

    價格:4400左右(不含顯卡)

    微星B450I GAMING PLUS MAX:之前一段時間AMD陣營的ITX方案是有點尷尬的,就是沒有一個實際對標B460,然后定價千元以內的主板芯片,畢竟當時大家以為隨著B550發布,后續B450會陸續退市,而且有一段時間也確實不少B450I都開始陸續停售,比如經典的微星B450I。但實際后來微星針對這塊B450I也更新了一個"MAX"升級版,也就是BIOS容量翻倍到32MB,雖然其它規格依舊沒變,但官方售價實際做到了800以內(退市前其實基本是900左右),供電規格在現在已經算不錯,而且還有AMD很良心的升級空間,所以如果你在意性價比微星B450I GAMINGPLUS MAX依舊是值得考慮的,當然要注意目前支持Zen3的BIOS還沒出來,所以考慮搭配Zen3的用戶要稍等下。


    酷冷至尊NR200要怎么裝?

    對某些偏執的ITX發燒友來說,酷媽NR200的大小就是原罪(達到18L),但換來的裝機難度對大部分用戶來說真的非常友好。除了玩出花的安裝模式,甚至可以“破解”性的支持ATX電源及部分MATX主板,NR200在實際作業中都可以實現你的某些裝機想法而不挑剔。

    就499起步的定價來說,這款箱體的外觀設計性,實際用料做工及細節,以個人經驗來說控制得算真的很不錯的。雖然比不工作室訂制高端箱體的用料,但品牌箱體的總體品控及公差控制都會比較好,而且這箱體的前面板做得一點都不廉價,這個如果你看過實物就知道。整體外觀質感,看我圖片就知道了。

    當然這個箱體也不是沒有遺憾,相比體積來說,個人覺得設計部分的小缺點就是頂蓋風扇固定方式,它采用了特殊的固定方式,對12025厚度的風扇支持較好,如果你是非常規風扇,比如12015可能就要用一些非常規安裝方式,比如扎帶,或者說要動手拆開金屬網才能安裝。另外不支持前置Type-C也是個遺憾,其實官方可以考慮N200P版支持來形成跟普通版更明顯的區分。

    個人綜合評價,N200普通版性價比真的非常高,是最值得考慮的ITX箱體之一。

    體積:約18L

    安裝難度:低

    性價比:中高(只要求ITX主板、SFX或SFX-L電源)

    散熱效果(上限):中高 (對分體水冷支持良好)

    適合場景:需要獨顯的各類用戶

    缺點:上蓋風扇安裝兼容性一般,NR200P無前置Type-C

    建議:其實酷冷至尊應該考慮上蓋配置或者支持的風扇標準為12015厚度的風扇,而不是12025風扇,否則中高端風冷會跟頂部風扇打架。另外NR200P要是支持前置Typc-C的話,這樣跟普通版區隔會更加明顯。


    NR200系列整機的幾乎免螺絲拆卸真的很方便,主板背面的開孔也很方便未來加裝SSD,而且很難得的擁有完整的防塵設計,這是工作室訂制箱體比較難配置的。


    散熱方案的選擇:是我個人的話會選擇極端方案,要么風冷,要么分體水冷,前者性價比,后者是NR200的散熱上限跟空間優勢。如果因為設計方案選擇一體水冷的話,能280就280吧,畢竟這也是它的優勢。選風冷方案的話,還要注意散熱器的高度跟寬度。

    機箱風扇的選擇:其實這個箱子最適合搭配的風扇是12015厚度的風扇,甚至大部分ITX箱體都是這樣。首先頂部的兩個風扇位置,如果你裝12025厚度的,是有可能影響CPU散熱器的選擇及安裝,而12015就沒這個問題;至于底部顯卡區域的兩個風扇位置,考慮到跟顯卡的間隙空間,其實最好也是12015,這樣間隙較大才會有效進風,否則進風增益反倒不明顯。如果你是風冷方案的話,尾巴的那個9cm風扇位置是肯定要裝,至于9015還是標準9025厚度關系倒不大。


    要不要定制線?如果你是考慮色彩搭配,或者質感需求的話是可以考慮,要不是沒什么必要,我這邊搭配的是酷冷至尊SFXV850 GOLD的自帶線,線材長度對付這臺機子幾乎剛好完美,正面背面都可以實現完美理線效果。而且雖然是ITX箱體,但這箱子依舊保留了很多理線設計,加上不少縫隙剛好藏線,所以理線難度好于市面大部分ITX箱體。


    NR200前面的顯卡位置開孔讓這種達到限長的卡安裝便利好了許多,安裝的時候可以直接從這個口放進去安裝。


    選NR200還是NR200P?這個問題要考慮不單單只有價格,其實還挺復雜的。NR200P通過配件來做定位區分其實有點尷尬,比如你顯卡垂直安裝+玻璃側透,那么顯卡的散熱效果可能比不上常規安裝方式,特別是你還選了一張2.5插槽的卡,如果你折騰過A4 ITX就懂我的意思,因為顯卡跟側透玻璃之間縫隙太小(透風側板沒這個問題),所以想要豎裝顯卡的話對應的顯卡還要選好,不要厚度太厚。而NR200如果你是裝風冷,想要SHOW內部的話,抱歉你沒有透明側板。所以最好的結果就是可以配件自選,讓用戶根據自己的配置需求加購選配,而不是用來區分普通版還是“P”版,當然你也可以選NR200P,然后多余的配件小黃魚轉手。所以我最后的建議就是,你先確認你的裝機方案跟想要實現的視覺效果,然后最后考慮看要哪個版本。

    電源選擇:能全模塊SFX自然最好,其次SFX-L,如果要魔改上ATX,那么至少要注意選個短長度(比如14cm)的。我這邊電源自然搭配選了全家桶,也就是酷冷至尊SFX V850 GOLD,也是目前為數不多可以做到850W的SFX電源,所以搞定CPUGPU雙頂配也沒有問題。電源本身采用全日系電容加十年保修,此外還保留了低負載停轉的設定來保證使用過程的靜謐。


