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與神舟電腦,一個名字,一個品牌,都曾在中國電腦行業掀起了波瀾。這個傳奇的故事并不僅僅是關于成功與失敗,而更多地反映出了中國科技行業的崛起與變遷。
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電腦市場,充滿了百花齊放的電腦品牌,它們相互競爭,爭奪市場份額。而在這個時候,吳海軍站出來,帶領著神舟電腦走上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之路。
神舟電腦成立于2001年,起初無人看好這家新生的電腦企業。吳海軍并沒有被困境打倒,相反,他憑借著自己的商業智慧和勇氣,以價格屠夫的角色打響了價格戰,用低價策略征服了市場。這種按供應生產的模式不僅帶來了更低的成本,還為神舟電腦的高銷量提供了保障。
成功背后往往伴隨著新的挑戰。在中國電腦市場逐漸飽和的情況下,神舟電腦不得不轉型,推出了面向游戲玩家的戰神系列和智能手機產品。盡管一度獲得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但神舟電腦的產品定位和口碑問題導致了其品牌逐漸走向衰落。
不得不提的是,中國電腦市場的變遷也影響到了傳統的電腦制造商,比如聯想。在移動互聯網興起的時代,PC市場逐漸衰退,這一趨勢給神舟電腦帶來了更大的挑戰。聯想副總裁劉軍曾預言了這一趨勢,而神舟電腦則在移動互聯網產品上發力,推出了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
消費者更關心的是產品的質量,而不是品牌的口碑。吳海軍曾試圖為國產品牌辯護,但在產品質量和用戶體驗面前,這些辯護似乎顯得蒼白無力。消費者希望購買高質量的產品,而民族品牌也需要明白,用戶情懷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提供出色的產品。
神舟電腦的發展歷程是中國電腦行業崛起與變遷的一個縮影。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值得我們反思。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只有不斷創新和提高產品質量,才能立于不敗之地。這也是中國科技行業在全球嶄露頭角的必經之路。
與吳海軍的追求和決心一樣,中國的科技企業需要不斷突破自身,適應市場的變化,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這才是真正的商業智慧,也是中國科技行業不斷前行的動力。吳海軍和神舟電腦的故事,讓人不禁思考:成功和失敗之間的分水嶺究竟是什么?是戰略決策,還是市場環境?亦或是產品質量和用戶口碑?
吳海軍曾在電腦市場打響了價格戰,憑借極具競爭力的價格,迅速占領了市場份額。價格屠夫的形象在消費者心中根深蒂固,產品的質量和品牌聲譽卻并未隨之提升。消費者對于電腦的要求逐漸升級,他們更加注重性能、用戶體驗和品質。這也是神舟電腦的瓶頸所在,無法適應市場變化,導致了品牌的日益式微。
與此吳海軍的企業情懷和愛國情結在一定程度上讓他執著于國產品牌的競爭。他曾為國產品牌辯護,但消費者更加理性,注重產品的性能和質量。在全球化的市場競爭中,國內品牌需要不斷提升自身實力,而不是寄希望于民族情感。
中國科技行業的興起與變遷是一部宏大的發展史。從初創企業到全球巨頭,每一個企業都經歷了崎嶇的發展歷程。成功和失敗都是成長的一部分,但最終能夠立于不敗之地的,是那些能夠不斷學習和適應市場的企業。
神舟電腦的故事,告訴我們不斷追求創新和提升產品質量的重要性。中國科技企業需要更加注重用戶需求,積極適應市場變化,不斷推陳出新,才能在全球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吳海軍的勵志故事也提醒著我們,成功需要不斷努力和堅持,但更需要智慧和適應能力。
