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買了個1TB的Nvme固態硬盤,剛好是頂著618之后價格高點買的,所以虧大了。不過因為我是剛需,所以就忍了。買這個1TB的NVME主要還是為了搭配移動硬盤盒自己組裝移動固態硬盤。NVME花費649,京東自營,說是三年質保,移動硬盤盒買的兩個,RTL9210主控,NVME轉USB,10Gbps速率,一個盒子78,我買了兩個,一共156。
我之前手里組裝過的NVME移動硬盤固態硬盤大概四個,經手的成品移動固態硬盤也有一個,所以我很自信地就直接下單了,然后我就掉進坑里了。掉坑的原因是我之前組裝使用的最大容量也就是512G的,根本就不用考慮主控,功耗,接口這些限制,而這次是1TB,容量大了,功耗也就大了,我還按照我之前的思路去用,就出現掉盤的問題。而最開始出現問題的時候我根本就不知道它的原因,找了一圈大佬問了一下,以及查了一下資料之后才總結出來這些問題的根源。
太長不看的總結版:
1.1TB以上的NVME SSD如果想買硬盤盒,是很挑主控的,最好還是選RTL9210的主控,這個發熱量低,普適性好。或者買NVME轉雷電三的盒子,普通的NVME轉USB的盒子,受到的限制非常大。
2.1TB以上的NVME SSD裝上硬盤盒之后會對供電有特殊要求,所以只能上USB 3.1(紅色)以上的接口使用,如果是普通的USB3.0接口(藍色)甚至USB2.0接口(白色),會因為供電不足導致掉盤,只有在USB 3.1(紅色)接口上才能穩定正常使用。
現階段主流的移動硬盤Windows togo(WTG)方案是雷電3硬盤盒+NVMe SSD或NVMe硬盤盒+NVMe SSD,還有SATA SSD+SATA硬盤盒,NVMe的方案相較SATA方案僅僅是Seq讀寫有較大提升,4K速度幾乎沒有提升,而系統運行主要看的就是4K性能,或者說瓶頸就在4K性能上,你換了NVMe方案,更大的發熱,供電要求也更高,體驗卻并不會有數據上(跑分)提升的那么明顯。但是好處在于,NVME方案的體積更小,更便于攜帶,所以發熱什么的,我就不care了。
對性能有較高需求的人建議直接上雷電3方案,未來USB4.0標準也會直接兼容雷電3,而NVMe硬盤盒(目前在售的就JMS583/ASM2362/RTL9210這三種方案可選),在雷電三的情況下看來它的存在是比較尷尬的,WTG主要追求的4K性能并沒有提升,還要為此多付出很多價格以及犧牲體積,甚至有的盒子還要加個風扇來輔助散熱?
目前雷電三沒能普及開來主要還是因為上手成本較高,(雷電接口跟之前蘋果搞出來的IEEE 1394 FireWire(火線接口)一樣,一直就是小眾高端的東西,)電腦必須有雷電接口才能使用,而擁有雷電接口的電腦都是高端筆記本或主板,售價普遍較高。 不過英特爾已經開放雷電技術授權,相信未來雷電接口普及指日可待(雷電3是USB4.0的可選項)。所以如果你的電腦有雷電接口建議首選Thunderbolt 3 to PCIe NVMe方案。
簡單一句話,要省心,目前最好的WTG方案就是固態U盤(具體哪家你隨便選,目前到今天為止還是CHIPFANCIER最好)。如果追求性能的建議直接上雷電3方案,既然你有那種性能追求自然身邊所有設備也都有雷電3接口,不必考慮兼容性問題。
不過我沒那么強的需求,就直接用的硬盤盒加NVME SSD方案,我考慮的是后面用不了了還能把舊SSD拆下來放NAS里面當緩存。
之前手里的是阿斯加德的500G NVME,299的價格收的二手,搭配NVME硬盤盒,裝了個win togo撐過了一年多,后來發現里面的東西越來越多,我也不敢亂刪,索性直接買一根新的1TB SSD重新裝一個。這次買的是英睿達的P2 1000G,搭配RTL9210主控的NVME盒子。
SSD這個東西,MLC顆粒可以不管容量,TLC、QLC的話肯定要TB級別,因為容量一旦大了,就算用SLC,Cache也可以搞得很大,除非你一次寫入很多數據或者寫滿盤,不然很難掉速,而且大容量的SSD的TBW壽命數據就會比較好看。
談到移動固態儲存的方案,為什么只有幾種固態U盤的方案,卻有這么多硬盤盒+SSD的方案?因為前者難度高成本高,屬于行業探索者,而后者成本非常低,無論是硬盤盒還是SSD都有大把的公版方案可用。SSD的話,什么白片黑片降級片,挑得人眼花繚亂,玩法套路還能不能再復雜一點?
