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著“掃碼中獎送5G手機、平板電腦”的幌子,謊稱與運營商合作充值返話費,騙取被害人一次性充值3000元至5000元不等話費,致600多人上當受騙、涉案金額200余萬元。
日前,經江蘇省揚中市檢察院提起公訴,法院以詐騙罪分別判處姜某、吳某等31名被告人有期徒刑十年三個月并處罰金12萬元至單處罰金3000元不等的刑罰。姜某等31人均未上訴,目前該案判決已生效。
顧客中獎后發現上當
2020年11月,揚中的陳女士在逛街時被街邊一家智能5G手機店的推銷人員攔住。銷售人員稱他們新店開業正在搞掃碼抽獎活動,最高可獲贈一部最新款5G手機或平板電腦。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陳女士掃描了銷售提供的二維碼,果真中了大獎。
銷售人員立馬帶領陳女士進入手機店內領獎。“我們店正在跟運營商合作,只要預存4800元話費,每個月就能返還100元,一共返還4年,加起來等于白送您4800元話費。”銷售人員繼續向陳女士推銷。
面對如此誘惑,陳女士再次心動,銷售人員幫助她通過某支付平臺開通支付金額4800元、分12期還款的扣款協議,并掃臉支付。隨后,銷售人員從柜臺內拿出一部5G手機交給了陳女士,還當場返還了她500元話費,讓她加了店里客服的微信。同年12月,該支付平臺對陳女士的貸款進行了扣款,陳女士覺得該平臺利息過高便一次性支付了尾款。
然而,此后陳女士再也沒有收到銷售人員承諾的每個月返還的100元話費,微信也被客服拉黑。等陳女士發現上當受騙,再次來到手機店時,店鋪早已關門停業、人去樓空。陳女士撥打了報警電話,直到公安機關找其了解情況,她才知道和她有相同受騙經歷的還有上百人。
拉攏同鄉組成詐騙團伙
2019年,31歲的姜某在廣州打工時結識了27歲的吳某。二人在打工時發現,一些手機店打著免費送手機、平板的廣告詐騙顧客,這些手機店誘導顧客以返還話費的形式充值,返還數月后便不再返還并撤店搬離。二人如同發現了“財富密碼”,決定如法炮制。
2019年4月至2021年1月,姜某和吳某招募了同鄉楊某等29人作為股東和銷售人員在浙江寧波、江蘇鎮江等地租下商鋪開設手機店。這些手機店均開設在人流密集的商業街區,不僅擁有精致的門頭、琳瑯滿目的商品展示臺甚至還有正規的營業執照、專職線上客服等等。
“開設實體店目的就是為了讓客戶放下戒心,更加相信我們。我們設計的掃碼小程序可以保證100%中獎,贈送的手機、平板成本也就1000元左右,刨除現場給客戶返還的話費,剩下的都是利潤。”姜某到案后這樣供述道。
手機店以出資份額進行分紅,每做成一單給銷售人員提成。對此,不少銷售人員也入股投資轉做了股東。經公安機關追查,僅揚中步行街店就有股東10人,內外場銷售人員6人,財務人員2人,短短一個月便有200余名顧客上當。
據調查,該案共涉及廣東廣州、浙江寧波、江蘇鎮江等3省6市,被害人數超過600人,涉案總金額達200余萬元。因案情重大復雜,該案被公安部掛牌督辦。
2021年3月,公安機關分赴廣東廣州、浙江杭州等地,一舉抓獲姜某、吳某等17名犯罪嫌疑人。截至同年7月22日,該案31名犯罪嫌疑人全部到案。
檢警合力補充完善證據
由于該案地域跨度大,被害人數眾多,社會反響強烈,揚中市檢察院收到公安機關案情通報后第一時間成立專案組。提前介入階段,檢察人員與偵查人員會商4次,建議從門店組織架構、人員分工、涉案金額等重點問題全面搜集證據,被公安機關采納。
審查起訴階段,面對涉案人員眾多、涉案地域廣、各案參與人員不同、存在股東及銷售身份交叉的復雜現狀,承辦檢察官在充分閱卷的基礎上,圍繞人員身份及參與程度確定案件基本框架,立足本地犯罪事實,擴大審查范圍,促使涉案門店從最初掌握的5家增加至9家。
針對已查證的600余名被害人分散各地、調查取證難的問題,揚中市檢察院通過聯席會議與公安機關會商案件事實10余次,引導公安機關重點補查異地在辦事實,補充轉賬記錄、證人證言等證據材料22卷。綜合全案事實證據,認定姜某、吳某二人為主犯,楊某等29人為從犯。
檢察官積極與律師進行溝通,共同做好對犯罪嫌疑人的釋法說理和政策闡釋工作,促使20名犯罪嫌疑人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并督促9名犯罪嫌疑人家屬退出違法所得15.8萬元。2021年10月28日,揚中市檢察院依法以詐騙罪對姜某等31名被告人提起公訴。
日前,法院開庭審理此案,全部采納檢察機關指控的犯罪事實和量刑建議,并依法作出如上判決。
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打賞主播,一直是近幾年社會關注的熱點。特別是今年疫情期間,幾乎所有孩子的學習地點,都由學校轉移到了家中,由于要上網課,很多孩子順理成章地用起了平時不太有機會使用的手機、平板電腦。最近我們節目就多次報道了未成年人私自充值游戲或者打賞主播的新聞,而且涉及的款項少則幾百多則甚至上萬,鑒于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多,最近國家也出臺了多個法律法規,對這樣的現象進行規范。
手機游戲、網絡直播,如今已經成為了很多年輕人休閑娛樂的方式之一。而諸如“游戲充值”、“打賞主播”之類的新型消費方式也因此應運而生。
在采訪中,大部分20歲-30歲的年輕男性表示在看直播、玩手游的同時,會選擇購買游戲道具或者偶爾對主播進行打賞。
在《守望都市》近期的節目中記者發現,那些用電子支付萬元游戲禮包、為網絡主播送上千元“游艇禮物”的網友中,還存在未滿18歲的青少年!