    非公版RX 6800XT來了

    這張34cm長的非公版RX 6800XT差點就要裝不進去了。


    就在18號公版Radeon RX6800系列顯卡發布之后,隔了一周,非公版Radeon RX6800系列顯卡也到來了,這次裝機的這張就是來自訊景XFX的RX 6800XT 海外版。

    主張卡主打主打超大杯設定,就是把RX6800XT活生生做成RX6900XT的樣子,所以實物卡的尺寸也非??鋸?,長度達到了34cm(340 x 139 x 57mm),厚度基本接近3插槽,而NR200官方標稱顯卡支持長度最高就到33cm,還好這個數據沒算前面板空隙,所以實際是可以裝進去的。

    這整張卡的供電達到了19相供電(核心+顯存)。一如既往支持雙BIOS功能,其中超頻版BIOS是可以超過了官方300W的功耗上限,默認版BIOS則跟公版一樣。


    整體風道設計類似安培公版的尾部貫穿風道來增加散熱效能。散熱器中間部分也有配置PCB金屬骨架來加強穩定性,其實我倒好奇XFX沒有拿這個大做文章,因為如果是老玩家就知道,這種金屬骨架是XFX最早跟最經典的顯卡加強設計。

    風扇部分采用了10x2+9cm的三風扇加超大規格散熱器組合設定,而且超級安靜,因為官方的目前的風扇方案最高轉速僅為1200轉左右,而且日?;具_不到(因為沒到溫度),基本都在1000轉左右,所以哪怕游戲情況下顯卡動靜并不大,安靜到甚至我感覺官方定速太低了。


    默認設置情況下,這張卡散熱表現跟公版差不多,滿載都是76℃左右,當然因為風扇轉速比較低會安靜不少(1100轉),但你手動拉滿轉速(1800轉),滿足溫度會降到60℃左右,也就是這卡給自己的散熱保留了非常大的空間。你不折騰的話,這張卡非常安靜的游戲卡,你要折騰的話,那么它對應的也給你留了更高的散熱上限。


    HDMI2.1跟Type-C口設定依舊跟隨公版保留,擋風板出風口也有保留。


    普通用戶如何解鎖XFX RX 6800XT 海外版最佳性能?

    首先關機狀態下把顯卡電源插座旁邊的BIOS開關切換到左邊“超頻”版,進入系統,在顯卡的驅動菜單里面,找到“性能”,進入調整把調整預設調整為“狂怒”也就是RX6800XT支持的Rage mode 狂暴模式。基本這樣動下小手就可以獲得這張卡的最佳性能釋放。

    當然如果你還不滿意的話,就要手動超頻了,無論是驅動界面里面解鎖功耗上限,更甚手動超頻,這張卡都還可以獲得更狂暴的性能表現。


    下面性能測試部分我設置方案就是“切換超頻BIOS”+Ragemode 狂暴模式。沒測默認是因為公版已經測試過,重復一樣的數據沒意義。

    搭配的平臺自然“3A組合”,R5 5600X+微星B550I。

    測試顯示器是Dell的S3221QS,31.5英寸,然后4K分辨率,3,000:1的原生對比度,最高亮度為 300 nit,覆蓋了 99% 的 sRGB 和 90% 的 DCI-P3色域,1800R曲率,也支持AMD的Free Sync防撕裂技術,剛好搭配RX6800XT測試。整機采用三面窄邊框設定,加上Dell最新的“阡陌”設計,外觀效果不錯。另外Dell家的3年上門服務還是挺方便的,特別是最后一年如果你機子真有問題的時候(到時候你就懂了)。


    首先的3DMARK基礎測試成績,這邊對比了R7 5800X+RX6800XT公版,RX 6800公版及RTX3080三張卡的組合測試結果。


    實際游戲測試對比,全部都是4K分辨率下測試,RTX3080因為之前沒測試所以就沒補充對比。因為受益更高的頻率,可以看出XFX RX6800XT海外版,在理論測試部分的優勢也延續到了實際游戲里面。


    4K分辨率下實際游戲的測試畫面,RX6800系列基本都可以最高畫質搞定4K分辨率。


    競技類網游主要測試了絕地求生大逃殺跟守望先鋒,都是測試4K最高畫質。前者接近90幀,后者也達到了156幀,跟之前公版測試結果基本是統一范圍,不過因為測試時間地圖不同,所以數據就不做對比了。


    熱門游戲CPU R5 5600X測試

    前面說了因為目前R9 5950X還不好買,所以這臺機子先買了R55600X先用。剛好我之前也測試了R7 5800X跟R9 5900X,所以也剛好刷新補充下對比數據。特別對于游戲用戶的話,單CCX R5 5600X跟R7 5800X這兩顆U可能會更加適用,當然也有一些實際適用的經驗供參考。

    要不要超頻?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日常適用開個PBO,然后注意下搭配的內存頻率就夠了。我手上這顆R5 5600X體制算一般吧,1.25V能穩定4.6G,4.7G則電壓太高溫度不好看。我也看了下用開啟微星B550I GAMING EDGE WIFI的PBO之后,對比超頻4.6G,有差距,但其實并不大,加上7nm CPU的積熱問題,其實不是簡單的提高散熱規格就可以解決的??偟膩碚f,如果要折騰超頻,成本增加不少,但增益不大,與其這樣不如省心點。

    微星B550I GAMING EDGE WIFI:對比上一代,其實這塊主板變得更加實用化,除了供電依舊不錯以外,改為一體IO擋板,支持前置Type-C,雙M.2SSD插槽,支持5VRGB,WIFI6跟2.5G網絡一應俱全。這些對于高度集成的ITX主板來說其實都挺重要的。還有微星的FLASH BIOS BUTTON功能,另外就是常規設置下的性能釋放也非常穩定,這些對你裝機使用都挺方便。