USB 3.1 to PCIe NVMe硬盤盒一共就JMS583/ASM2362/RTL9210三個方案可選,好馬自然要配好鞍,所以硬盤盒我選擇了第三方的RTL9210成品方案。下面簡單說一下這三個方案的優劣:
ASM2362方案:方案時間較早、價格較低、速度尚可、發熱最大、產品很多。這個方案的產品一個就是ITHOO的(那種推出時的方式不好貼導熱硅膠片,而NVMe SSD發熱巨大,所以不推薦);還有一個就是綠聯的硬盤盒,(其實我對綠聯這牌子印象挺好的,買過他家很多配件),為什么要做免工具安裝的zz設計?這在很多人看來很方便,但是硬盤盒是需要經常開合的東西嗎?硬盤放進去可能很多年都不會拿出來了吧,又不是像讀卡器讀SD卡一樣要經常插進去拔出來替換,難道你還會多買幾塊NVMe共用一個硬盤盒不成?如果是那樣當我沒說。
JMS583方案:方案時間中等、價格較高、速度最快、發熱較大、產品很多。采用這一方案的硬盤盒是最多的,比較有名的就是佳翼的,(他也是最早涉及這JMS583這一主控的廠商,)但是發熱同樣也是非常巨大,TYPE-C接口的開口太過粗獷,如果沒有我這種強迫癥的話,可以考慮,介意發熱的還可以選帶風扇款的,現在很多超極本本身把風扇去掉了,硬盤盒又把風扇加回來了......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一個梗,喬布斯:“好不容易把iPhone 做薄了幾毫米,你們帶上套直接又給加回去了。”
RTL9210方案:方案時間最新、價格中等、速度最快、發熱較大、產品較少。螃蟹主控,最早是佳翼在做,后來ITHOO也做了,(和他家的ASM2362還是一樣的槽點,那種推出時的方式不好貼導熱硅膠片,而NVMe SSD發熱巨大,所以不推薦,)據說發熱比JMS583小很多,性能相差不多,亮點是佳翼的有2242大小的硬盤盒可選,意味著可以把建興T11 Plus、東芝RC100這種2242大小的NVMe SSD放進去組成超小體積的NVMe WTG方案。
這三種方案各有利弊,但主要問題還是集中在發熱大,散熱難上面。
NVME硬盤,最大的問題還是功耗問題,從它的特性就可以知道:NVME硬盤是出了名的發熱量高,那么高的發熱量必然是要高功耗撐起來的。對于NVME轉USB方案來說,我們先看看USB不同的標準供電情況:USB2.0標準的供電是5V 500mA,也就是2.5W,USB3.0的供電是5V 900mA也就是4.5W;NVME的硬盤,512G容量的NVME全速讀寫功耗是5W,剛好頂著USB3.0接口供電功率的上限,這就要求硬盤盒要優化電路設計以盡可能的減少供電需求。
上圖那個NVME轉USB-A的盒子是RTL9210方案,內部走線盡量簡化,就是為了降低電路板功耗。裝配的話超簡單,把硬盤插上去,然后把螺絲擰緊就行。
最早被大家注意到的硬盤盒應該就是佳翼的了,JMS583和RTL9210的NVMe硬盤盒也是他家最先做,無奈實在難以忍受他家粗獷的設計和做工。Type-C接口居然就是一個粗獷的長方形開孔,(現在雷電3硬盤盒改了過來,但是他家的NVMe硬盤盒還是延續著粗獷的設計),指示燈開孔也是直接在上面開個大洞,實在是顯得過于廉價。不過他們家的售價也是跟造型一樣廉價,優點就是便宜。
為了搭配我的1TB的NVME固態,我原本是選擇的佳翼i9,采用的JMS583主控,奈何這個盒子渲染圖好看,但是實際到手之后外殼配色和做工精度都很渣,以及我裝上去1TB的SSD之后,插在藍色的USB3.0口上,能識別,過兩分鐘就掉盤,掉到磁盤管理里面都沒有硬盤信息的那種掉盤。于是我就退了,換RTL9210方案的盒子。
退了佳翼i9之后我就就買了個跟我之前用的硬盤盒同款的盒子,只不過我之前的硬盤盒是直接轉出來的USB-A口,更像是一個大號的U盤,而這個盒子是轉出來Type-C接口,普適性更強。
上面圖中間那個就是新的硬盤盒,左邊兩個是硬盤盒,最右邊的是我手里的移動固態硬盤512G。兩個都采用RTL9210方案的盒子都在外殼上印上了NVME-Enclosure。
這次我給裝上的SSD外面貼了一張散熱貼,買硬盤時候送的。
裝完之后,我很熟練地插上我的surfacebook1的USB3.0口,就像是我之前插我的500G硬盤一樣,一切都是那么的順暢。它也正常出現在了我的資源管理器里面,我也開始正常地按照我之前做win togo系統的流程去給他部署win togo。
兩分鐘之后,我就喝了一口茶的功夫,我發現win togo軟件開始報錯,這個硬盤從我的資源管理器里面消失了。
我當時就懵了,這是買到了壞硬盤盒還是壞SSD?還是二者都有?