未來,中國科技行業將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只有那些能夠不斷改進和適應的企業,才能繼續走在發展的前沿。無論是吳海軍還是神舟電腦,他們的經歷都是中國科技行業崛起的一個縮影,也是未來的啟示。我們期待看到更多中國科技企業能夠在全球市場中嶄露頭角,不斷創造更多的輝煌。在不斷變遷的科技領域,競爭是激烈的,但也正是這種競爭推動了技術的快速發展。成功的企業,如聯想、華為、小米等,都以其卓越的創新、高品質產品和全球視野在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神舟電腦,曾經風光無限,是中國本土電腦品牌的代表。吳海軍的努力和勇氣,讓中國的科技行業更加多元化。他的故事也教育我們,企業的成功不僅僅依賴于市場策略和價格競爭,更需要持續提高產品的性能、品質和用戶體驗。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崛起,消費者的需求不斷演變,中國科技企業需要緊跟潮流,積極參與全球市場競爭。只有不斷學習、創新和提高產品質量,中國企業才能在國際舞臺上脫穎而出。
吳海軍的堅守和努力令人尊敬,他曾經在市場中創造了一段輝煌,同時也為中國的本土科技企業樹立了成功的榜樣。這也是一個反思和警示,告訴我們成功和失敗之間的界限非常微妙,市場是殘酷的,只有不斷進步,才能在競爭中生存下來。
在中國科技行業的蓬勃發展中,我們期待看到更多的企業嶄露頭角,為中國的科技創新和全球競爭作出更大的貢獻。無論成功與失敗,都是發展的一部分,它們將激勵著更多人不斷前行,創造更多的機會和可能性。未來,讓我們一同期待中國科技行業更加輝煌的明天。
18年之后,蘭大電腦城,再見了!”
蘭州人,你還記得自己的第一臺電腦是在哪里采購的嗎?尤其是80后、90后的親們。今天我們就聊關于蘭州人對于電腦城的記憶。相信很多人都已想到!對,就是位于蘭州市城關區盤旋路的蘭大電腦城。
說起它--蘭大電腦城,相信很多80/90后的蘭州人一定有很多話要說,因為這里曾記錄了太多太多的故事。2000年初,蘭大電腦城在盤旋路“橫空出世”,一舉打破了蘭州人在街邊店購買IT產品的局面。
有人省吃儉用幾個月、有人勤工儉學賺收入、有人把自己的零花錢存起來、有人全家省吃儉用,最終都是為了在這里買一臺電腦或者筆記本電腦。
對于80后90后所處的時代來說,電腦還真是個大件消費,高額消費,所以一般家庭要買還是要做些努力的,尤其是來蘭州求學的學生。
那個時候,蘭大電腦城可謂是蘭州人的數碼互聯網天堂,多少70、80后在這里有無數快樂時光。尤其是大學生,每到周末都會首選逛這里。很多人第一臺電腦、筆記本不用說就出自這里。
那個時候,網絡購物還不是很普及,蘭大電腦城可以說是每個消費者的購物天堂,大到電腦、主機、顯示器,小到零件、線路等,總有一塊小小的地方,能勾起那幾代人對于那個時代無限的回憶。
大家都知道,2000年10月18日是蘭大電腦城開業的日子,蘭大電腦城自建成之日起,便一直是甘肅乃至西北商家和消費者青睞的黃金賣場,是甘肅地區的商家最多、產品最全、成交量最大的電腦城。
憑借卓越的品質、優質的服務、良好的信譽,以開放、專業、規模化的經營模式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同,一路前行可謂榮譽滿滿,“甘肅最值得信賴的IT賣場”就是其中之一。
另據了解,當時蘭大電腦城還是IT創業者的樂園、消費者的首選賣場,可謂在甘肅土地上奏響了IT發展的華麗篇章。
熟悉蘭大電腦城的盆友們都知道!它由蘭大科技廣場開辦!可以說在當時成就了一批創業老板發家致富、賺取第一桶金。
在蘭州,很多做IT行業的老板們,幾乎都曾在這里創業,回憶起曾今那段歲月,他們都是有講不完的故事,說不完的話。
如果說90年代末只是爆發了第一波電腦浪潮。那從2000到2010年則是蘭大電腦城最為黃金的十年。那時候有電腦的家庭,許多都是跑去電腦城組裝的,不像如今的電腦來得容易。
再見,蘭大電腦城!再見!18年青春!
