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文供交流之用,不一定全對,僅代表個人理解,歡迎指正。



    【正文】

    如何判斷原裝機始終都是一個斗智斗勇,不斷變化的過程,且隨著256G固態的價格一路走低,不保證文章中的方法一直有效。

    之前在一些文章里,介紹了使用SN碼在聯想香港官網核對硬件的方法,但是假如一臺ThinkPad沒有“作為建”信息,只有“模型”,是不是就沒有辦法了解電腦的真實情況了呢?

    畢竟,并不是每一臺ThinkPad都有“作為建”的信息,國行還是有很多機器是沒有“作為建”信息的,美行我經手的尚沒有,我不知道是美行每一臺都有“作為建”信息,還是部分也沒有。但是我確定,美版ThinkPad在國內的聯想服務站付費也差不了硬件是不是原裝,所以想免費知道機器是不是原裝只能靠自己去官網核對硬件規格和型號,再加上一些推理,去判斷電腦的真實情況。

    暫時倒是還沒有見過連“模型”都沒有的ThinkPad。


    “模型”與“作為建”

    關于“模型”和“作為建”,我的理解是,模型是這個TYPE可能用到的所有型號配件,而“作為建”則把硬件的范圍縮小到該TYPE下,某SN機器所在批次會使用的硬件FRU。同TYPE下同一個批次的筆電,仍然可能采用兩種配件,主要是屏幕、電池和固態,這些部件經常是2處同時供應工廠生產保證生產的持續性,這也就導致大家那時候買新機說“抽981”還是“抽G8L”之類的事情。所以用一個SN碼查“作為建”,是可能出來一個機器掛了2個屏幕或者硬盤的事。

    但是不在這個“作為建”范圍內的硬件,則基本不是原裝的了,如果是聯想服務站更換硬件的話,在“維修”里有記錄才對。

    這個市場經常玩排列組合的游戲,經常有A賣家把空機和硬盤賣給2個買家,然后空機買家又去根據客戶下的訂單,去買256或者512G固態裝上去的事,可能一開始一個電腦是256G的PM981,在商家之間倒手的時候,原裝的PM981被拆下或者銷毀,又換上了一個256G的PM981,如果買家搞不懂硬盤的FRU怎么看的話,可能光看型號覺得是原裝,實際上還是換過的。

    但是絕大多數換件的機器,都是不同容量和屏幕的更換,所以用SN碼核對模型和作為建,基本就可以應對市場上的二手筆電,判斷是換件機還是原裝機。


    沒有”作為建“,如何輔助判斷機器情況呢?

    既然部分ThinkPad,在官網里是沒有維護硬件信息的,只有“模型”而沒有“作為建”,那么怎么判斷呢?

    這時候就可以結合SN碼上的生產日期來輔助判斷了。

    首先我們用SN碼核對模型的信息,雖然沒有SN碼,但是假如,電腦SN碼后面的生產日期是19/06,那么硬盤或者電池,出現了例如19年36周、40周或者其他在19年6月之后的日期,且沒有官方更換記錄的話,那就不是原裝配置,是換過的。

    另外大家要注意,三星oem硬盤上面,年份后面的數字不是月份而是周,比如下圖的三星pm981,1920的意思是19年第20周生產。所以大家看到三星oem盤時,得考慮下某某周是幾月。

    相應的,工廠不太可能會將一款一直在生產的電腦的零部件,囤積半年以上,必然是一邊進貨一邊生產,達到一個“JIT”的狀態降低供應鏈上堆積的成本,所以如果19年6月的筆電,用18年6月的電池,或者18年9月的固態,這個概率也是極低的,多數情況下時間差都不超過3個月。偶爾能看到5個月左右的原裝機器上面配件的生產日期差距,但是太長了就是值得懷疑的。