    金士頓KC2500 1T:KC2500定位是高速的PCIe3.0 SSD,采用慧榮定位高性能級的SM2262EN主控,實現了PCIe 3.0 x4通道與支持NVMe 1.3協議,最高支持8個閃存通道。閃存部分搭配了8顆金士頓封裝的96層3D TLC顆粒,Cache容量在150GB左右,實際持續寫入到600GB之后才會掉到TLC顆粒的原本速度,但也達到了600MB/s。實際測試緩內速度表現是很不錯的,哪怕超過150GB到600GB之間,速度也可以很平穩達到1000MB/s以上。

    金士頓掠食者DDR4 4000 x2:金士頓家的性價比高頻條,依托ZEN3估計又要熱賣一段時間了。


    KC2500 1T的性能表現


    實際測試成績供參考,放上了R7 5800X、R9 5900X和i9 10900K的測試對比方便參照。因為規格6c12t,跟其它幾顆U在規格上差別較大,所以在多線程測試項目里面可能有些差距,但單線程測試項目依舊保持ZEN3的優勢了。對比直接競品i7 10700,其實多線程項目里面差距也不會特別大,但單線程成績會超過挺明顯。


    V-RAY Benchmark和blender benchmark測試結果,對比8c16t的i7 10700差距并不大,這兩個測試項目對核心數都是非常敏感的。


    R5 5600X:受益ZEN3超強的單核性能,加上單CCX,所以R5 5600X跟R7 5800X都格外受游戲用戶的關注,我自己最近就買了三顆裝機。默認頻率部分跟R7 5800X雖有差距,但實際這個差距并不大,而且你也可以手動超頻來解決。如果常規使用的話散熱壓力也比較小,對搭配的主板要求也不高,想要嘗鮮ZEN3游戲性能的用戶確實可以考慮,畢竟也是目前最便宜的ZEN3處理器,且差價不少。


    實際散熱效果

    之前安培發布的時候就有用戶詢問及擔心,這類采用尾部貫穿風道的顯卡,對ITX整體散熱會有怎樣的影響,是否會影響使用,這次剛好針對性的測試下。

    顯卡部分:相較而言,NR200這類可以支持顯卡直插的ITX箱體基本是不受影響的,畢竟這類箱體原本的風道顯卡會影響CPU。NR200這邊電源部分還支持兩種安裝位置,我這邊依舊用了默認的安裝位置,主要也是為了避免電源擋住顯卡底部的尾部貫穿風道出風。實際測試結果來看,哪怕裝箱情況下,NR200如果采用顯卡直插的安裝方式,顯卡升溫并不明顯,也就是顯卡區域散熱效率較好,基本不用擔心你的顯卡是哪種散熱設計的。

    機箱哪些位置最好安裝風扇?官方建議就是最好的示意。頂部及尾部的風扇位置其實都最好安裝,這個對解決機箱內部因為顯卡導致的積熱問題會很明顯。而底部風扇則不一定,這個主要看顯卡具體的尺寸規格,比如我安裝的XFX 6800XT長度34CM,厚度2.9個插槽,哪怕安裝12015風扇,也是滿滿當當的擋住,所以底部風扇對整機的散熱效果增益并不明顯,只有在高負載情況下可能可以降低2攝氏度左右。當然這并不是說底部風扇沒用,如果你顯卡是2插槽厚度然后長度等于或者小于30cm,風扇跟顯卡之間會有間隙的話,這樣反倒風扇對整機散熱會有比較明顯的增益。而對于風扇的選擇,個人建議底部跟頂部的風扇最好都選擇12015規格的,這樣會留更多的間隙空間,避免兼容問題。


    我這邊也針對性的做了一個非常詳細的測試,測試配件就是上面那些,散熱部分主要CPU散熱器是雅浚ProArtist Gratify5 G5,機箱風扇是利民thermalrightTL-C12015B跟利民thermalright TL-9015。一開始我是底部裝了兩枚風扇,但效果不明顯,所以最后調整為底部不裝,然后頂部裝兩枚風扇,尾部一枚9015風扇出風,就是整機全負風壓。

    CPU部分設置:1.2V電壓,全默認;顯卡部分設置:全默認。

    CPU單烤情況下壓力是非常小的,大概就70℃。不過CPU上方的風扇對結果影響還挺明顯,有2℃的影響,所以盡量要裝。

    GPU單烤情況下壓力也是很小,大概就是78℃,裸機情況下其實也要76℃,這個主要還是官方轉速較低否則溫度是很容易壓制在70℃,當然其實官方這個定速策略對普通人來說是很友好,這樣也省得你自己調節優化就足夠安靜。

    雙烤情況(機箱風扇聯動CPU):這種是比較常見的設置方案,就是機箱風扇聯動CPU負載,溫度升高,機箱風扇轉速隨之也提高。這種時候CPU溫度會提到到78℃,受顯卡影響明顯,不過GPU溫度反倒降為75℃,也就是GPU反倒受益于機箱風扇轉速的提升對機箱內部積熱的及時改善。這樣的升溫結果其實跟常規塔式箱體基本類似,升溫結果也是可以接受的,算不錯了。

    雙烤情況(機箱風扇定速1000轉以內):這樣的設置方案就是追求安靜了,整機包含顯卡風扇在內都在1000轉左右,其實是很安靜的。測試結果是CPU溫度會升高到90℃,顯卡溫度達到78℃,這個主要還是因為內部積熱無法快速排出導致。但要注意就是這個溫度表現其實依舊屬于安全溫度范圍,只要你不糾結于數字,對你來說換來的只有安靜,而且我這邊測試的場景是比較極端的,相信日常使用大家很難遇到這樣的極端雙烤情況下。

    綜上NR200如果你選擇風冷裝機方案,除了花更少錢以外,其實溫度表現也很不錯,要知道我這邊裝機是側透玻璃,如果是鏤空側板效果應該還會更好。風道設計主要要注意機箱內部的出風效率。