2018年11月,蘭大電腦城關閉,6月就已開始清退商戶!陪伴蘭州人18年的蘭大電腦城(2000年-2018年)宣布退出歷史舞臺,從此蘭州再無蘭大電腦城,它只能活在記憶里。
這是離別之際,商戶發的微博告別內容!
再見,蘭大電腦城!再見!18年青春!
現如今那些堅挺的商戶去哪了?
蘭州電腦城關閉,商戶們肯定都不舍,但也沒辦法,最終他們也只能選擇另覓他處,一部分商戶索性直接轉行做其它不再做電腦了。
繼續堅持做這個行業的商戶,大概都分散到了五里鋪橋頭的萬商國際和對面的京東電腦城,還有一部分也都搬遷到了渭源路的科技街。
/
至此,這個曾經盛極一時的蘭大電腦城,如今已關門四年多了(2018年關閉)。如今這里,也已改建成了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眼視光中心。
時代不斷迭代更新,但無論今天的成就如何替代了昨日的輝煌。從前蘭大電腦城留給我們數代人的回憶,是往后日子怎么都換不回來的。
再見蘭大電腦城,再也不見曾經的蘭大電腦城,相信在我們心中,它永遠都在。
誰“殺”死了蘭大電腦城?
一個特殊的原因,讓蘭大電腦城必須關門,據了解,蘭大電腦城所處地塊屬于行政事業單位資產。作為擁有者,蘭州大學由于教學場所不足,決定將此經營場所收回,不再與商戶續約。
因此,蘭大電腦城在陪伴蘭州人18年之后退出了舞臺,這是一個硬邦邦的特殊原因,是沒辦法的,不可抗拒因素。
于是大家就說,這個地方不成可以換一個地方重新再來。還真不是換個地方的問題,時代和市場在十幾年后還真發生了逆天的變化。
當電商潮流如猛虎一般襲來,依靠線下實體柜臺店面銷售的蘭大電腦城商戶們自然被無情的掠奪和拋棄了,這才是核心的主要因素。
在電商的價格沖擊之下,蘭大電腦城實體商戶受到沖擊是嚴重的,曾經人海涌動的蘭大電腦城開始上演空蕩蕩!不少商家紛紛撤場搬離,顧客也只有零星幾個。似乎,2018年,說再見早已成為不可逆轉的定局。
所以說,蘭大電腦城曾今的輝煌是時代給與的機會,后來關閉退出也是發展的必然之舉,是不可逆轉的定局。
不信,你現在到蘭州渭源路科技街,五里鋪萬商國際,金東電腦城逛逛,你就會明白,當初關閉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向前看,直面未來,我們也無需傷感,時代更迭的今日是給更多新興科技一個進步和發展的機會,我們的生活也將接受翻天覆地的變化。
月19日,全世界約850萬臺安裝了Windows系統的電腦,集體陷入藍屏死機。
事出突然,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日本等多個國家的航班停飛、手術中斷、物流卡頓,亂成了一鍋粥。
恰逢周五,打工人們面對突然罷工的生產力工具,空氣中都彌漫著悲傷的氣氛。
事故的原因很簡單,總部位于美國的云端安全服務供應商CrowdStrike更新了自家的防病毒軟件,結果和Windows系統發生了沖突,導致了這一波大規模的藍屏重啟。
朋友問我,為什么國內的微軟系統沒事啊,難不成我們真是天選打工人?
