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o手機在萬物互聯時代持續穩定發力,這幾年也是持續大動作不斷。 12月初moto edge S30這款新發布的手機,無論配置性能還是實際體驗都有著很多消費者想不到優秀表現,可謂能拼能打。
一、外觀與初步解析
外觀上,moto edge S30從背部上部就很容易辨認,攝像頭部分后殼有個矩形立體破浪凸起,官方稱為漸消式海浪設計,很具動態感。后蓋為亞光質感,不同色彩光線下,會呈現藍、紫、灰不同顏色的變化,反射的極光色時尚又科技。
正面6.8英寸LCD屏幕,FHD+分辨率,天生優勢,相同分辨率下,屏幕顯示更細膩。加之支持HDR10、DC全局調光,屏幕效果依舊出色。支持144Hz高刷,對于苛刻的視覺用戶來講,運動畫面清晰度也更高,而且支持動態刷新,帶來流暢清晰的畫面感同時,也保證手機擁有更出色的續航。
前置1600萬高素質攝像頭采用中間微挖孔設計,上部與兩側都是微窄邊設計,提升了整機的屏占比,帶來出色的視野范圍。上部光感應器,隱藏式揚聲器,大家發現了嗎?
前置自拍,面部識別解鎖時,攝像頭周邊會有一圈白色光暈圈提示,很有意思。
后置三攝,主攝為1/1.52英寸超感光大底的1億像素主攝,不用擔心手機帶不動,畢竟高通驍龍888 Plus芯片系統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當然強大影像數據處理能力是一方面,還有手機廠商本身的調校也彰顯實力,后面看樣張吧。
此外,1300萬120度超廣角鏡頭也是可圈可點,擁有2.5CM——10CM變焦實力。加之200萬景深鏡頭為兩個攝像頭輔助,拍出主體突出的藝術大片也不是難事。
motorola的圖標與文字logo點綴作用很突出啊,背部的整體為波浪漸消式波浪獨特設計,特別是邊緣收窄帶來更出色的手感。手機本身也是瘦長型設計,持握感更好。
手機雖然擁有5000mAh的大容量電池,但視覺上這款手機非常薄,事實上這款手機也只有202g,大屏+大電池,做得薄,做得輕的確不易。
大家注意電源按鍵,別看這么窄,它卻能實現極速的指紋識別功能,當然首次指紋輸入過程需要多次按壓擴大范圍。
也只有從上部邊框才能感覺到這部手機的厚度,下部有些內凹感,同樣帶來出色的視覺薄度,不得不佩服設計師的能力。
數據電源口,主揚聲器,麥克、sim卡槽都安排在下部。
左側邊框上部,設置了“一鍵觸達按鍵”,可設置為高德地圖-一鍵出行,支付寶-健康碼,支付寶-付款碼,支付寶-掃一掃,微信-掃一掃,錄音機,錄屏或者啟動更多應用程序。
當然大家還是不僅僅要看圖喲,從這個角度看還是稍微有些厚度,但整機做得還真是不厚,而且重量也控制得很出色。
二、配置及性能驗證
moto edge S30官方說法為加持旗艦級“性能三件套”。筆者簡單介紹這三件套:驍龍888 Plus+Turbo LPDDR5內存+Turbo UFS3.1存儲。下面筆者就幫大家給這部手機扒扒皮,驗證一下用料情況。
深紅色:驍龍888+與驍龍888最大區別就是超大核的頻率有所提升。
淺紅色:的確為LPDDR5運行內存。優勢在于功耗更低的情況下,速率更快一些。
粉紅色:UFS3.1驗證一下,一般讀取1800MB/s,寫入接近800MB/s。看作者實際使用測試,讀的速度超出標準值不少,寫入速度也是領先水平,800MB/s是理論值。
三、游戲驗證性能表現
上文簡單介紹過屏幕參數,用軟件再簡單驗證一下,的確官方參數不虛。
筆者直接用《王者榮耀》測測幀率效果,以及談談屏幕給人的感受。
在“高幀率”“高分辨率”“高清畫質下”游戲,即使在團戰狀態下,也能持續穩定在60FPS滿幀率的流暢畫面。
已經是2021年底了,畢竟moto edge S30三強配置在這里,在加之144Hz的屏幕,不用超高幀率與極致的畫面測試一下,大家都心有不甘,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
直接拉升到“超高幀率”“超高分辨率”“極致畫面”,在“畫面總質量”選擇“極致”選項時,王者榮耀會單獨下載圖像文件。
即使在這種極致畫質下,筆者也是在大型團戰狀態下,大招兒疊加情況下偶爾看到一個最低值87FPS,基本也是穩定在90FPS。