記者發現,未成年人打賞、充值的金額往往很高,少則幾千,多則幾萬。但當家長發現并打算追回錢款時,又往往會遇到很多的困難。
孩子父親 陳先生:
給客服打了3次電話,說你這個審核沒通過,你們的證據不足,你怎么能證明是孩子進行操作的?
就未成年人網絡打賞充值的行為是否有效,其錢款是否可以追回的問題,在今年5月份,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關于依法妥善審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二)》中,已經明確提出。
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 劉貴祥:
限制行為能力人,也就是8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如果他的家長不追認,監護人不追認,屬于無效的行為。(家長)請求退還,已經支付出去的打賞的金錢,法院應當支持。
除此之外,在2021年1月1日即將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也對此做出了規定。
吉林良智律師事務所律師 楊雪艷:
八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也就是說八周歲以下的孩子,他所做的充值和打賞這些付款行為是無效的,那么相應的平臺應該予以返還。如果是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法律上來講叫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如果超出他年齡和智力相適應的范圍的話,法定代理人不追認不同意的情況下,那么這個民事法律行為也是無效的,相應的平臺也應當予以返還。
隨后,記者也先后登陸了抖音快手等直播平臺,以及騰訊公司的多個手游界面,發現針對未成年人保護,家長可以打開時間鎖、兒童或青少年模式、親子平臺等開關,從觀看內容、觀看時間、限制消費等方式進行保護。
騰訊未成年人游戲監管熱線 客服人員:
直接在微信里搜索“成長守護平臺”進去之后,點設置禁充就可以了。
騰訊未成年人游戲監管熱線 客服人員:
如果是小朋友誤充的話,可以到我們這里申請退款,每個家庭可以申請一次。
快手直播平臺客服電話 工作人員:
點擊“青少年模式”,然后你這邊設置一個密碼,看到的東西都是一些兒童內容,比如書畫之類的一些作品、視頻,這邊是無法充值,也無法打賞。
我們都知道,很多時候未成年人都是在父母不知情的情況下,通過父母的銀行賬號充值打賞,所以妥善解決未成年人網絡充值打賞,是家庭和網絡平臺共同的責任。任何法律法規的出臺,都不能成為家長做“甩手掌柜”的護身符。
吉林良智律師事務所律師 楊雪艷:
家長也是負有監管的責任,應當妥善保管好由成年人自己設立的用戶名、 密碼以及最重要的付款密碼,都是一定要保管好的。
律師表示,即使是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實施,也不代表著未成年人打賞充值可以“逢款必退”,更不能視為監護人放任孩子使用電子設備的免責護身符。家長應該減少使用電子產品,給孩子多些陪伴,以實際行動言傳身教。
女士住在杭州臨平,她說前段時間自己打開支付寶,發現余額寶里的錢少了。
1
媽媽發現女兒消費四萬多
實際玩游戲花了十萬多?