很簡單,咱們有自己的安全殺毒軟件。
可能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殺毒軟件為何物了,但在21世紀初,電腦病毒還是非常普遍的存在。
你在深夜偷偷打開的小網站,郵箱里莫名其妙的中獎鏈接,以及看起來綠色無害的軟件下載網頁,都可能暗藏端倪。
ILOVEYOU病毒、蠕蟲病毒、熊貓燒香、沖擊波木馬……幾乎每種病毒都感染了數以百萬計的電腦,在全球造成大規模破壞。
但某一天,肆虐全球互聯網的病毒,突然就銷聲匿跡了。
2004年,中國計算機用戶病毒感染率為87.9%,按當時我國5299萬臺的PC總量來算,就是4600多萬臺電腦中毒。
到2016年,獵豹移動安全實驗室的報告顯示,全年捕獲病毒樣本總量為3952萬個,相比起2015年的1.046億個,直接減少62.2%;360公司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他們攔截的病毒攻擊同比2015年下降26.7%。
而《2020年中國互聯網網絡安全報告》的數據顯示,當年我國中毒電腦總數為534萬臺,不管是絕對數量還是比例,都大幅下降。
電腦病毒,到底是如何出現的?又為什么消亡了?
01:炫技
1982年,《時代》雜志的“年度風云人物”榜上,出現了一個新鮮玩意兒:
個人電腦。
這一年,微型計算機開始進入美國家庭,技術浪潮之下,英特爾、IBM、微軟、索尼一派勃勃生機萬物競發,而15歲的高中生里奇·斯克倫塔(Rich Skrenta)也閑來無事,編寫了一段針對蘋果計算機的病毒程序Elk Cloner。
說是病毒,Elk Cloner其實更像一種熊孩子的惡作劇。
當時,很多人都習慣共用軟盤安裝系統程序,斯克倫塔將Elk Cloner存在軟盤上,一旦計算機啟動,程序會自動拷貝到其它未感染的軟盤中,像病毒一般傳播。
被感染的電腦每啟動50次,屏幕就會突然跳出一段綠瑩瑩的話:
警告,此處Cloner出沒,它會像膠水一樣粘著你。
好比千禧年流行過一段時間的那種“不要打開這個郵件,里面有你想象不到的內容。”
等你打開想一探究竟,屏幕那頭冷不丁會會冒出一個眼睛冒血、披頭散發的貞子,伴隨著恐怖的音效躥到跟前,嚇人一跳。
斯克倫塔拿著Elk Cloner到處霍霍同學老師,本質上就是炫技,殺傷性不大,煩人性極強。
但當惡作劇觸及到利益,利害便開始升級。
1987年,一對巴基斯坦兄弟開了一家公司,主要是賣電腦和軟件。
本來是好事一樁,奈何當時盜版軟件橫行,倆人吭哧哼哧編寫的程序,老是被人白嫖,一氣之下,干脆搞了個「大腦病毒」,植入自己原創的軟件。
一旦有人盜版,病毒就會發作,占據磁盤的剩余空間,導致電腦運行速度嚴重拖慢。
怎么辦呢?
兄弟倆貼心地在病毒彈窗中放上了自己的電話號碼,小樣,來求我啊。
盜拷軟件的人沒辦法,只能付費請兩人修電腦,并乖乖安裝正版軟件。
有病毒,自然就有殺毒。
站在廠商的角度,我賣電腦程序的,高科技產品,動輒被病毒干擾,我不要面子的嗎?