    雅浚ProArtist Gratify5 G5:選這顆散熱器也并不是隨便挑選的,主要還是在可兼容的情況下選一顆散熱能力最強的。雅浚G5高度僅為153mm,剛好符合NR200系列機箱的限高(155mm),6熱管設定,本身的散熱能力也不錯可以壓制到R7或者i9級別的U(非超頻),其實我估計R9 5900X估計也沒問題,畢竟雙CCX其實溫度反倒更低。標配兩枚ARGB風扇,除了有做動平衡校正以外,負載出風的那顆風扇其實是反轉設計,也就跟前面的一樣扇葉在外,支架在內,視覺效果更好,當然這個也讓你安裝的時候要反常規注意下風扇的出風設計,避免裝反就悲劇了。


    利民thermalright TL-C12015B跟利民thermalrightTL-9015:最近裝ITX我基本都選擇這類比較薄的扇體,畢竟對于ITX機箱扇來說一個看風量,一個看裝得下,風壓反倒沒那么重要,對于ITX那么小小的空間來說,有時候那點縫隙反倒成為影響的關鍵。


    搭配機箱購入全家桶外設套餐:MK730鍵盤+MP750-xl鼠標墊+MM711鼠標

    MK730鍵盤,幾乎無邊框緊湊TKL設計,實際大小已經非常接近60%鍵盤,搭配的手托也非常細膩。

    MM711鼠標,這個鼠標我自己也在用,印象最深是在大媽的吐槽,但實際這種洞洞鼠用過就知道非常爽的,就是期待官方出無線版。

    MP750-xl鼠標墊,夠大+RGB封邊設計,晚上確實視覺效果不錯。表面屬于細面類型。


    OK這次作業就到這邊,大家對NR200如果有什么疑問,或者想要補充了解的地方可以留言,后面爭取拍個視頻版本的時候補充下。

    者:cailiang99a

    雖然天天上張大媽,但算算也好久沒發文了,一直默默地潛水簽到。懶癌晚期,配了個電腦想發帖也拖了好久,今天看到設計師的配置單被大家噴出了翔不知道為什么也想來挑戰下不過配電腦嘛,圖就少拍些了,也沒用單反,畢竟包裝盒啊過程啥的并沒有太大意思,主要是買買買的過程很有樂趣,另外是可以和大家交流下硬件的使用心得

    話說這是一個顯示器引發的裝機故事。那天正常刷zdm看到了戴爾U2515h顯示屏,大家各種好評,想到如今手機2k都是主流了,看著眼前的華碩VS239(23寸 1080p)突然間就不太順眼了手一滑就下了單,想如果有人來解毒再取消也不遲,然而并沒有,于是鄙人就順理成章地用上了25寸 2k顯示器。

    Tips:鄙人之前電腦配的其實是27寸的AOC顯示器,后來發現桌子不夠深加上那破顯示器高度不可調,用起來極為不舒服,于是出掉了換的23寸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顯示器不是越大越好,要結合使用條件,而且27寸配1080p真的已經是大果粒了,加上AOC的顯示效果本身不自然,用起來相當不爽

    戴爾(DELL) U2515H 25英寸2K超高清旋轉升降專業級IPS屏顯示器...

    顯示器到手后十分滿意,首先是顯示效果徹底征服了我,25寸2k真的是恰到好處,顯示效果極為細膩,這樣大小的屏幕也不用放很遠不需要很深的桌子,同時戴爾的底座設計很精妙,高度可調,上下左右傾斜角度可調,甚至還可以豎過來用,而且支撐柱上開了個洞可以穿線,此外還集成usb 3.0 hub口(其中一個可不開電腦也可以充電),hdmi,mini dp 和dp接口齊全,反正這顯示器真是完美了,值友的眼睛果然是雪亮的,幸虧搶得快。另外漏光情況也在接受范圍內,而且個人感覺這個所謂漏光可能是IPS的正?,F象(在不同角度看的時候漏光情況不同,也就是說可能并不是亮度不均勻的問題),亮屏的時候完全無感,很多人為了這點完全不影響使用的甚至稱不上瑕疵的瑕疵退換貨真的是吹毛求疵。(原諒我先上個整體圖)

    用著用著發現Dell的顏值實在是太高太贊了,現代簡約的感覺讓我突然覺得我需要一個同樣摩登的機箱來配才行,心里就這樣悄悄地種上了一株裝機草。再加上那幾天突然發現殺手6即將發布,然后張大媽又各種推顯卡、電源啥的,感覺這就像是一個上天的啟示,是的,我用了幾年的舊電腦該換了(中間加過usb 3.0 pci卡和240g的ssd,換過機箱)。雖然獨居上班狗其實沒什么時間也沒什么心力玩游戲,但是玩不玩是一回事,關鍵想玩的時候要玩的起來么,再說為了更流暢地刷張大媽也是值得的。

    然后鄙人就開始了裝機之旅。第一個要挑的是什么?處理器?顯卡?NoNoNo,第一個要挑的當然是機箱(你們難道以為我會說主板嗎)。

    是的,對鄙人來說,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挑一個有big的機箱來配dell的摩登顯示器??!

    然后看了無數機箱,基本上把京東在售都看過一遍了,然而外表上能征服我的大機箱根本沒有幾個,要么貴的離譜,要么就是四周都是洞洞防塵效果很差。

    恩杰(NZXT)P410 小幻影 游戲電腦主機箱 白色 (支持240水冷與長顯卡/側透...

    機箱的話個人對恩杰(NZXT)很有好感,因為朋友用的幻影系列都美觀且靜音防塵(這兩點個人以為很重要,不過靜音的話除了機箱自帶風扇自己配的也得靜音才好,不然開機就嗡嗡嗡的實在不爽)。之前用過酷冷至尊(型號忘記了,下面放一款個人感覺外觀還不錯的),不過這個牌子的機箱顏值雖高,但是洞洞流四處漏風,防塵就更別想了。

    酷冷至尊(CoolerMaster)裝甲兵 側透游戲機箱(USB3.0*2/前置20cm紅光風...

