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o難以言說的離別
20世紀90年代初期索尼是消費型家電領域的龍頭老大,1995年,出井伸之擔任索尼公司總裁兼CEO,他意識到互聯網時代的即將到來,若是還繼續以這些傳統電器為重,遲早會被淘汰。電子業雖是索尼的心臟,但與軟件、網絡服務整合的產品才是索尼未來發展方向。而這些新產品中,個人電腦首當其沖。
自1997年索尼正式推出旗下第一款“VAIO”品牌筆記本電腦以來,vaio歷經了17年的發展,以時尚的外觀設計、獨特的使用體驗和極其精細的做工在消費者和商務界中一直被高度的認可,其經典機型其中近年出品的X系列,S系列和Z系列均是業界難得的經典機型。
但是近年來,索尼筆記本業務在市場更為理性的消費下和平板電腦的沖擊下。索尼公司連續陷入虧損狀態,不得已索尼公司在2014年年初宣布在2014年7月1日將旗下的筆記本電腦業務連同“VAIO”品牌全部轉讓出售給“日本產業合作伙伴(JIP)”,不再企劃、設計和研發電腦產品。7月1日后,索尼將正式與“VAIO”品牌告別,所有的一切都顯得那么的難以言語.唯一能做的只是向VAIO 17年的付出致敬.
最后的堅守
在索尼推出筆記本電腦市場之后,日系筆記本電腦在本就品牌不多的國內市場上算的準上一線的僅存東芝和富士通,還有基本上銷聲匿跡的松下三款。根據市場調研數據來看,索尼退出之后,東芝以3%的關注度躋身到目前中國筆記本品牌關注榜的第九位,而另外一個我們經常能夠看到的品牌富士通,則無緣前十,東芝成為目前中國市場里最受關注的日系品牌,但3%這個數字確實讓人 看著有些心酸。
回想起90年代后期到2005年,在筆記本電腦發展的黃金期中,日系的索尼,東芝的關注度和市場占有率無疑都是長期占據前三。可是僅僅數年,索尼隱退,富士通和松下偶有作為,日系第一東芝也僅僅剩下了3%,不可不謂物是人非。
不可否認,這些年無論是東芝,還是離去的索尼vaio都一直推出了讓人驚嘆的好產品,可是這些產品也一直秉持著日系一貫的獨立個性,例如東芝的大膽創新、松下的執著專注都是如此。在這個商業競爭激烈的時代,叫好不叫座無異于自殺。這就是時下日系產品都所面臨的窘境。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東芝依然推出了很多讓人真心嘆服的產品,并且保持著其一貫的高品質與創新精神。21:9屏幕的 U800W、頂尖工藝體現的KIRA、QosmioX70都是堪稱經典的產品。但如果從時下的市場大環境來看,它們或多或少欠缺了一些對中國用戶的吸引 力,再加上消費級產品上激烈的競爭,僅剩的幾家日系品牌能否堅守住其在中國市場最后的陣地,我們也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而日系筆記本品牌的堅守,我們只能希望索尼的引退能夠給予“她”們足夠的警示和提醒。
何去何從
對于索尼的退出,日系筆記本的未來到底怎樣,現在應該已經到了可以討論的時候。
目前日系品牌之中,僅僅有東芝可以支撐場面。東芝獨立的個性,堅持執著的工業追求都是在目前筆記本電腦市場上難得的秉性。可是也就是他的堅持,你就會很輕易的發現日系產品市場表現疲軟真正原因。不信可以參考以下問題:
1、一樣的價格,一個高配置的神舟和一個低配的日系你會買那一個?
2、蘋果和日系精品,做工不相上下,你會買流行的蘋果還是昂貴的日系?
3、日系筆記本有高端配置,有廣為人知的系列嗎?像THINK PAD的T系列和X系列那樣?
4、你是花上萬買一個松下的安全本,還是上萬買一個更高配置,安全而又攜帶方便的超級本?