于是我趕緊拿出來我之前正常使用的硬盤盒和硬盤出來測試,交叉驗證之后發現是買的1TB的SSD有問題。我一想這簡單啊,反正狗東買的,直接換貨。
三天之后,新換的SSD到貨了。我這次學精了,先插上我以前正常使用的硬盤盒測試一下,哎, 正常!然后復制文件!正常!
三分鐘之后,它又掉盤了!得嘞,這我就知道了,肯定是大容量硬盤特有的問題,肯定不是硬盤的問題,也不是盒子的問題。
我仔細想了一下,相對于我直接把1TB的SSD裝在主板上,我裝在盒子上有什么不一樣的嗎?如果我裝在主板上,那么它的通信鏈路就是:NVME到PCI-E,PCI-E到系統;而如果我裝在硬盤盒里,那么它的通信鏈路就是:NVME到轉接口,轉接口到USB接口,USB接口到系統。問題在哪兒呢?在于主板上的供電是充足的,USB的供電是有限制的。
看到沒,就這表里面,USB3.0的最大功率是5W,而512G的SSD最大功耗在5W,剛好頂著USB3.0接口的功耗輸出上限。我現在換的是1TB的SSD,相對512G的SSD來說,1TB的SSD峰值功耗可能都接近10W,所以我插在USB3.0接口上時,我自己組裝的移動固態硬盤可以正常識別,因為那時候的功率也就5W以內。一旦我開始讀寫數據,這個功耗就會迅速飆升到接近10W,再加上轉接電路板的功耗,可能峰值功率都是10W多。這時我原生的USB3.0接口最大5V/900mA的輸出就力不從心了。如果是普通的機械硬盤,可能就開始炒豆子了,但是現在是固態硬盤,它就只能掉盤。
搞清楚這個之后,再看看表上最大輸出功率最高的是哪一個?當然是支持20V/5A輸出的USB3.1咯,USB3.1極限輸出功率是100W,撐起來我這個10W左右的功耗豈不是小意思。
上圖大家可以看一下,藍色口是USB3.0,極限輸出功率5W,白色口是USB2.0,極限輸出功率2.5W,紅色口是USB3.1,極限輸出功率是100W。
搞清楚是功率不足的鍋之后,就很容易了,在主板上找紅色的USB3.1接口接上去再讀寫部署win togo,它就很穩定了。
部署完Windows togo之后,我也只能把這個1TB的移動SSD插在專用的USB3.1接口上使用。其實相對于更普遍的512G移動固態win togo方案來說,1T的移動固態win togo受限還是更多,不是所有的設備都有USB3.1接口。當然,它有一個取巧的方式是用C to C線占用電腦的Type-C接口,因為現在的Type-C接口承載的功率上限會更高。
結語:
升級設備這個事情,還是整個體系化的升級,不然很容易踩坑。像我如果手里的電腦如果沒有USB3.1接口,我肯定就無法排查出來這個1TB的掉盤是因為它功耗太高。
其實升級到USB3.1之后,好處還是很大的,一個是讀寫速率更快了,USB3.1的讀寫是10Gbps,而RTL9210轉USB的速率也是10Gbps。反觀我之前同樣的RTL9210方案的盒子,插在USB3.0接口上,讀寫速率被限制到了5Gbps。
另外一個點就是,現在部分機箱前面板的USB接口名不副實,明面上看是藍色的USB3.0,紅色的USB3.1,但是實際插上去之后讀寫速率被限制到了500Mbps。所以能插主板就直接插主板,前面板的USB接口沒什么可用的點。
如果想用1TB以上的移動固態硬盤,那么大家首先要升級的還是自己的電腦,先搞一臺帶Type-C或者帶USB3.1接口的電腦,再去想升級1TB移動固態的事情。
下一篇我寫一下我是怎樣裝基于Windows togo的Windows11的,裝這個也是有部分坑要踩。到時候歡迎大家來圍觀。
有沒有這樣一種場景:有時候下班了,老板還叫你趕文件或找資料,但是你的文件資料又沒帶在身上,只能屁顫屁顫地跑到辦公室加班?