    后來換過Tt的s31用下來還不錯,做工還算扎實,價格實惠還帶usb 3.0和硬盤插槽(雖然幾乎沒用過)。

    Tt(Thermaltake) Urban S31 開窗版 機箱 (標配雙12cm風扇/鋁制面板/USB...

    常年混卡吧的朋友推薦我NZXT 的H440,說是卡巴標配。個人感覺也相當不錯,但是總感覺跟我之前的機箱有點神似沒有亮點沒有突破,關鍵是配不上dell的顯示器,感覺買回來會心有不甘,所以遲遲定不下來。反正很多配件都要等特價也不著急也就先沒有定下來。

    恩杰(NZXT)H440 黑色 游戲電腦靜音機箱(鋼化面板/水冷支持/電源倉/側透...

    一個機箱也能選這么久,果然是天秤座。不過沒辦法,感覺機箱真的是最重要的部分。然后看到了NZXT的這款小機箱,咦,感覺也挺摩登的嘛,不過看人家曬圖發現這機箱也并不小,而且價格略坑。不過從這個機箱鄙人受到了啟示,那就是:我想要買的原來是小機箱!想想吧,迷你炫酷且性能強勁,這才是我要的電腦嘛!

    恩杰(NZXT)MANTA 白色 游戲電腦主機ITX小機箱 (曲面鋼化/支持280水冷及...

    之后又開始了小機箱挑選之路。酷冷至尊有很多看起來不錯的,不過依舊是洞洞流,而且看人家曬圖感覺放桌子上并不好看,最終決定要上賊船。這機箱感覺足夠摩登了,而且還配把手,感覺很方便,如果想搬位置接投影儀玩游戲的話會很方便(然而只會想想,之前玩過賽車還挺爽,然而鄙人一般都是玩fps,用投影儀并不痛快)

    海盜船(CORSAIR)Graphite系列 380T 迷你ITX游戲機箱 黑色 (窗式面板/便...

    然而,畢竟混慣了張大媽,這價格買個盒子,不特價根本下不去手啊,看了下某寶也并不便宜。所以一直耗著,把其他配件都下單了,機箱遲遲沒買,不過買配件的時候都是依照這個機箱的規格來配的,尤其是顯卡和電源的體積限制。不過最終鄙人沒有等到這個箱子特價,覺得并不太值,還是換了Air 240,相比之下實惠一點。到手后還是很滿意的,因為這個實物其實要比圖片好看,而且放置角度可以調整。

    海盜船(CORSAIR) Carbide系列 Air 240 立方形迷你ITX游戲機箱 黑色(雙倉...

    然后主板還是很好挑的感覺,新平臺嘛不至于x99,z170足夠了。一開始打算買大機器的時候看中的下面這款。

    華擎(ASRock)Z170 Gaming K6主板( Intel Z170/LGA 1151 )...

    主板嘛,沒啥特別要求,該有的接口都有,做工扎實外表炫酷就行了(如果不側透當我沒說)。品牌也不是很在意其實,找塊張大媽推送值友們都認可的準沒錯,價格合適的買了用著都爽。鄙人決定換itx選的還是華碩的。

    華碩(ASUS)Z170I PRO GAMING 主板 (Intel Z170/LGA 1151)...

    個人感覺這塊主板性價比還是很高的,要我說為什么,我也說不出所以然,因為并不是很懂,看起來反正很專業。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主板也別太省錢,首先得能用上DDR4吧,支持頻率也不能太低吧(別買了高頻率內存發現主板不支持),最好帶Wifi和藍牙吧,千兆網卡和usb3.1得有吧。反正這板子還是相當完美的,還有M.2接口在背面。不過個人感覺目前的M.2接口的ssd價格偏高,到時肯定要大跳水。目前就用普通ssd比較科學,到時白菜價再補上一塊就好。

    主板選定了購買渠道還是選了半天,京東米有優惠,淘寶也不便宜,最后是英國亞馬遜直郵的,雖然說沒有保修不過鄙人感覺這東西一般真壞不了,要是真到手就是壞的算我人品爆發。(。。。一只海淘狗的心態。。。)不過其實也沒便宜多少,直郵到手是1120.(當時沒有想到招商銀行5%返現,不然還能便宜些)反正我裝機也不急,一個個配件等特價(其實挑挑選選也就用了半個月主板正好郵到),先舊電腦用著。內存條則是張大媽推的中國亞馬遜全球購,當時覺得已經很劃算了,海盜船8g*2 ddr4 3000Mhz,結果沒想到半個月后降價到500以內免了關稅相當于降了100塊。不過我買的價格比國內也不算虧。

    主板,內存選起來還是挺輕松的,然而顯卡這個重頭戲還是糾結了一下。預算的話三千以內吧,感覺太貴了貶值也快何況沒必要。太便宜了拖不起來2k顯示屏,怕到時玩游戲不爽。感覺970性價比還是相當可以的,但是朋友強力推薦我2k分辨率的話上R9 390 8g顯存版本,畢竟分辨率高了爆顯存。就這樣入了A卡的坑。決定了A卡挑品牌,藍寶石自然是不二之選,然而京東米有貨優惠也談不上了。關鍵是之前選定的機箱380t顯卡限長290mm,而藍寶石是三風扇的超長了放不下。最終決定上XFX了,想來也差不到哪里,再加上京東上正好上一鍵開核版,會員特價2599外加優惠券,最后湊單硬盤和風扇滿3000用京券和白條一共減了250感覺性價比還可以。(后來又參加了紅色小隊曬單還能返現)

    訊景(XFX)R9 390 8G 黑狼 一鍵開核 1015-1060/6000MHz 512bit GDDR5 顯...