俞女士:“一查發現都在一個蘋果的公司里面去了,幾百幾百的(有多少筆)有,反正幾筆都沒數過,有很多筆,加起來大概有個六七萬吧。”
俞女士翻出賬單,從去年12月4號到今年1月16號,有不少蘋果商城的消費記錄, 去年12月的消費金額是22000多塊錢,今年1月的消費金額是19000多塊錢。
不過俞女士說,她打過蘋果客服電話,對方查詢過總的消費有7萬多塊錢,除了買Q幣和視頻軟件的續費,這些錢多數花在兩款游戲上。
蘋果客服熱線 工作人員:“崽崽這款軟件,就是扣了您61154元,這段時間之內的扣費,王者榮耀在這段時間,總共是充了2592元。”
俞女士:“我一個女兒,小女兒買游戲幣用的。”
俞女士的小女兒 小雨:“是為了買皮膚什么的,王者的話皮膚就是打的話,就會有傷害值可以大一點(崽崽買這些衣服有什么)就是在那個世界里走(不花這個錢不可以嗎)我王者榮耀太‘垃圾’了。”
小雨今年12歲,上六年級,她說上四年級的時接觸到這兩款手機游戲,平時在學校跟同學也經常交流這方面的內容,這兩個月在用母親的手機玩。
俞女士的小女兒 小雨:“這些游戲就是,平時同學什么的都會玩的(那你的同學們也會充值嗎)嗯(都會拿家長的錢充)嗯,好多都是家長不知道的。”
俞女士:“她趁我不注意的時候拿回去,因為平常支付寶買回去什么,都是她在買的,家里買啥買啥,所以她密碼都知道的。”
俞女士后來發現,這段時間女兒除了在蘋果商城有消費外,還在拼多多平臺買了四萬多塊錢的游戲賬號。
俞女士的小女兒 小雨:“因為有些成年人的,然后里面有些限定的會有,沒有返廠過的皮膚,就是直接買不了了的。”
俞女士:“(賬戶)感覺嘛有點不對,但沒有仔細地查過就是,就七八天前,我看看感覺真的不對了,所以馬上查了就是,以后反正我的手機也不會讓她碰了,密碼什么全部改掉了。”
俞女士說,拼多多上消費的四萬多基本上都拿回來了,“崽崽”平臺上的六萬多,游戲程序里寫了IOS設備完成的充值訂單,由于蘋果的隱私政策,公司無權操作退款。
蘋果客服熱線 工作人員:“金額方面來說是比較大的情況,所以目前無法直接在線給到您回復,之后我會將相應的情況直接給到蘋果公司,來做一個退款申請。”
對于王者榮耀里充值的2000多塊錢,蘋果客服人員表示會一并提交退款申請。
短短一個半月,小雨打游戲就充值了十多萬,她說自己知道這樣做不對,但之所以這樣,也是有原因的。
2
孩子吐露心聲
專家給出建議
俞女士的小女兒 小雨:“也算是一種報復差不多,因為我以前的時候用自己的充的話,別人也都充,別人比我充得都多,那個時候就是,我以前的時候平板電腦是直接扔到河里了嘛,后來就是手機,手機就直接砸了。”
小雨講的這些事情大概發生在一年前,她說當時用自己的壓歲錢還有攢下來的零花錢,陸陸續續在游戲里充了五六千,跟同學比其實并不算多,但母親的做法比較粗暴,兩個人也很少溝通。
俞女士的小女兒 小雨:“就是每次都是那么幾句話,手機放下,手機放下,我也就懶得去跟她說,就平時買什么東西跟她說一下就好了(像過節總有時間一家人在一起的時候說一說)過節我就說不出來(那首先你有沒有反思過自己是不是)我反思過了,就是每次干嘛都是有時候他們不管我的時候,我就會有點為所欲為。”
俞女士說,自己平時跟丈夫做生意,一年多以前小女兒迷上游戲,每天拿著平板電腦和手機玩,根本沒心思學習,自己一氣之下就把電腦扔了,手機也砸了。
俞女士:“工作的話也還好,也不是特別忙,因為現在他們這個學習我們也不懂了,也看不懂了,就是陪在她身邊也不懂,有時候叫我們走開走開的就是,反正看也看不懂了,這種學習上面的事情。”
俞女士告訴記者,大女兒從小就聽話,已經上大學了,那次把小女兒的手機處理掉后,以為她不會在游戲里充值了,沒想到這次充了這么多錢。小雨說,自己的學習成績一般,這次充值的事情也認識到了不對。
俞女士的小女兒 小雨:“我希望就是平時在家里的時候多陪我一下,我干嘛平時都要做寄宿生,我平時在家里什么事情真的,之前在家里那段時間手機砸掉,就是什么事情都要聽他們的。”
俞女士:“可能是我們對她的教育方法也不對的,我們總顧著自己了,沒想到他們小孩子的心里去,以后一定會想辦法好好陪陪她,管管她,作為我們家長自己也有責任的。”
俞女士打算利用假期跟女兒好好聊聊。關于這類情況,記者咨詢了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王醫生,他說現在打游戲已經成為一些孩子的社交方式,但有時會自控力不足,家長如果監管不到,再加上用比較直接的方式,可能就會導致沖突。
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 王奕權:“那我覺得這些都是心理工作做得不足的表現,那么我們是不是能提倡家長用一種積極有效互動的方式,比如說他希望跟家人,多獲得家人的關注,支持,或者說他這個能力不夠,家長能給他一些其它方面,比如說一些興趣愛好,體育運動,這方面的一些支持和陪伴,這些能夠讓他從心理上獲得所謂的認同感。”
(1818黃金眼)