筆者真實的感受就是,用moto edge S30玩大型網絡手游,只要游戲服務器給力,網絡環境沒有問題,什么丟幀,卡頓根本不可能出現。加之144Hz刷新率屏幕的支持,運動畫面清晰流暢度確實棒棒噠。
四、影音娛樂及續航表現
先用游戲測試一下續航,也算是壓力測試續航。不像有些人從電量100%玩一兩局測試手機續航,筆者是真是長時間不間斷測試。
筆者從電量41%直接測試到手機關機,從8:37分開始到11:11分關機,共玩了2小時34分鐘游戲。因此,如果充滿電那是接近7小時不間斷玩耍不是問題的。這是什么概念,我們每天的標準工作時間才是8小時。
網絡視頻當下最流行,在屏幕最高亮度,音量60%左右,連續播放視頻43分鐘,耗電5%左右。
如果100%滿電觀看視頻,可以達到14+小時持續播放時間。
5000mAh的高密度大容量電池加之對軟硬件的優化,續航的確非常出色。
筆者談談日常實際使用情況,筆者一般上班時間雙開微信,工作,生活中微信使用頻率很高,基本不用時后臺也保持在線,偶爾上網打打魚,微博、頭條、瀏覽器推薦之類的,看看培訓會議視頻,電子書之類的,購個物,偶爾看看券商軟件動態,每天上下班40分鐘高德導航,晚上游戲1小時,當然其他也基本1個半小時,利用率還是很高的。
筆者測試過一次晚上不充電,手機堅持到第二天晚上10點左右,基本正常高密度使用,2天一充妥妥的。當然如果大游戲高畫質持續玩,那就別想2天一充了。
五、33W快速充滿5000mAh電池
moto edge S30采用大容量電池,配上33W的快充,充電效率還是可圈可點的。
通過筆者測試,將手機充滿僅需75分鐘(1小時15分)。官方數據是30分鐘充電62%,72分鐘充滿。筆者實測總時間基本沒有出入,但半小時出入較大,但35分鐘充滿52%效率還是非常高的,個人感覺可能需要更新一下系統效果會更出色。
相比一些品牌超大功率快充45分鐘充滿4500mAh左右的電池,moto edge S30的33W快充的效率事實上的確不低。
六、好屏幕也要有好聲音
對聯想yoga平板有所了解的朋友,應該知道聯想在杜比全景聲很早就應用于自己的產品中,成為產品的一大亮點。手機上使用當然也是理所當然,而且也深耕多年,為用戶帶來更出色的音效體驗。
當佩戴上耳機,或者外接揚聲器,moto edge S30可以依據打開的APP智能配比音效,音樂,電影,游戲,播客自動識別配比。因為擁有高通最新的藍牙音頻共享技術QSS,時延更低,音質更是提升明顯。
通過“打開”與“關閉”杜比全景聲,可以明顯感受音質的前后變化,開啟時細節更豐富,更有一種臨場感。
七、多屏暢連,生產力助力商務辦公
moto edge S30可以與多種大屏顯示設備進行有線/Mircast無線互聯,例如,顯示器、電視、投影,也可以是PC,筆記本,并且適配多鐘系統。
筆者就與自己的windows筆記本實現了連接,只要給筆記本安裝Ready For這款軟件就可以。有些廠商互聯共享屏幕挺好,就是需要自己的品牌,排他性令人生厭。
在筆記本上可以用鼠標操作手機上的APP,比如,音樂就切換到筆記本來播放,音量既可以在手機上控制,也可以在筆記本上操作。
有時候手機APP上的內容,PC,筆記本上是沒有的,在電腦上操作APP之后,就可以利用鍵鼠實現復制,粘貼操作,對于商務辦公人士,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之前,一般的操作是,手機上復制,然后通過微信之類的社交軟件發送文字,再到PC端復制,粘貼,非常繁瑣。
對于需要用手機辦公的商務工作者,如果有一臺moto edge S30手機,建議在自己的工作電腦上安裝Ready For,會給自己的工作帶來更多便利,提升手機的生產力水平。
八、拍照能力
標準
夜色模式
廣角
后置三攝參數不再介紹,看效果還是要夜景模式下才能展現實力,上面三張分別是1X,1X夜色模式,還有廣角拍攝的照片。
各種模式下對噪點的控制都很不錯,幾乎感覺不到。夜色模式下,照片的寬容度更高,暗部細節更豐富。
上圖左側是1億像素的效果,的確即使JPG文件也有了8M左右,如果是色彩豐富的場景更是能夠達到10M+。超級畫質下的照片的確更加純凈干凈,細膩度更高,而且后期制作可調性更強,右側是后期簡單調節的圖,暗部細節,顏色等找回來更多內容。