    這個機箱里最丑的大概就是這塊顯卡了,無論是包裝還是顯卡本體都完全談不上顏值。那包裝盒簡直詭異,造型奇葩浪費空間,而表面的圖案更是令人無力吐槽。另外說下這顯卡是8pin+6pin的電源接口,不過顯卡附送轉接線一般沒啥問題。

    SSD是肯定要配的

    也是張大媽推送的饑餓鯊,240g的,開啟ACHI和4k對齊后性能相當不錯。用完白條后415感覺還是相當實惠的。

    處理器、水冷

    倒是沒怎么花心思,i7 6700k唄,淘寶隨便找家價格合適的就買了。倒是水冷考慮了很久。因為小機箱的緣故風冷很多放不下, 而本身小主板就比較擁擠,大的風冷還可能和內存條沖突(而且華碩的主板據說對很多雜牌的風冷支持還不友好無法固定),所以還是決定上水冷。水冷的話一開始同樣考慮酷冷至尊、海盜船。

    酷冷至尊(CoolerMaster)海神120V CPU水冷散熱器(多平臺/一體水冷/靜...美商海盜船( Corsair)Hydro系列 H100i GTX 240mm 高性能 水冷...

    據說6700k不是很熱,感覺海盜船這么貴沒必要,酷冷至尊嘛評價也一般,而且對于單風扇的其實不是很動心。那天也不知道哪里看到的九州風神,一下子被那外觀征服了,制冷性能什么都不考慮了。至少里面水冷液都比較多可以多吸收點熱。另外到手之后發現那防生紅色呼吸燈真是炫酷至極。不過話說送的兩個制冷風扇不是很靜音,鄙人換的海盜船的帶光污染的。黑色金屬網里透出紅光感覺黑石很炫酷的。

    九州風神電腦水冷CPU散熱器套裝 臺式機散熱器一體式水冷風扇液冷船長...

    另外要說一下,這個水冷淘寶賣得很便宜,240mm雙風扇的其實才499.

    其他也沒啥好說了,把其他配件的價格啥的也貼一下給弟兄們瞅瞅。

    鑫谷的電源也要推薦一下

    399能買到白金全模組的600w電源真心實惠,還是扁平線材。之前考慮過海盜船,XFX,振華等等,不過還是這個價格最合適,功率也滿足要求。其實i7+r9 390據說500w夠了,所以上了600w免得不穩定,以后升級也方便。

    光污染

    風扇用的海盜船的SP120,價格略貴,不過是跟顯卡湊單的,而且用起來也的確很靜音,效果也很炫酷,總體還是非常滿意的。后來在網上看人家的裝機圖沒忍住也去弄了惡俗的光污染燈帶,九州風神遙變的,發現很好用很炫酷,關鍵價格還合適,還能遙控變色、呼吸效果等,真的也是夠了。

    總體的價格單給給位看官送上:

    顯示器2299.主機8815。一萬一千多一共。其實如果配ATX主板大機箱的話可以省很多,不過ITX畢竟精致,而且這里的配件個人感覺也都過得去。淘寶6k可以配i7+970的機器,不過主板機箱內存電源等都是相對廉價的,還是自己配最舒心。

    在這里總結一下裝機注意事項:

    1、機箱對很多人來說是省錢的地方。如果只在乎性能的話的確,但鄙人還是建議買稍微好點的。一是好點的機箱自帶風扇也好不至于很吵(發現吵再另購還不是照樣花錢嘛),靜音是很重要的,增配的風扇也別太廉價。開機跟沒開機一樣安靜給人感覺就是高端,一開機嗡嗡的感覺就是土鱉機器。此外帶可拆卸防塵網啥的最好了,別用一陣子從透明側板里看進去都是灰灰的以后也沒有diy欲望 。二是好點的機箱設計合理做工扎實裝機也痛快,至少usb3.0口得有,然后別重啟鍵都沒有,前置耳機口別用用就接觸不良了。。三是最重要的好點的機箱好看,平時用著也舒心!而且機箱和電源在下次更新的時候都是可以繼續利用的,值得花點小錢。

    2,主板的話首先當然是尺寸,根據你使用的機箱大小選擇ATX還是M-ATX還是Mini-ITX。其次是兼容性,DDR4還是DDR3平臺,內存超頻支持如何。內存與主板匹配,別買了2600Mhz卻發現主板卻只支持2133.另外現在usb 3.0啥的都是主流,ITX的話自帶無線網卡性能何如,別玩玩就要掉線那種。不過主板和內存個人感覺可以省錢,主板買個做工扎實的M-Atx也夠用了,內存頻率影響也不大。DDR3還是DDR4看個人情況了,如果原來有3代內存就買DDR3的主板還省錢,新配的話建議還是ddr4了,性能相差不大但買新不買舊何況現在DDR4也便宜得很。

    3,處理器、顯卡顯然是最需要投錢的地方,一般感覺i5夠用了,顯卡好點的就一步到位配個i7帶k的免得多想。不過一般人兩千左右的顯卡也足夠用了,畢竟這東西更新換代也快。A卡還是N卡鄙人也不是很講究,只是聽說2k屏爆顯存所以就選了A卡390畢竟有8g顯存。實際體驗不錯,在2k分辨率下應當比970強些。唯一遺憾的是沒有買藍寶石三風扇的,現在XFX的高功率的時候噪音相當大,跟吸油煙機似的實在掉價。顯卡的噪音是這次裝機過程中最大的疏漏,沒想到這么吵這么low,不過高級跑車還有發動機轟鳴呢對不(自我安慰)

    4,顯示器是電腦整體中最影響直觀感受的,不建議省錢。配置一般要玩游戲的話建議25寸一下1080p屏幕。另外高度和角度可調整很重要,免得用著脖子疼。配置好或者不怎么玩游戲的話建議25寸以上2k屏。4k屏的話就算了,一是太貴,二是顯卡帶不起來。雙路交火有特殊需求的壕除外。個人覺得理想的屏幕是27寸曲面2k屏幕,不過主要還是看價格,舍不得花錢曲面啥的就別想了,畢竟性價比不高。另外顯示器也不能過分貪大,一是大屏幕如果不配高分辨率看起來會很粗糙,二是大屏幕要保持一定距離,近視眼的同志們看起來反而累。