有人會說,那就用云盤同步文件資料啊。對于一般的辦公文檔表格之類的文件,確實可以通過云盤同步,在家里打開電腦也能處理。
可是特殊軟件呢,如果要處理的是AutoCAD、Photoshop、3DMAX,甚至某些行業專用的大型軟件呢?你總不能在家用電腦上再把你辦公用的這些軟件都重裝一篇吧,而且辦公室里面的電腦工作體驗肯定不可能和家用電腦一樣的。
那有沒有一種方案能解決這個問題,避免我們跑回辦公室加班呢?
有的,它就是微軟的Windows To Go功能,原本就是用于企業單位辦公場景的。
那它能做什么呢,它能把Windows裝到U盤,變成移動版系統,你可以在單位辦公室里插上U盤辦公,下班關機后再撥下它,可以把整個辦公系統帶在身上,搬回家里,有需要的話,你將此U盤再插回你的家用電腦上,立即就可以恢復辦公室系統狀態和使用體驗,有的意思吧。
下面跟我一起來制作一個隨身移動版Windows系統盤吧,這里要注意,它可不是系統安裝啟動盤,而是真真實實的,開機就可以啟動到桌面直接使用的系統。
硬件建議:
1、一個普通的2.5寸固態硬盤,套個USB硬盤盒(體積稍大)。
2、一個NVME協議的固態硬盤,套個USB硬盤盒(體積稍長)。
3、一個固態U盤(體積最小)。
系統建議:Windows 10 企業版
工具建議:蘿卜頭WTG5.6
注意事項:無論用什么固態硬盤,里面都不要放任何資料,即硬盤是空的。
官網下載地址:
https://dl.luobotou.org/wtga5600_1.zip
軟件是綠色版的,不用安裝,下載后解壓到文件夾備用。
1、雙擊打開wintogo.exe,運行后的軟件界面如下:
2、如下圖所示,點擊瀏覽,參考紅框的路徑,定位到你加載系統鏡像后的實際路徑及文件(例如:你先雙擊你的Win10系統鏡像文件,然后看下加載的盤符,再點擊瀏覽參照路徑,找到install.vim就行了)。
3、再按下圖(點擊圖片可放大)操作,選擇你插入的固態U盤或固態硬盤,如果你要選擇操作系統版本,就點擊自動選擇安裝分卷,下面會列出你的鏡像有哪些版本,一般建議用專業版或企業版的。
4、按下圖操作,將紅框內的勾勾都打上,確保我們移動系統最大的兼容性及易用性。
5、最后,點擊下圖中的“部署”按鈕,會彈出制作提示窗,我們再點擊“是”,它將會開始一個自動處理進程,主要進行一些分區,格式化,激活分區,復制啟動文件和系統文件的工作,完成后,我們將會得到一個移動版的系統盤。
6、下面是處理過程截圖,完成后會彈出成功的提示。
7、制作成功,用時非常短,如下圖所示僅用3分多鐘就制作好了。
8、如何使用呢?下面舉一個實際應用案例:
我們可以彈出U盤或硬盤,然后插到辦公室電腦上,開機按F12或其他的鍵(每個電腦選擇啟動設備的快捷鍵不太一樣,開機應該有短暫的提示信息),選擇從我們插入的固態U盤或硬盤啟動系統,然后辦公(當然你還需要安裝一些辦公軟件和驅動程序)。
當你辦完公下班了,你關機后再撥出你的固態U盤或硬盤,回到家里,有需要繼續工作,或臨時加班的話,你再重新將其插入到你的家用電腦上,那么你將看到和你在辦公室電腦上看到的一模一樣的桌面圖標布局、主題壁紙 、軟件、文檔等,總之,全部都是一樣的。
當然,撥來撥去,插來插去未必適合所有人,也未必有人愿意長期這么干,這里只是提供了一種新的辦公模式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