    簡單一點說,就是,一臺19年6月生產的電腦,上面不可能有19年6月之后的零部件,也不太可能有18年的零部件。

    所以硬件的生產日期,硬件型號與FRU,硬件規格,三者加在一起,才能共同驗證,是不是原裝。

    這個方法不是萬無一失,還是可以偽造出來的,偽造的難度不大,但是需要的時間精力就大了很多,需要花費很多精力去找嚴絲合縫可以滿足推理的零部件,一般工位上干活的人不會費那么多精力去干這個,哪個便宜手頭有哪個就安哪個硬盤了。

    另外大家要注意一個事,什么是“原裝機”,這個定義在不同地方是不同的,通常可能大家覺得原裝機就是這個機器的零件都是原本新機出售時候的零件或者廠家統一召回更換的零件,但是有的地方的賣家,是不這么覺得的,他們的定義約等于:只要主板沒換,那么根據客戶下的套餐,把機器從一個內存+硬盤+屏幕,換成另外一種內存+硬盤+屏幕,這都叫原裝機。所以買之前,得問賣家,有沒有更換過硬件。


    看著是不是有點頭大?但是其實多數時候不會有這么復雜的情況需要應對。

    事實上,多數時候,都到不了必須拆機看硬件生產日期的階段,光是用SN碼查詢硬件型號和規格,就可以應對絕大多數的情況了,還是很輕松的,大家不用太過擔心。





    一丶Thinkpad X1carbon 2021的整體印象


    這應該是X1c 2018之后,存在感最強的一代X1c 2021了。


    二丶配置選擇思路


    CPU


    四核八線程:i5-1135G7、i5-1145G7;i7-1165G7,i7-1185G7


    這一代處理器架構是大提升了,雖然規格上限還是被限制到了四核心八線程,同時11代對供電散熱的需求又很大,不過相比X1c 2018-2020的性能,性能的提高還是比較明顯的,畢竟伴隨11代酷睿一起更新的,還有板載LPDDR4 4266內存以及PCIE4.0固態,三者共同作用下,X1c 2021相比X1c 2020產生了“量”上面較大程度的性能提升。特別是銳龍自2019年以來的核顯性能一直穩壓酷睿,2021年酷睿終于強化了一下核顯性能。







    屏幕


    1920*1200P ,100% sRGB,400尼特亮度,16:10比例

    2.2K,100% srgb,300尼特亮度,16:10比例

    4K,100%DCI-P3 500尼特亮度,鏡面,16:10比例



    21年新品發行上市的時候,先上了1080和4K規格的配置,國行后上了2.2K版本(海外應該沒有這個東西),這個2.2K版本上市的時候都21年9月10月那會了,所以雖然叫好但是也沒有多叫座,這個時間點要買的已經買了之前1200P或者4K版本的,剩下的多數是一看11代都這么猛了要蹲12代酷睿的X1c和30周年紀念的。


    另外這個2.2K屏幕仍然是300尼特亮度的,雖然屏幕分辨率比1200p那個高了,但是亮度低了足足100尼特,我不知道大家會怎么看這兩個屏幕?會覺得300尼特亮度足夠了,想要更加高的分辨率;亦或是覺得1920*1200的分辨率在14寸機器上已經和2K差距不大,想要更高的亮度戶外使用更加清晰?


    大家只要記著X1c 2021上面,2.2K屏幕對1200P不是碾壓式優勢就行了,不要看著2K就無腦覺得比1200P屏幕好。這倆配置淘二手的意義應該是相同的,只是側重點不同,所以賣家告訴你他的屏幕是2.2K的分辨率,比較高級,得加錢的時候,你還可以反駁他說人家1200P還亮度400尼特呢。


    300尼特的2.2K屏幕,感覺應該是老規格的2K面板,按16:10切割出來的產品,技術上應該是400尼特1200P屏幕和4K鏡面之后的東西。新投產的沒理由還沿用300尼特亮度。