    5,固態硬盤是必上的, 比機械硬盤大大提升體驗。另外要注意下裝機前主板開啟ACHI,并格式化做好4k對齊?,F在新平臺主板都帶M.2接口,不過M.2的固態現在價格虛高實際性能體驗提升也并不大所以一般人還是用普通ssd劃算。

    6,電源仿佛也是個可以省錢的地方,不過電源本身價格就很便宜,省不出什么錢,而且考慮到穩定性和長期使用后期升級可以沿用還是不要省這點小錢的好。我把這塊顯卡插到舊電腦上點不亮也不報警,大概就是原來450w的電源不夠。

    好了,裝完機怎么能不跑個分呢。

    跑分第二張是顯卡開核、cpu超頻后提高了一萬多分,娛樂大師win10下2k屏跑分,僅供娛樂。(win7下這張顯卡貌似17-18w分,需要注意的是最新的a卡驅動里面有個節能選項需要關掉以免影響跑分)

    當然,裝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游戲,簡單評測了幾個游戲(一下均2k分辨率下,開啟垂直同步和三重緩沖),巫師3特效全開最高(包括海飛絲)大約在40幀出頭,不開海飛絲比較流暢大概在55幀左右。GTA5和合金裝備幻痛都是接近60幀,刺客信條大革命(優化比較差)所有特效最高(抗鋸齒也最高)跑起來只有二十幾幀,抗鋸齒降為4倍比較流暢在40幀左右。相比之下后來的刺客信條梟雄特效全開要流暢許多。不過其實這些游戲我都不愛玩,現在在玩合金裝備5,果斷極限滿幀另外最想玩的殺手6打不開

    整個裝機過程,最痛快的那一剎那,你懂的,就是挖空心思七拼八湊淘來的亂七八糟的配件裝在一起一次點亮的瞬間。

    最后的最后,放上我們家主子。

    Ps:這篇曬單細節圖拍得較少, 一是裝機的時候迫不及待懶得拍,二是感覺沒啥必要。既然發上來也也不怕諸位拍磚,個人能力有限,大家多多交流學習。

    夠裝一臺自己滿意的電腦,是DIYer和玩家們最高興的事情了,不過因為臺式機,特別是自裝臺式機在軟硬件兼容性和穩定性、安裝與連接牢固度等方面難免存在一些問題,所以故障總是如影隨形。所以,能裝也能修才是成熟DIYer的標志,正因如此,裝機常見故障與處理和電腦安裝應用一樣,是DIYer乃至電腦初學者要了解的重要知識。

    ○ 常見故障表現

    對經驗不足的用戶來說,藍屏、花屏、黑屏、重啟、報警,每一種都是能嚇死人的故障現象;而對有一定經驗的“老鳥”來說,這些現象雖然也麻煩,但常常也是指出故障所在的“路標”。所以初學者要進階為更成熟的電腦用戶,就要先了解怎樣從這些故障現象判斷故障類型和可考慮的排檢方向。

    ○聽報警知故障

    大部分主板都內置了簡單的故障報警功能,其中一部分高端產品可能會帶有LED提示屏,但大多數產品只有聲音報警功能。不過也有些主板沒有直接集成揚聲器,用戶必須自己安裝相應附件或連線才能聽到聲音,為了保證未來排障的需要,大家在組裝電腦時千萬不要省略這一步。




    從BIOS設置畫面和主板BIOS芯片上,都可以分辨生產廠商

    主板報警聲與采用的BIOS(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基本輸入輸出系統)廠商有關,目前消費級主板大部分采用Phoenix-Award產品,也有少數主板采用AMI BIOS,兩者故障報警聲有一些區別。

    Award BIOS報警聲含義

    1短:系統正常啟動。

    2短:BIOS設置常規錯誤。

    1長1短:RAM或主板出錯。

    1長2短:顯示器或顯卡錯誤。

    1長3短:鍵盤控制器錯誤。

    1長9短:主板Flash RAM或EPROM錯誤,BIOS損壞。

    重復長響:內存條沒有插緊或損壞。

    重復短響:電源故障。

    AMI BIOS報警聲含義:

    1短:內存不能刷新。

    2短:內存ECC校驗錯誤。

    3短:系統基本內存(第1個64kB)檢查失敗。

    4短:系統時鐘出錯。

    5短:CPU錯誤。

    6短:鍵盤控制器錯誤。

    7短:系統實模式錯誤,不能切換到保護模式。

    8短:顯示內存錯誤。

    9短:BIOS檢驗錯誤。

    10短:主板寄存器讀寫錯誤。

    11短:高速緩存錯誤。

    1長3短:內存錯誤。

    1長8短:顯示測試錯誤。

    對裝機和臺式機用戶來說,通過報警聲可知的最常見的故障是內存與顯卡的安裝、運行問題和BIOS設置問題,相對來講比較容易處理。

    ●內存相關報警

    內存故障報警較為常見的是Award BIOS的連續長響或AMI BIOS的1長3短警報,其中極少部分是內存條故障,大部分是內存接觸不良引起的。例如內存沒有插到底或插歪;方向插反被防呆口卡??;內存條金手指或插槽內有污染導致接觸不良或短路;內存條做工不良,金手指表面氧化導致接觸不良;內存插槽質量低劣,簧片與內存條的金手指接觸不實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把內存條取下來,用橡皮仔細地把內存條的金手指擦干凈,并小心地插回,確認插牢。有條件的話用熱熔膠把內存插槽兩邊的縫隙填平,防止在使用過程中繼續氧化。注意:在拔插內存條時一定要關閉主機電源或拔掉主機電源線,防止意外燒毀內存。