談談拍攝體驗,出片兒速度還是很快的,與正常模式拍照相比還是有一絲的察覺。在夜景模式下,與某些品牌超級旗艦拍照手機相比,moto edge S30手持依舊可以拍出優秀的照片,不用上架子,當然手還是要盡量穩一下,這點還是稍有差距的,不過手機售價在這里。
九、介紹一些不錯的體驗
1、指紋與面部識別體驗
moto edge S30可以實現“側邊指紋”+“面容識別”雙重解鎖。
實際使用中,手指只要觸摸到電源鍵,不用按壓就可以極速解鎖,屏幕瞬間點亮并進入手機用過的界面。
面容識別也同樣如此,拿起手機,上部前置攝像頭的周圍的一圈指示燈亮起,屏幕就會快速點亮進入到上次運行界面。
Smart Lock功能,通過連接可信任設備實現自動解鎖功能。
前置攝像頭除了可以自拍,實現面容識別,還可以實現心率檢測,可以時刻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態喲。
2、前文提到moto edge S30機身比較修長,屏幕的另一個優勢就體現出來,可以利用手機的提供的手勢功能實現“分屏顯示”,例如,可以邊看視頻,邊看微信等等,橫開,豎開都很方便。
3、左側邊的一鍵觸達
筆者用得最多的就是指定為“高德地圖”,感覺比智能語音還方便,省話不是,有時候機械反饋更直接。
總結一下:
moto edge S30的硬件性能是不容置疑的,CPU、運行內存、內部存儲三駕馬車想不給力都難。
手機顏值與辨識度設計也很不錯,特別是視覺薄度與持握感設計都很用心,杜比全景聲、高刷大屏與性能三件套一起給用戶帶來沉浸式的視聽體驗。
大電池,動態刷新屏幕,快充加持,以及不錯系統優化讓用戶可以告別續航焦慮。
拍照上整體素質也很出色,夜景上也是不輸眾多高端競品。
與眾多大屏設備可以實現暢連操作,提高了手機的生產力,助力商務辦公。
當然還有很多細節人性化的功能等待大家自己去體驗了,接下來大家關注的就是售價了。
moto edge S30不同版本首發嘗鮮售價分別為6+128G 1799元,8+128G 1999元,8+256G 2199元,12+256G 2399元。如果等等就要加二百了喲。
2011年,在摩托羅拉還是谷歌名下公司的時候,曾經推出過多款幾乎顛覆業界的產品。其中,Atrix 4G是最早的支持額外擴展桌面的Android手機。當年的摩托羅拉很自豪地將其稱作“移動計算的未來”。
我們有幸找到了一臺Atrix 4G AT&T版,和配套的Webtop擴展塢。這種將手機擴展成一臺電腦的概念,比HP Elite x3早5年,比三星DeX早6年,比華為Share早8年。
首先,我們撇開Webtop不談,先來展示一下手機本身。
Atrix 4G的電源鍵設計是傾斜放置在機器頂部的,這一點就和當時很多水平放置電源鍵的Android手機與眾不同。如今我們再也沒見到電源鍵放在頂部的Android手機了。
Atrix 4G搭載了NVIDIA Tegra 2雙核處理器。當年,為Android手機生產處理器的廠商相當多,NVIDIA也在做。Tegra 2是雙核ARM Cortex-A9核心的處理器,主頻1.2GHz,和同時期的高通處理器相比,性能更為強悍。
1GB RAM加16GB ROM在當時來講已經算是旗艦級別的配置了,但在今天,只能作為低端機的入門門檻。后置500萬像素的攝像頭的素質十分一般。
Atrix 4G出廠時搭載Android 2.2 Froyo。我們評測的這一款AT&T版則搭載Android 2.3 Gingerbread——Android廠商爆發,就是從此版本開始;MIUI的誕生,也是從此版本開始。這種5-7頁的二級桌面再加單獨的應用抽屜按鈕,就是MIUI誕生前Android手機桌面的普遍形態。
作為AT&T版,內置語言并沒有中文。雖然Atrix 4G支持刷寫第三方ROM從而能夠使用中文。
由于Android 2.3年代久遠,我們很難再下載到適用于此版本的應用了。因為Android 2.3的系統API相當匱乏,必須通過開發者自行追補,而API完善下來,則就是Android 4.4開始的事情。
Atrix 4G和同時期的其它Android手機與眾不同的一點,就是左側除了Micro USB接口之外,還有一個獨立的Micro HDMI接口,可以配合Micro HDMI轉HDMI連接電視投影。正是因為這個接口的存在,才使得Atrix 4G擁有屬于自己的獨特功能——Webtop擴展。