    內存



    板載內存,頻率上到了LPDDR4 4266頻率,而X1c 從2018年到2020年,三代產品都是2133頻率,所以這代內存規格是足足翻倍了。11代酷睿相比8代進步非常大,但是一個要供電上去,一個要內存頻率足夠高,X1c 供電談不上好,但是內存頻率是給足了。


    有板載8G、16G、32G三種選項。


    好消息是X1c 終于可以選配32G版本了,壞消息是8G版本還在。






    顯卡


    i5-11代是80EU,i7是96EU。


    早期版本的BIOS,性能調教有較多問題,打游戲掉幀比較嚴重,更新新版BIOS可以基本解決這類型問題。





    硬盤


    pcie4.0*4固態,這次官方給裝了散熱銅片,這次我感覺合理了很多,X1c 2018時候是有給相變硅脂,但是相變硅脂貼在了主板和固態之間,讓人摸不著頭腦,我個人覺得X1c 2021這種給主控和顆粒外附銅片或者Neo14那種直接5mm厚相變硅脂把固態熱量導到D殼上才看著合理正常。




    原裝固態的容量從256G-2T不等,都有可能搭載,但是型號主要就是下面幾個。











    鍵盤與觸控板


    鍵帽手感和回彈力度得到了強化,不強化這倆也沒辦法,鍵程縮短了是無法改變的事,鍵程沒法做功,只能別的方面使勁堆強化整體手感了。


    觸控面面積增大,手感很好,綿軟溫潤,雖然觸控板可以做出的操作沒有MacBook那么復雜,但是我個人喜歡X1carbon的觸控板手感甚于MacBook。




    這代相比2020,在鍵盤左右側開了喇叭孔位。2021年ThinkPad多個系列都強化了音響,比T480s那會聽著好很多。




    一體式的背裝鍵盤,鍵盤壞了基本是全換,所以鍵盤的維修成本很高,還得把主板拆下來才能更換C面。





    三、其他事項


    機身與成色


    碳纖維A面的機構強度還是很可以的,之前一直聽人說LG Gram輕,最近看到一臺,A殼按壓軟啪啪的,機器倒確實壓到了一公斤以內,但是結構強度沒少犧牲,X1c得稍用力按壓才看到明顯形變。


    高端商務本是端水的游戲,各方面要做的極盡可能的均衡,除了售價。


    A面同時集成了X1+ThinkPad+lenovo三個logo,先說一下我個人沒有對Lenovo標在ThinkPad電腦上的抗拒感,人家公司的產品打自己的標沒啥好說的,但是感覺這代A面有點臃腫感——A面要素這也太多了,Lenovo還是類似于金屬銘牌的一個小方塊加粗顯示,整體一眼看過去,有種在邁巴赫上面貼了很多小廣告的感覺。我感覺以前那種X1和ThinkPad兩個標對角線布局的設計更討人喜歡,簡潔典雅。


    C面也是ThinkPad+X1兩個標,還是那句話,2018款看慣了看2021臃腫感很明顯。這代開機鍵又重新挪回了鍵盤上面,改成了長條狀的電源鍵。





    這款模具也是徹底重做的,相比2018-2019兩代作品,不僅換款,還換了代。屏幕轉軸也換成了一體式轉軸了,因為這個,個人還挺不喜歡X1c 2021的外觀的。








    也不是說一體式轉軸不好用什么的,就是感覺X1c 應該和多數筆電都采用的一體式轉軸有所區別,習慣了雙軸的ThinkPad X1c,個人很難接受使用一體式轉軸的X1c,總感覺有種落入俗套的廉價感。特別是這個機器還別出心裁的在一體式轉軸的兩端,涂了兩個銀色的圈圈,遠遠看過去就仿佛還是雙軸一樣,湊近一看就不是那么回事,很有種反差的戲劇感。說好聽點像金箍棒轉軸,說難聽點長得跟搟面杖似的。


    既然換了一體式轉軸,換了便換了,何苦假裝自己是雙軸,宛如混在雞腿之間假裝自己也是雞腿的生姜。



    1200P版本A殼是碳纖維材質類膚質涂層,2.2K和4K版本的A殼都是碳纖維材質編織紋理。



    D殼各個版本之間沒有區別,都是下面這樣子的:




    搭載4G模塊的話,原廠會有一張進網許可的貼紙,就像手機一樣。



    不過這帖紙是可能污損然后被前使用者去掉的,所以有沒有4G模塊還是得詢問賣家。






    可維護性/拆解難度


    快拆設計,對數碼小白也比較友好。






    接口


    兩個雷電4接口、一個HDMI 2.0、2個USB 3.1 及音頻接口和SIM卡插槽


    這一代沒有mini RJ45網口,想轉接需要從C口或者A口轉接了,所以網工群體進一步絕緣X1c系列,以前還有網工考慮給X1c 2018帶個mini RJ45轉接器跟著上工,這次徹底不用想了。






    CS18拓展塢也就隨之退出歷史舞臺了,如果手里有CS18拓展塢,或者很中意CS18拓展塢,只能2018-2020款之間選擇一款了。






    電池與電源


    換了模具,電池容量重新回到57Wh。


    然后國行的65W type-c口,樣子和海外版不一樣,海外版的樣子還是前幾年的老樣子,功能都一樣,這里只是順便提一嘴。



    海外還是下面這種老樣子的充電頭:



    原裝65W的那個大頭,和口紅電源那個65W的,拿貨價是一樣的,全新和二手都接近,全新百來塊,二手55元左右,我以前也不清楚為什么不普及口紅電源而是弄成一個選配,2023年我弄到了很多京東七天無理由的口紅電源,55一個,差不多是用了300多個吧,主要是給T480s銷售時候帶了,然后23年年底時候我和副手合計一年售后情況,看到口紅電源和第三方氮化鎵電源與燒C口售后的相關性比較強,才意識到聯想沒有普及口紅電源,八成是因為聯想知道小體積電源燒C口的概率比原廠那個大頭要高。


    口紅電源燒C口概率我們看來是差不多1%左右,原廠更低,但是第三方氮化鎵電源就顯著高一些,所以優先建議使用原廠大頭,如果實在感覺通勤重量不想加一個300克的原廠大頭充電器,想用口紅電源同時搞定筆電和手機的充電,也沒啥問題,燒C口更換C口不是很嚴重的問題,處理起來也沒有很高的技術難度。能接受維修概率高一點換取更低的通勤全重的話,沒什么問題,可以用的,第三方氮化鎵就完全不推薦了。


    個人感覺2021款酷睿機器的息屏喚醒成功率好像比18年那會強了很多,T480s和X1c 2018那時候睡死的比例很高,換系統/打混合睡眠插件都沒有很好的辦法,但是2021款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接觸的樣本量不夠大,所以出現了樣本偏差,我個人感覺一喚就醒。


    這一代仍然是異型電池,將來原裝電池健康度完蛋之后,找合適的第三方電池是個麻煩,也比X1c 2018那種方方正正的電池要貴。








    散熱


    這一代散熱器改成了雙小風扇+單熱管的設計,但是不要對機器散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比如功耗能拉的特別高,滿載溫度也很低這種。規格上看散熱有改進,但是持續性能釋放還是一個中等的水平,差不多22-25瓦左右的一個樣子,這時候整機也95度以上了。1.1公斤的X1c 做到這個水平倒也算還可以了,如果是1.4公斤-1.5公斤的11代酷睿機器只做到這個水平多少是有點平庸的,但是1.1公斤的機器就很可以了,這個性能釋放水平對于X1c來說剛剛好,在續航和性能之間取了一個較好的中間值,不過受限于技術,機器D殼還是比較燙的。用的雙風扇,端起來也沒有共振感。





    這代模具的更改,最大的影響是出風口改變隨之而來的是熱量分布區域也改變了。



    對人手部的影響是降低了,以前右出風熱量集中在右側,右手的溫度體感比左側高很多,這次改為屏下后出風,熱量集中在Fn鍵區域及上部,手放這里的頻率比鍵盤右側要低,所以整體體感會好一點。