    Award BIOS的1長1短(RAM或主板出錯);AMI BIOS的1短(內存不能刷新)、2短(內存ECC校驗錯誤)、3短(系統基本內存檢查失?。┦遣怀R姷膬却嫦嚓P報警聲,但也常常顯示著內存或插槽、主板相關部分出現了物理性損壞而非接觸問題,要考慮更換。

    ●顯卡相關報警聲

    Award BIOS的1長2短、AMI BIOS的1長8短報警,一般是顯卡出現問題,有可能是顯卡損壞,但同樣大部分是類似內存的接口問題,另外也可能是輔助供電接口松動引起的。由于目前輔助供電對顯卡越來越重要,有些顯卡自帶輔助供電接口狀態燈甚至報警聲,這點在檢查時需要注意。

    一般來說,我們只要打開機箱,檢查顯卡接口和插槽,重新插拔顯卡即可解決問題。而在目前主流的立式機箱中,顯卡因為自身的高度和重量遠比內存大,會對插槽施加較大的力量,因此要注意將其面板用螺絲或免工具壓板等更好地固定在機箱上,以減少對插槽和自身金手指部分的壓力。最后當然也不要忘了檢查輔助供電接口狀態。

    同樣要注意的是,AMI BIOS的8短警報(顯示內存錯誤),或者上述處理方法無法解決的顯卡報警聲,就有可能是顯卡自身出現了硬件問題,需要考慮進行換件測試或維修。

    ●CMOS設置

    這一故障比較容易判斷,如果是長時間不使用甚至斷電,或者因為超頻等操作更改了BIOS后,出現了2短報警(Award BIOS)或9短(AMI BIOS)警報,基本可以確定是BIOS設置出現了問題。

    如果是長時間斷電不使用或斷電,首次開機后出現報警聲,很可能是因為主板電池耗盡,未能保存正確的BIOS設置造成的,需要保持通電一段時間后,確保電池有了一定點亮后,再進入BIOS設置,更改并存儲正確信息,退出重啟。如在多次開機的時候反復出現這一問題,說明主板電池已徹底耗盡,甚至無法短期保存BIOS數據,就需要更換電池了。



    如果是更改BIOS后出現這一問題,可以在啟動的時候觀察是否有恢復默認BIOS設置的快捷鍵,先將BIOS恢復默認,之后重啟應該就可以正常進入BIOS設置了,適當降低處理器、內存頻率,或者提升電壓等設置并存儲。



    有些主板帶有強制恢復默認BIOS的按鈕

    ○藍屏故障

    藍屏是Windows系統在運行出錯后的一種報警和保護機制,所以即使在開機時出現藍屏,也可以確定是進入了操作系統后才出現的故障。既然是進入操作系統才出現的故障,那么硬件層面的基本應用能力不存在問題,只是穩定性存疑,應將更大多的注意力放在軟件方面。

    ●硬件故障

    相對來講,造成藍屏的硬件故障比較容易確定和處理,基本就是兩個原因——過熱和超頻。用戶可以使用BIOS的系統監控頁面,或者安裝主板、顯卡等附贈的溫度監控軟件,AIDA64等第三方系統監控程序,觀察處理器、顯卡的溫度是否過高、風扇是否停轉。



    一般來說,兩者的核心溫度在高負載下都不應超過90℃,最好在85℃以下,如超過95℃就基本可以確定是散熱出現了問題,需要對散熱系統進行調整、清潔或更換。

    對超頻用戶來說,可以適當考慮降低處理器或顯卡等超頻幅度,也可嘗試略微增加電壓。此外還要注意雖然未超頻但與核心運行頻率相關性很高的配件,例如內存、顯存的運行狀態,同樣可以考慮適當增加電壓等操作。



    如在正常運行溫度、未超頻狀態下,原本正常運行的操作系統和軟件出現藍屏故障,且頻率越來越高,那么有可能是主板、電源中的一些非主要元件出現了損壞,例如電容滲漏、元件虛焊、線路或芯片損毀等。需要進行全面的替換檢查。

    ●軟件故障

    藍屏更多地是由操作系統、驅動程序和第三方軟件引起的。要解決系統和驅動問題,可以選擇最簡單粗暴的徹底格式化重裝,如果開啟了還原功能,那么還原到之前的時間點(如果是安裝新驅動后出現問題)或回滾到初始狀態更方便。

    比較麻煩的是第三方軟件,因為造成故障的原因非常多樣,可能很難發覺到底是哪款軟件引起的藍屏。例如在筆者的電腦中,網易云音樂的后臺播放功能和Windows 10的鎖屏喚醒機制有一定的沖突,在1803之前的版本,如在后臺開啟網易云音樂,常常會在電腦進入睡眠狀態時藍屏。因為電腦進入睡眠狀態一般是在筆者離開電腦后,所以筆者很長時間都不知道是什么造成了藍屏問題。

    而另一個造成藍屏的是搜狗輸入法,其廣告彈窗和網絡連接也時不時讓筆者的Windows 10“變藍”,因為這一服務在筆者使用電腦時基本上一直保持在前臺,而非在電腦藍屏的時候開啟,所以同樣很長時間都沒有懷疑到它。

    可見要確定“惹禍”的第三方軟件,我們必須注意藍屏時的所有軟件,包括司空見慣的常用軟件和在后臺運行的軟件,如有可能的話,可以嘗試更換藍屏時存在的常用軟件,如輸入法、文本編輯器、看圖軟件、視頻軟件等,如不再出現藍屏,說明問題恰恰在于這些常用軟件,而非一般被懷疑的藍屏前剛開啟的軟件。



    藍屏界面中也會向用戶提供一些錯誤原因和代碼,雖然這些錯誤原因一般用戶很難理解,代碼也常常與實際應用沒有太大關系,不過我們還是應該進行記錄,在咨詢專業人員的時候還是有一定幫助的。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