于是計算機在“出廠設置”階段就加入了防御措施,拿Windows 3.0來說,微軟開啟了保護模式和保護環的概念,讓自己的系統內核以及設備驅動擁有比應用程序更高的權限。
每當病毒發作,官方系統就可以憑借更高權限,來個“官大一級壓死人”,直接給你滅了。
這又激起了技術自由主義的勝負欲——人寫的代碼,肯定有漏洞,我就專門找這些系統漏洞繞過防御,發動攻擊。
1999年爆發的CIH病毒,就利用了Windows95/98系統中的檢測漏洞。
它非常狡猾地將病毒本體分成了好幾個部分,然后隱藏到不同的運行程序下。由于拆分的數據過小,系統感知不到內存變大,就會當作統計誤差給忽略掉,自然無法阻止病毒發作。
CIH病毒感染之后,會直接覆蓋掉磁盤上的關鍵信息造成藍屏,甚至會破壞BIOS,重裝都不好使,還可能直接損壞硬件。
據統計,CIH病毒感染了全球數百萬臺電腦,造成的損失超過10億美元。
感染CIH后的藍屏界面
2006年末,熊貓燒香病毒又席卷中國,感染了幾百萬臺電腦。
它利用Windows的漏洞跟exe程序捆綁在一起,只要運行就會釋放病毒,不僅會破壞所有的exe程序,將圖標變成熊貓,還會刪除掉后綴為gho的備份文件,讓電腦無法還原。
當時的Windows還存在一個共享漏洞,局域網中的計算機缺乏隔離。
熊貓燒香也利用了這個漏洞,很多網吧、計算機教室、企業機房,只要有一臺電腦感染,其余的電腦全部在劫難逃。
02:貓鼠游戲
廠商這邊肯定不能坐以待斃。
這邊黑客們發現漏洞制造病毒,那邊廠商就打起補丁補上窟窿。
90年代末,計算機巨頭相繼建立了專門的安全部門,每天高強度盯著全球各地爆發的病毒,分析這個病毒利用了哪個漏洞,然后光速推出相應的系統補丁。
你來我往,修修補補,宛如一場貓鼠游戲。
只不過,這個補丁有個巨大的bug——得花錢。
用戶需要自己購買對應的軟盤或者光盤來安裝,要么就得去官網下載安裝,比較麻煩,很多人都不愿意折騰。
像是熊貓燒香,在安全專家眼中根本沒什么技術含量,它利用的漏洞,微軟早在一年前就發布了修復補丁。
但就像你會選擇性忽視系統更新一樣,不到不能用,誰會去管那個更新提示啊。
中國信息協會
等到真的不能用了,用戶的第一反應也是找官方解決——呼叫人工客服,我要投訴。
在吃癟無數次之后,巨頭們終于想到了,還是給用戶老爺們現成的吧。
直接在系統里推送更新包,自動解壓自動安裝,只要連了網就可以快速打補丁,這種思路的典型代表產物就是Windows Update。
Windows Update上線后,微軟固定每星期二向用戶推送補丁,修復最新發現的安全漏洞,如果出現重大威脅,則補丁制作完成就立即推送,Adobe、甲骨文等也紛紛效仿這種制度,因此業內出現了一個梗——“補丁星期二”。
線上推送補丁的出現,讓病毒泛濫的時間窗口大大縮短了,很多新病毒剛剛開始傳播,還沒來得及出現在我們眼前,就在下個星期二灰飛煙滅。
與此同時,廠商對于權限的控制,也越來越嚴格。
喜歡搗鼓手機的人都知道,要玩透iPhone,必須得越獄,而安卓機則需要root,其原因在于,iOS和安卓有大量的高級權限不對應用程序開放,必須要破解系統才能繞開限制。
PC端也是同樣的道理。早年的Windows主要采用黑名單機制,拒絕一些特定惡意程序的使用權限。
不過隨著貓鼠游戲升級,威脅增加,Windows逐步改為了白名單機制,白名單內就是值得信任的homie。
而對于不受信任的來源、發布者未知的程序,全部一刀切,在用戶手動確認前,系統不會給予任何權限。
這樣一來,只要用戶還沒有莽到一路開綠燈,病毒基本上就沒機會作亂。
廠商的補丁和黑名單,多數時候是為了抵御已知的病毒,還有一些漏網之魚該怎么辦?