    X1c 2021的散熱是變了,但是從溫度表現來看可以說基本沒進步,不要有什么期待,改成雙小風扇只是因為11代酷睿還繼續使用之前X1c的散熱模具的話會嚴重翻車,換言之換雙風扇只是保證了X1c 2021的性能釋放處于中等水平,而不是讓X1c的散熱水平飛升。 空調26°室溫時, aida64監控顯示日常待機50°左右,膝上辦公仍然是鐵板燒。


    X1c系列表面溫控一直都是問題,這是X1c系列最嚴重的一個頑疾,也是所有超極本的阿克琉斯之踵,除非導熱散熱技術大爆發,否則無解,為了提高膝上辦公的舒適性,只能手動設置PL1,PL2降低性能換取更好的溫度表現。


    非常建議更新新版的BIOS,早期版本在使用中,滿載時頻率從3.幾一路能降到0.78Ghz,像過山車一樣忽高忽低。商務本需要一個相對來說穩定的頻率,低到0.78Ghz的時候對使用體驗的影響極大。


    話說回來,哪種筆電應該都不需要這種過山車式調教,忽高忽低的性能釋放只能說明性能調教的差勁,早期的BIOS就是個半成品。


    好在這只是BIOS版本的問題,更新即可得到體驗的修復,但是X1c 2021的散熱能力,還是能算及格的,至少沒有整活。前段時間我在幫客戶處理機器售后的時候,順便幫客戶修了在咸魚自己淘的一臺華碩,也是11代機器,看官請看該機器的散熱設計。






    這種就是跟鬧著玩沒多大區別了,就是個搭載了11代酷睿的垃圾,X1c 2021的散熱至少中規中矩。




    網卡


    板載AX201,絕緣WiFi 6E了,但是這下限足夠高了。




    4G模塊







    原廠預裝的是4G模塊,但是線給的是4根線,所以是可以后換5G模塊的。


    然后,這代機器海外版普遍是沒有標配4G的,所以X1c 2021,國行淘機的配置和難易程度會比海外版更有優勢,以往都是海外版配置更豐富的概率更大。比如T480國行只有TN和1080IPS觸屏兩個規格,1080IPS不帶觸屏幾乎找不到,但是海外版基本是1080IPS不帶觸屏。

    但是到了2021年,國行機器是普遍標配4G模塊的,甚至比海外多一個2.2K版本可選。





    四、二手市場情況


    閑魚現況簡評


    X1c 2018的拿貨價已經下降了很多,打包拿貨價和零售價已經拉開很大的價差,但是價格下降對X1c 2018淘二手也不意味著好事,打包拿貨價快速下跌的問題主要是出在屏幕上,以我自己的貨舉例,上批機器60來臺X1c 2018,一共沒15臺屏幕是好的,多數不是白斑壞點鍵盤印這種小問題,而是漏液變色紅化這種影響觀感達到廢屏標準的情況,所以打包拿貨價下殺自然會很快,畢竟批發商只包亮機,至于紅化亮度降低這種也不減錢,只有漏液、背光壞了、屏幕徹底壞了這些才減屏幕錢,就導致最終銷售時候要平攤的整備成本很高,倒推過來的拿貨價自然要扣除這部分。


    X1c 2018基本到了不推薦淘機的邊緣,大規模原裝屏幕完了幾乎沒有解決方法,換件都沒多少合適屏幕能換,淘寶上能買到的屏幕基本是修過外膜背光板的屏幕,和原廠屏幕的亮度以及顏色表現能力差的很遠。所以X1c 2018打包拿貨折價是必然的,批發商也不肯讓挑貨,挑完剩下的更賣不掉了。