Atrix 4G有一款配套的筆記本造型的擴展塢,這就是Webtop的真實面目了。Webtop搭載了11.5英寸1366x768分辨率的TN顯示屏,專屬電源接口,兩個額外的USB接口和連接手機用的底座接口。Webtop的底部有一個電池按鈕,可以實時查看Webtop電池電量。遠看Webtop,很像是摩托羅拉推出的某個輕薄筆記本電腦。
Webtop本身并沒有電源鍵。想點亮它,你必須要將Atrix 4G接到Webtop底座接口,它才會自動被點亮,進入Atrix 4G的Webtop操作系統。
Webtop操作系統是獨立于Android之外的Linux子系統,因此系統界面也顯得十分不同。但是,即便是子系統,你依然能夠在這個系統下使用觸摸板和鍵盤操作手機自身的Android系統,兩者是同時運作的。Android下同時運行的多個應用會以選項卡的形式展現,就像主流的網頁瀏覽器一樣。因此,在2011年的當時,并不需要去擔心缺乏應用的問題。
如果你希望投入到Android游戲之中,你還可以將Android窗口最大化,然后運行橫屏的Android游戲。時任摩托羅拉的副總裁Seang Chau甚至當眾展示了端起Webtop玩極品飛車Shift,并笑稱“這是世界上第一款帶有重力感應操作的筆記本電腦”——他所言不假,就是一旦全屏運行掉幀會很嚴重。
該Linux子系統內置的應用較少,但完全可以滿足辦公需求。出于輕量化考慮,Webtop內置的瀏覽器是Firefox 8.0。在2011年,配合該瀏覽器可以順利訪問Google Docs和微軟Office Online (那時候還沒有Office 365)從而解決生產力需求。配合內置的郵件收發應用和實用的文件管理器,它可以滿足在外出差商務人士的需求。只是8.0版本太老,它沒有辦法去支持如今相對復雜的網站,也沒有辦法更新到最新的版本。
8年之后的今天,Atrix 4G早已成為過時產品,無力應對當今應用。作為附屬產品的Webtop,有沒有什么好辦法讓其發揮余熱呢?
答案是有的。用于Atrix 4G的擴展底座接口,本質是Micro USB接口的USB Hub和Micro HDMI公頭。它們并非專有接口,而是符合相應標準的接口。因此,我們只需要將它們轉接出來,就可以用在現代用途了。
在萬能的淘寶上,我們可以買到Micro HDMI母座轉HDMI公頭的轉接線,來解決連接現代HDMI設備的輸出問題。至于Micro USB接口,我們也可以買到Micro USB母座轉USB公頭的轉接線。兩者結合起來,就可以讓它發揮余熱了。
例如,配合像微軟Display Dock的擴展塢,就可以讓它支持現代支持桌面擴展的Android手機以及支持Continuum的Windows 10 Mobile手機。在2011年,Type-C還沒有誕生,這種轉接的意義十分重大。實際上,因為Type-C定義的原因,完全可以做成一個很小的轉接盒。
只靠兩根轉接線的話,還可以解決樹莓派的畫面輸出問題。對于樹莓派4,HDMI的部分可以使用Micro HDMI延長線,于是這套轉接可以有效取代昂貴的Pi-top,成為樹莓派的絕佳調試工具。
配合游戲機做小顯示器。筆者在漫展見過不少將PS4這樣的家用機背到現場來玩的小伙伴,而配套的迷你顯示器往往不具備電池,而且自身保護很不充分,容易在搬運過程中損壞。使用Webtop代替顯示器就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雖然很多小伙伴現在是帶任天堂Switch來玩了。
摩托羅拉的經典產品真的不止有刀鋒。在被Google出售之前,摩托羅拉除了在產品上面堆硬件配置外,還十分超前地引入了桌面擴展功能,雖然它和后來的產品一樣無法取代PC。
在那之后,包括被聯想收購的今天,雖然摩托羅拉仍然擁有可以擴展硬件的手機,卻再也沒有推出過能夠擴展桌面而創造生產力的產品了。如果作為讀者的你正在使用三星DeX,Smartisan TNT或華為Share,也請不要忘記,雖然在這之前就有只停在概念上的Palm Foleo,但摩托羅拉是第一個做到將手機擴展到桌面應用的廠商。
今天的華為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