這就需要殺毒軟件了。
早在1989年,世界上就誕生了首個殺毒軟件「邁克菲」,歷史幾乎跟電腦病毒一樣悠久。
今天的網絡紅人雷軍,90年代初期也是靠編寫殺毒軟件,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后來知名的金山毒霸,同樣出自雷軍之手。
與金山毒霸齊名的殺毒軟件,還有小紅傘、諾頓、瑞星、江民、360殺毒……
其中必須提一嘴的,就是這個江民殺毒軟件。
早期殺毒軟件的基本原理,是收集病毒最有特征的部分代碼。如果掃描到某個程序或者文件中包含這些代碼,就清除或者隔離開。
這種模式就是所謂的“特征碼”。
“特征碼”就像給系統打補丁一樣,需要預先“認識”病毒特征,對新冒出來的病毒下不了手,時效性比較差。
而江民科技采用了一種名叫廣譜特征碼的方法。因為他們發現,網絡上流行的海量病毒,大多是某幾種病毒的變體,只要提取這些病毒共有的那部分特征碼,也就是廣譜碼,拿一個碼通殺一個大類電腦病毒。
如果未來出現新的變體,不用更新數據庫就能查出病毒。
(江民科技創始人王江民)
那這些海量病毒從哪里來呢?
瑞星、金山、360等殺毒軟件,搞了一個實時更新的病毒數據庫,不同病毒的特征碼能快速到達每個終端,聯合擊殺。
要是特征碼越攢越多,占用過多內存怎么辦?
大伙兒又搞了個云查殺功能。殺毒軟件會把可疑文件的特征和行為模式,匯報到云端的服務器,讓服務器分配更多資源、調用更多特征庫進一步確認,或者檢索下中同樣的文件是否破壞了其它用戶的電腦,避免錯殺或者錯放。
此后,殺毒軟件又相繼引入了沙盒機制,它會創造一個模擬的系統,把可疑的程序放進去運行,看看它會干什么。很多傻乎乎的病毒就這么信以為真,在模擬的環境中大搞破壞,然后就原形畢露了。
貓都學會騙耗子了,這還怎么玩?
03:根本問題
實際上,不管是早期的炫技,還是后來的貓鼠游戲,病毒的出現,本質上還是背后的人在操縱。
而伴隨著電腦的普及,病毒帶來的影響,也在日趨嚴重。
所以,要解決病毒,更高效的方法是解決制作病毒的人。
CIH病毒爆發僅僅四天之后,它的編寫者,中國臺灣黑客陳盈豪,就被警方逮捕。由于當時臺灣省法規中不存在關于制作電腦病毒的處罰,陳盈豪沒有被起訴。
不過發布熊貓燒香的李俊就沒有這么幸運了,他因為熊貓燒香病毒非法獲利10萬多,喜提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四年。
進入21世紀后,世界各國普遍加大了對電腦病毒制作、散播者的打擊力度,沒有法條可依,那就立法,沒有執法部門管這事,就創建一個新的部門。
在中國,這個部門就是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在2018年的凈網行動中,他們組織偵破網絡犯罪案件5.7萬起,抓獲犯罪嫌疑人8.3萬多人。
(人民公安報)
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瞎搞病毒是要牢底坐穿的。
不是,你當黑客的,都沒法隱藏自己的身份嗎?