這幾個選擇題,不用多說恐怕大家都知道答案,順便還能夠舉一反三列出更多的問題。
其實日系筆記本也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在目前筆記本市場全民都在呼喊性價比的時候,日系筆記本一直堅守著自己的創新與品質兩大模塊,也算是難能可貴,但是各種高性價比產品的出現,讓日系筆記本的關注度越來越低,用戶把大部分關注點都放在了那些所謂的爆款高性價比產品上,而缺少這類產品的日系筆記本,則越來越被人們所遺忘。
我想,面對如此激烈的市場競爭,日系筆記本軍團如果再不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而繼續閉門造車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那么日系筆記本就將到達一個無可挽回的死局之中,而索尼的消亡完全有可能也只是日系筆記本全面消失的一個開始,最終誰都逃脫不了索尼式的結局。(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責編:王冬奇
中關村在線消息:今年年初,索尼將旗下“VAIO”PC業務全部出售給日本JIP公司,這讓很多索尼迷們失望不已。不過VAIO品牌并未就此消失,其最近發布了一款名為Prototype Tablet PC的2合1電腦原型產品,不久就會上市銷售。
Prototype Tablet PC是一款屏幕鍵盤可拆分的產品,既可當作平板電腦使用,也可當作筆記本使用。其配備了分辨率為2560×1704像素的12.3英寸顯示屏,并搭載了英特爾Haswell平臺酷睿芯片。
VAIO推Prototype Tablet PC可拆分2合1電腦(圖片來自ubergizmo)
不過對于Prototype Tablet PC有興趣的朋友還要等待一下,其上市時間目前并未確定,而起步價預計將為1800美元(約合人民幣11069元)。這款Prototype Tablet PC設計理念與以微軟Surface Pro 3有些相似,未來或許會競爭一番。
索尼公司,一個在全球范圍內家喻戶曉的名字,長久以來被視為電子產品的代表。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索尼已經悄然完成了一次華麗的轉型,從一家以電子產品為核心的公司,成功蛻變為一家以娛樂內容為主導的企業。本文將探討索尼的轉型過程,并通過數據和措施分析其轉型成功的關鍵因素。
索尼公司的轉型背景是多方面的,涉及市場環境的變化、技術進步、消費者行為的演變以及公司內部的戰略調整。以下是對索尼公司轉型背景的詳細闡述:
1. 市場競爭的加劇:進入21世紀,全球化帶來了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許多新興科技公司崛起,特別是在亞洲市場,這迫使索尼不斷創新和改進其產品,以維持市場競爭力。
2. 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消費者對電子產品的需求變得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索尼為了滿足不同消費者群體的需求,開始探索新的產品線和服務。
3. 技術進步: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索尼提供了新的機遇。例如,互聯網、智能手機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突破,促使索尼開發新的產品和服務,以適應數字化時代。
4. 公司內部的戰略調整:索尼認識到,要想在變化的市場中保持領先地位,就需要進行戰略轉型。這包括從傳統的電子產品制造商轉型為提供綜合娛樂解決方案的公司。
5. 創新的電子產品:索尼歷史上推出的創新電子產品,如Walkman和PlayStation,不僅改變了音樂和游戲產業,也為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市場地位奠定了基礎。這些成功案例為索尼的轉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信心。
6. 娛樂產業的增長潛力:索尼看到了娛樂內容產業的巨大增長潛力,尤其是在音樂、電影和游戲領域。通過收購和內部發展,索尼逐步擴大了其在娛樂產業的版圖。
7. 數字化轉型:隨著數字媒體和流媒體服務的興起,索尼開始數字化轉型,將其內容和服務轉移到線上平臺,以適應消費者對數字內容的需求。
8. 環境和社會責任:索尼也加強了對環境和社會責任的承諾,這不僅體現在其產品和服務上,也反映在公司的整體運營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中。
通過這些轉型措施,索尼希望能夠在新的市場環境中找到增長點,同時保持其作為創新領導者的地位。索尼的轉型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不斷地適應市場和技術的變化,以實現長期的成功和可持續發展。
1989年:進軍電影產業
關鍵步驟:索尼收購哥倫比亞電影公司(Columbia Pictures)。這次收購標志著索尼正式進軍電影產業,為索尼帶來了豐富的電影內容資源。
1990年代末:戰略收購加速
關鍵步驟:索尼通過一系列戰略收購,加速進入娛樂產業。在這一時期,索尼進行了超過1萬億日元的戰略投資,以增強其內容IP和DTC(直接面向消費者)服務。
1994年:PlayStation發布
關鍵步驟:索尼推出PlayStation游戲平臺。PlayStation在上市第一天銷售10萬臺,不足半年銷量突破100萬臺。
2000年:PlayStation 2發布
關鍵步驟:推出PlayStation 2,進一步鞏固在游戲硬件市場的領導地位。到2002年5月,索尼計算機娛樂公司(SCE)在全球約12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PlayStation業務。
21世紀初:內容與平臺雙重盈利
關鍵步驟:索尼通過游戲軟件銷售和在線服務,實現內容與平臺的雙重盈利。到2003年6月底,PS和PS2游戲軟件的全球總銷量超過了13億張。
2012財年及之后:持續增長
關鍵步驟:索尼游戲與網絡服務業務、音樂業務、影視業務進入持續增長軌道。到2021財年,這些業務的整體營業收入首次超過了索尼集團合并營業收入的一半,營業利潤占集團合并利潤的三分之二。