    筆電到了4年之后,仿佛人到40歲一樣,忽然一夜之間就老了。


    接下來X1c二手的淘機重心自然會轉向X1c 2020和X1c 2021,這兩個機器硬件狀態還處于當打之年,不像X1c 2018下降那么嚴重。至于這兩個機器搭載的400尼特屏幕會不會像X1c 2018那樣5年左右大規模明顯老化,這個問題只能交給時間了。


    2019和2020這段時間下降較快,主要是因為國行互聯網公司的X1c 2020開始退役了,對價格下降影響較大,多數2019和2020的那個400尼特低功耗屏幕狀態還可以,只是鍵盤印和輕白斑問題,至少現在,顏色異常,背光老化,漏液的并不多。至于我比較介意的X1c 2019網卡板載WiFi 5的問題,對于二手市場的銷售反而影響不大,多數賣家和買家對網卡這個事關心程度很低。也確實多數WiFi環境的路由器或者網關,總有一個拖后腿的,大多數的千兆寬帶+運營商送的WiFi路由器,本身實際上也達不到千兆的水平就是一個500mb的水平,從這個角度講,2019和2020也沒太多區別,除非你確定你經常使用的環境真的能達到1000MB的實際水平。


    至于X1c 2021,價格下降的速率就不是很大了,成規模的機器還沒有下來,對淘二手來說很考驗了,對Tp沒啥認可度的直接買新機器就行了。這種時候淘X1c 2021肯定是比較奢侈的,后面大規模退役之后價格下殺會很快,不過那時候機器狀態下降的也很快,現在還能收到挺新的X1c 2021。


    以后海外版機器對國內二手市場的影響會顯著降低,日本美國23年年底的時候都有本土的二手筆電零售商在崛起,聽起來有點倒反天罡的感覺,以前日本美國本土一直有To B的二手筆電業務,但是To C一直沒做起來,去年底居然崛起了本土的二手筆電零售商,可能日美的居民收入也受影響吧,畢竟沒有需求的話,二手筆電零售這個生意是做不起來的,能崛起本土專門做零售的商家,應該需求快速膨脹了所以才催生了這個生意。因為日美本土有二手零售商,未來日美的A貨更多會在人家國內銷售,流向遠東的會減少很多。


    X1c 這種機器,成色和屏幕狀態對二手價格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同一個配置的X1c 2021,售價從3000到4000是很正常的事,有時候伊拉克成色和A貨差上千,好出的還是A貨,成色差的那個還是掛著。再過兩年到了2000元以內的時候差價就沒那么大了,因為普遍狀態都不咋地了。


    耐心等降價吧。




    推薦淘機的配置思路


    容易淘到的是i5-11/16+512G/1200P屏幕的配置,存世量大,海外版和國內公司主要是采購的這個。


    8代開始到11代,移動端差不多有這么一個規律,本代i5能擊敗或者接近前代i7,但是同代i5和i7差距不大——除了i7-10710U那個六核心處理器外,基本遵循這樣一個規律。


    還有一種是i5-11代/16+512/2.2K的國行版本,有LTE和無LTE的丐版兩種,這個2.2K屏幕應該和X13 2021 2.2K版本一樣,國行特供,別處沒見過這機器,上市價格介于1200和4K之間,觀感更靠近1200,但是橫豎看1200P不順眼的話,2.2K是一個兼顧觀感/心理需求和續航的選擇。這個SKU只能指望從個人手里淘了,發行量相比總體并不大,存世多數是1200P,公司采購基本是1200P。2.2K的這個想淘到完美屏+外殼成色好的個人機器需要耐心蹲一蹲。


    不是很推薦強上32G內存,比起加好多好多錢上32G內存的X1c 2021希望能用很多年,個人更建議上16G用幾年,然后過幾年把 X1c 2021賣了,加點錢換后面的機器再接著用,雖然系統和資料得重新弄一次,折騰了點,但是這樣性能始終處于第二梯隊,不至于落后時代太多。