可以是可以,但黑客總是想收錢的吧,錢能追查到吧。
而且,財大氣粗的巨頭廠商們,也開始向黑客們“招安”了。
系統上線之前,廣請天下英雄來查找漏洞,發現一個,真金白銀地打賞。
好比梁山好漢招安,一邊是膽戰心驚地犯罪,一邊是光明正大地賺錢,就問你干不干。
僅2021年一年,微軟就給46個國家的335名黑客,發放了1370萬美元的漏洞賞金,其中最大的一筆獎勵高達20萬美元,算成人民幣都超百萬了。同一時間,蘋果也給出了總共100萬美元的賞金,而谷歌現在已經把單個漏洞的賞金提高到了15萬美元。
很多原本潛藏在暗處的黑客,因為發現關鍵漏洞,得到了巨頭的賞識,甚至跳過寒窗苦讀、艱難求職階段,當場入職世界五百強企業,成為安全團隊的一員,靠本事賺錢,還有了個更酷的Title——白客。
2017年騰訊安全團隊中的白客攻破特斯拉的防御,震驚全球
左手大棒、右手胡蘿之下,針對個人的電腦病毒日漸式微,進一步導致了殺毒軟件的凋零。
十幾年前,一套殺毒軟件要價兩三百元,有些殺軟訂閱數據庫更新還需要持續付費,否則就不能防御最新的病毒。
在針對個人計算機的攻擊逐漸減少后,殺毒軟件市場迅速萎縮。
大家紛紛調整戰略,360率先推出了免費模式,個人用戶不需要付一分錢就可以享受保護,2010年,金山也宣布免費,半年之后,瑞星跟進,對個人用戶免費。
2014年,微軟又親自下場,在新推出的Windows10操作系統中,內置了免費的殺毒功能Windows Defender,用戶實際上不用再額外安裝殺毒軟件,就能抵御大部分威脅。
在殘酷的競爭中,大批殺毒軟件走向沒落,江民、金山毒霸從火遍全國到無人問津,連瑞星這個曾經的行業龍頭都已經銷聲匿跡,桌面角落打瞌睡的小獅子,留在了大家的回憶里。
幸存下來的企業,也走上了曲線賺錢的路。
像360,就是通過各種彈窗廣告、捆綁安裝軟件、修改用戶首頁、搜索頁面……等來收取廣告費和渠道費,填上利潤的窟窿。
這些收入,占了360總營收的一半以上。
曾經的勇士似乎變成了“惡龍”,所謂“一切早已暗中標好了價格”,可能就是如此吧。
尾聲:威脅消失了嗎?
隨著監管下場,廠商與殺毒軟件的三方合力,針對個人電腦的攻擊,變成了一樁沒有“性價比”的生意。
你費勁吧啦黑了一臺電腦,發現對方賬戶里錢還不夠喝杯奶茶,圖啥呢。
于是,黑客們不再對低價值的個人電腦大開殺戒,而是用病毒集中攻擊高價值的企業、機構電腦,鎖死其中的寶貴的數據,進而勒索企業,贖金也用比特幣支付,難以追蹤去向,執法者束手無策。
其中典型,就是WannaCry。
在WannaCry第一波攻擊中,英格蘭/蘇格蘭的醫療系統癱瘓,不久之后,日產和雷諾的歐洲工廠也被WannaCry擊潰,再接著就是西班牙聯邦快遞、德國鐵路、波音公司、臺積電……
相比起感染百萬電腦的CIH和熊貓燒香,“僅僅”癱瘓了20萬電腦的WannaCry,卻造成了40億美元的損失,這還沒有算上各大企業機構支付的贖金,畢竟他們要么急于恢復系統,要么就是保存了珍貴的商機機密,被撕票就麻煩大了。
并且病毒爆發后,半個世界的執法力量都在尋找攻擊的發起者,但這么多年過去,幕后真兇依然成謎,WannaCry,想哭,確實令人想哭。
根據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的說法:
“2023年,針對我國個人用戶的計算機病毒攻擊事件數量呈現進一步下降趨勢;
與此同時,針對組織機構的計算機病毒攻擊與去年同期相比則呈現上升趨勢。
這反映出攻擊者在對攻擊目標的選擇上具有明顯的趨利性,相對于個人用戶,攻擊組織機構明顯具有更高的潛在收益。教育、金融、衛健等領域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由于承載了大量公民敏感個人信息,成為2023年黑客攻擊竊取數據的重點目標。”
現如今,在暗網黑市上,一個可以用于制作病毒的Windows系統漏洞,依然可以賣到十幾萬乃至幾十萬美元,就在今年四月份,暗網上還有人掛出了iOS系統的重大漏洞,要價200萬美元。
所以,電腦病毒從未真正消失,它們只是轉移了攻擊目標,我們的電腦榨不出什么油水,不值得黑客們冒著坐牢風險攻破重重防御,襲擊企業的電腦才是劃算的買賣。
貓和老鼠的游戲,還在繼續上演,只是轉移到了普通人看不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