2022財年:企業戰略會議
關鍵步驟:索尼宣布將整個集團100%可再生電力使用與碳中和的目標時間提前十年,體現了索尼對人、社會和地球的責任感。索尼在2022財年的企業戰略會議中,概述了在內容、產品與服務、半導體(CMOS圖像傳感器)三大業務層面的轉型戰略。
2024財年:企業戰略更新
關鍵步驟:索尼集團在2024財年企業戰略會議中分享了集團的未來愿景、戰略舉措以及對創意娛樂領域的長遠承諾。索尼將致力于最大化知識產權(IP)價值、建立技術平臺、推動業務和人員多樣性,以實現持續增長。
索尼的轉型過程是一個結合戰略收購、技術創新和市場擴展的復雜過程。通過這些關鍵步驟,索尼成功地從一個以電子產品為核心的公司轉變為一家以娛樂內容為主導的企業,實現了業務的多元化和持續增長
根據索尼集團的財報數據,我們可以得到對其轉型成效的深入理解,尤其是通過分析游戲、音樂和影視業務的營收情況:
索尼的游戲及網絡服務業務在2023財年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7%,達到42677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120億元),營業利潤同比增長16%至2902億日元。
PlayStation游戲平臺的全球銷量持續增長,雖然具體數字未明確給出,但可以推斷其對整體營收貢獻顯著。
音樂業務在2023財年的銷售收入同樣同比增長17%,達到1619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90億元),營業利潤同比增長15%至3017億日元。
索尼音樂娛樂公司作為全球最大的音樂公司之一,其音樂版權資源和錄制音樂銷售的增長是推動營收增加的重要因素。
影視業務在2023財年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長9%,達到14931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35億 元),營業利潤與去年基本持平,為1177億日元。
索尼影視娛樂公司通過制作和發行的影視作品,如《蜘蛛俠》系列和《黑衣人》系列等,在全球范圍內取得了商業成功。
總結: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游戲業務、音樂業務和影視業務在索尼集團的總營收中占據了相當的比例,并且均實現了穩健的增長。這些業務的增長不僅體現了索尼在娛樂產業的轉型成功,也展示了其在內容創作和分發方面的強勁動力。通過這些業務的營收貢獻,索尼集團能夠持續推動其“硬件和軟件同時運轉”的戰略,實現多元化發展。
索尼公司的轉型措施是多方面的,涉及戰略收購、內容創新、技術融合、市場拓展和數字化轉型。以下是對這些措施的詳細說明以及它們為索尼帶來的收益:
措施:索尼通過收購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等娛樂產業巨頭,快速擴大了其在內容制作和發行領域的影響力。
收益:這一舉措使索尼能夠利用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豐富內容庫和制作能力,加強了其在電影產業的競爭力。例如,通過收購,索尼獲得了多個成功的電影IP,這些IP在后續的開發中為索尼帶來了顯著的票房收入和版權收益。
措施:索尼不斷推出創新的游戲和影視作品,滿足消費者對高質量娛樂內容的需求。
收益:通過內容創新,索尼的PlayStation游戲平臺和索尼影視娛樂公司(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發行的影視作品贏得了全球消費者的好評,推動了游戲軟件和影視作品的銷售,增加了公司的營業收入。
措施:索尼利用其在電子領域的技術優勢,如圖像傳感器技術,提升影視內容的制作質量。
收益:索尼的圖像傳感器技術在全球范圍內被廣泛應用于高端攝影和攝像設備,包括電影制作。這不僅提升了索尼產品的市場份額,也為公司帶來了技術授權和產品銷售的收益。
措施:索尼積極拓展全球市場,特別是在亞洲和歐洲市場的深耕,為其娛樂內容的國際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收益:通過市場拓展,索尼的娛樂內容能夠觸及更廣泛的國際觀眾,增加了國際銷售和版權收入,同時也提高了索尼品牌的全球知名度。
措施:索尼推動數字化轉型,通過網絡平臺和流媒體服務,使內容更加便捷地觸達全球消費者。
收益:數字化轉型使索尼能夠通過訂閱服務如PlayStation Network和音樂流媒體服務吸引和保留用戶,從而實現了穩定的訂閱收入流。此外,數字化還降低了分發成本,提高了內容的可達性和用戶接觸頻率。
綜上所述,索尼的轉型措施不僅加強了其在娛樂產業的競爭力,而且通過多元化的收入來源實現了收益的增長。通過這些措施,索尼成功地從一個以電子產品為主的公司轉變為一個以內容和服務為核心的全球娛樂巨頭。
索尼公司的轉型之路是企業適應市場變化和持續增長的典范。最初以音頻設備起家,索尼逐步拓展到電子、娛樂和半導體等多個領域。面對數字時代的到來和消費者需求的演變,索尼通過戰略調整,將重點轉向創意娛樂產業,實現了從傳統電子產品制造商到全球娛樂內容提供商的華麗轉變。
這一轉型過程中,索尼實施了一系列戰略性收購,如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和米高梅電影公司,加強了其在電影產業的地位。同時,索尼通過PlayStation游戲平臺的推出和持續創新,鞏固了其在互動娛樂領域的領導地位。此外,索尼還不斷推出創新的電子產品,如Cyber-shot數碼相機和VAIO筆記本電腦,以及在音樂、影視內容的制作與發行上的深耕,這些都為其轉型成功提供了支持。
索尼的轉型不僅增強了自身的競爭力和市場影響力,還推動了整個娛樂產業的創新和發展。通過不斷的內容創新和技術融合,索尼成功地將硬件優勢轉化為內容和服務上的競爭力,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豐富和高質量的娛樂體驗。這一轉型經驗為其他企業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證明了企業通過創新和戰略調整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
#頭條創作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