    也有板載8G內存的版本,不合時宜,不要選。


    另外覺得X1c 2021預算有點超的話,可以考慮X13 Gen2 intel,我個人挺喜歡那個,轉軸也還是經典的雙軸。


    這一款淘機的話,配置上國行更有優勢,但是想保成色和完美屏幕也沒那么容易,一樣三年時間退役下來,國行機器整體成色一般沒有海外版那么好,國人加班問題是有點嚴重啊。


    但是剛需4G模塊的話,方便淘的只有國行機器,X1c 2021應該是只有國行零售大面積標配普及了4G模塊,美版那邊帶4G模塊是需要加錢選配的,所以帶LTE模塊的美版X1c 2021就沒有那么多。


    大概率,成色和LTE模塊只能二選一,國行機器成色實在沒啥優勢。






    五,總結


    X1c 2021相比2020款,屏幕,性能都有長足的進步,但是沒有X1c 2018相比2017那么令人印象深刻。 相比2020款很大一部分提升是正好趕上聯想2021年推進了一些改進使用體驗的技術,比如IR攝像頭,以前只是用來紅外人臉識別解鎖,這一代開發出了更多應用場景,比如周圍人檢測,攝像頭識別人眼轉動等;搗鼓了2年的1.5mm鍵盤后,聯想也打磨出了更好的方案,鍵盤的手感有所回升。



    超極本最需要的是體驗上優化,對于處理器的性能釋放不是太上心,性能釋放沒有靜音和體感重要。


    超極本沒法在任何使用體驗上妥協,就性能而言,后續的2022和2023處理器多核能力相比2021幾乎是翻倍的,但是2022和2023沒有復刻當年X1c 2018對2017的成功,原本基本可以確定是因為散熱和續航嚴重翻車了。


    我自己對于X1c 2021最不好接受的是那個轉軸,習慣了雙軸(立軸或者垂軸)的X1c,對于一體式轉軸的ThinkPad有一種偏見,覺得會有廉價感,但是想找一個性能比2018款明顯強很多,同時續航可以的X1c的話,最好的選擇就是X1c 2021。


    官網宣傳2021款X1c時候說 “不負眾人期待,邁入進階形態”,不管你喜歡不喜歡搟面杖軸的X1c,它都來了。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忽然意識到,2021年原來也過去那么久了呀。



    一款恰到好處的X1c,四核心時代X1c最后的產品,接下來,X1c,也要開始多核時代了。

    .8日淘寶下單,9號到手,自己漢化系統,分區 折騰了一上午,下午裝2010 office ,系統自帶的安全系統 經常把office的驅動隔離~~~~

    哎 體驗了一天,有以下幾個問題:

    1、文件字體顯示還比較正常,打開軟件 顯示比較模糊,不知道怎么設置;

    2、指紋識別不知道哪里下驅動,求高手指點;

    3、買的時候什么都沒送,后面打算買張屏幕膜和鍵盤膜,裝x1用內膽包應該比較合適;

    4、usb接口比較緊,,,

    5、win10系統還得適應一段時間,控制面板找了半天

    優點就是 輕~~~~~薄~~~~~~

    美版的不知道和國行有啥區別

    開機

    這姿勢比較帥,送的網線接口還是不錯的,

    背光鍵盤比較帥

    魯大師跑了下分數,沒拉開多少差距,遺憾

    ---------------------------------------------------------------------------------------------------------

    版權聲明:本篇文章來自于聯想社區,版權歸作者所有。喜歡本篇文章的朋友們也可以登錄聯想社區官方網站在原文下發帖回復哦。

    喜歡小社區這篇文章的朋友們快在本帖的最下方點擊分享,推薦給好友吧?(′▽`)。喂喂喂,誰讓你點舉報啦~~~

    不管你是剛購買聯想產品的科技小白,還是致力于收集聯想全家桶的IT小達人,聯想社區官方網站都歡迎你來吐槽灌水哦。文章最下方評論框,小社區還在等著你調戲呢,么么噠~(¬з¬)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